中醫(yī)古籍
  • 榼藤子

    《中藥大辭典》:榼藤子拼音注音Kē Ténɡ Zǐ別名

    象豆(《南方草木狀》)。合子(《本草拾遺》),榼子(《日華子本草》),眼鏡豆(《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豆科植物榼藤種子。

    化學(xué)成分

    含甾醇、黃酮類、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近從種子中分離出有抗腫瘤作用的皂甙元,酸解產(chǎn)生榼藤子酸、阿拉伯糖、木糖。

    藥理作用

    種子核仁中含兩種毒性皂甙,作用相似。毒性相等。對哺乳類動物主要為引起溶血;0.0005~0.002克/公斤可使血壓劇降,腸容積增加,腎容積也略有增加,顯示內(nèi)臟血管擴張,小腸、子宮平滑肌被抑制,死于呼吸衰竭。對阿米巴原蟲有殺死作用,對草履蟲毒性較小,無抗菌效力,亦不能傷害孑孓,但能毒魚。木質(zhì)及樹皮中皆含此皂甙,而葉中則無。有報告種子能致吐、瀉;但也有人認為,其味雖苦、辛,但仍可供食用。

    從種子中提出的皂甙元,有抗腫瘤作用(15~30毫克/公斤能使大鼠的瓦克氏癌抑制64~100%而不死亡)。

    性味

    《開寶本草》:"味澀甘,平,無毒。"(一說有毒)

    功能主治

    治便血,血痢,黃疸,脫肛,痔瘡,喉痹。

    ①《南方草木狀》:"解諸藥毒。"

    ②《本草拾遺》:"主五痔,喉痹,以仁為粉,微熬,水服一、二匕。"

    ③《開寶本草》:"治小兒脫肛血痢瀉血,并燒灰服,或以一枚割瓤熬研,空腹熱酒服二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或燒存性研末,0.5~1錢。

    復(fù)方

    ①治大腸風(fēng)毒,瀉血不止:榼藤子三枚,重厚者。以七、八重濕紙裹煨,良久脹起,取去殼用肉,細切,碾羅為散,每于食前,以黃耆湯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②治黃疸、營養(yǎng)性水腫:跟鏡豆仁粉一至三錢。沖開水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③治五痔:榼藤子燒成黑灰,微存性,米飲調(diào)服。(《本草衍義》)

    ④治喉痹腫痛:榼藤子燒研,酒服一錢。(《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榼藤子拼音注音Kē Ténɡ Zǐ別名

    象豆、合子、榼子、眼鏡豆、眼睛豆、牛眼睛、老鴉腎

    英文名Entada Sten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南方草木狀》:榼藤,依樹蔓生,如通草藤也,其于紫黑色,三年方熟。其殼貯藥,歷年不壞。生南海。

    2.《本草衍義》:榼藤子,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圓扁,人多剔去肉,作藥瓢垂腰間。3.《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眼鏡豆。有毒部位是種子、樹皮、根皮。中毒癥狀:誤食種子,引起頭暈,嘔吐,血壓急劇下降,呼吸減緩而死亡。解救方法:洗胃,導(dǎo)瀉;服稀醋酸或鞣酸。如血壓下降,可皮下注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榼藤子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ntada phaseoloides (L.) Merr.[Lens phaseoloides L.]

    采收和儲藏:冬、春季種子成熟后采集,去外殼,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600m的山坡灌木叢中,以及混合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榼藤子 常綠木質(zhì)大藤本。莖扭旋,枝無毛。二回羽狀復(fù)葉,長10-25cm,通常有羽片2對,頂生一對羽片變?yōu)榫眄殻恍∪~2-4對,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3-8.5cm,寬1.5-4cm,先端鈍,微凹,基部略偏斜,無毛。穗狀花序單生或排列成圓錐狀,長12-25cm,花序軸密生黃色絨毛;花淡黃色,有香氣,長2-3mm;花萼闊鐘狀,萼齒5;花瓣5,基部稍連合;雄蕊10,分離,略突出花冠;子房有短柄,花柱絲狀,柱頭凹下。莢果木質(zhì),長達1m,寬8-12cm,彎曲,扁平,成熟時逐節(jié)脫落,每節(jié)內(nèi)有1顆種子。種子近圓形,直徑4-6cm,扁平,暗褐色,成熟后種皮木質(zhì),有光澤,具網(wǎng)紋?;ㄆ?-4月,果熟期8月下旬。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為扁圓形,直徑4-5cm,厚10-18mm。表面棕褐色,具光澤,少數(shù)兩面中央微凹,被棕黃色粉狀物,除去后可見細密的網(wǎng)狀紋理。種臍長橢圓形,種皮極堅硬,難破碎,破開后,厚1-2mm,種仁乳白色,子葉兩片,甚大,顧5-7mm,子葉間中央部分常有空腔,近種臍處有細小的胚。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外層為1列柵狀組織,光輝明顯,帶的外側(cè)無色,內(nèi)側(cè)為黃色,柵狀細胞外被較厚的角質(zhì)層,其下為1-3列支持細胞,胞腔明顯;其下為眾多的大型厚壁細胞組織,排列疏松,胞間隙大。其內(nèi)側(cè)有的具頹廢層。最內(nèi)方由多層排列緊密切向長梭形細胞組成。子葉外層為小長方形細胞,內(nèi)部為大型、類方形薄壁細胞。

    粉末特征:棕黃色。①柵狀細胞長100μm,直徑約8μm。②支持細胞胞腔明顯,呈類啞鈴形或類圓形,細胞壁較厚內(nèi)含色素。③大型細胞多角形,長徑60-180μm,壁較厚。④梭形細胞壁較厚,長20-40μm。⑤子葉細胞碎片,內(nèi)含淀粉和油滴;淀粉粒類圓形、橢圓形,長徑15-60μm,大粒臍點裂紋狀。

    毒性

    種子核仁中含兩種毒性皂甙,作用相似,毒性相等

    化學(xué)成分

    榼藤子種子含有脂肪油,其脂肪酸組成為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 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萮酸(beh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和亞麻酸(linolenic acid)。種仁中含酰胺類:榼藤酰胺(entadamide)A、B和榼藤酰胺A-β-D-吡喃葡萄糖甙(entadarmideA-β-D-glucopyranoside)。酚性物:2-羥基-5-丁氧基苯乙酸(2-hydroxy-5-butoxyphenylacetic acid),2-β-D-吡喃葡萄糖基-5-丁氧基苯乙酸(2-β-D-glucopyranosyloxy-5-butoxyphenylacetic acid),2,5-二羥基苯乙酸甲酯(2,5-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榼藤子甙(phaseoloidin)即是尿黑酸-2-O-β-D-吡喃葡萄糖甙(homogentisic acid-2-O-β-D-glucopyranoside)。還含蛋白質(zhì)糖類。

    藥理作用

    1.毒性作用:種子核仁中含兩種毒性皂甙,作用相似,毒性相等。對哺乳類動物主要為引起溶血;0.0005-0.002g/kg可使血壓劇降,腸容積增加,腎容積也略有增加,顯示內(nèi)臟血管擴張,小腸、子宮平滑肌被抑制,死于呼吸衰竭。

    2.殺菌作用:對阿米巴原蟲有殺死作用,對草履蟲毒性較小,無抗菌效力,亦不能傷害孑孓,但能毒魚。木質(zhì)及樹皮中皆含此皂甙,而葉中則無。有報告種子能致吐、瀉;但也有人認為,其味雖苦、辛,但仍可供食用。

    3.抗腫瘤作用:從種子中提出的皂甙元,有抗腫瘤作用(15-30mg/kg能使大鼠的瓦克氏癌抑制64-100%而不死亡)。每日給予所含皂甙14-45mg/kg,連給3天,對大鼠肉瘤瓦克-256有明顯的抗癌活性。

    鑒別

    取本品粉末少許,加氯仿2ml,振搖片刻,濾過,濾液置試管中,沿管壁加硫酸適量,界面處由黃色變?yōu)榧t色,最后顯紫色,而氯信層顯淺綠色。(檢查甾類化合物)

    歸經(jīng)

    胃;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澀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利濕消腫。主脘腹脹痛,黃疸,腳氣水腫,痢疾,痔瘡,脫肛,喉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1-3g;或煎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大腸風(fēng)毒,瀉血不止:榼藤子三枚,重厚者。以七、八重濕紙裹煨,良久脹起,取去殼用肉,細切,碾羅為散,每于食前,以黃耆湯調(diào)下一錢。 (《圣惠方》)②治黃疸、營養(yǎng)性水腫: 眼鏡豆仁粉一至三錢。沖開水服。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③治五痔: 榼藤子燒成黑灰,微存性,米飲調(diào)服。(《本草衍義》)④治喉痹腫痛: 榼藤子燒研,酒服一錢。 (《圣惠方》)

    各家論述

    1.《南方草木狀》:解諸藥毒。

    2.《本草拾遺》:主五痔,喉痹,以仁為粉,微熬,水服一、二匕。

    3.《開寶本草》:治小兒脫肛血痢瀉血,并燒灰服,或以一枚割瓤熬研,空腹熱酒服二錢。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珠樹拼音注音Bái Zhū Shù別名滇白珠樹、小透骨草、透骨香、鉆骨風(fēng)、火炭子、透骨草[云南、貴州]、滿山香、滿天香、洗澡葉、冬綠樹來源為杜鵑花科白珠樹屬植物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 (Fr......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皮拼音注音Bái Pí別名牛千斤來源衛(wèi)矛科白皮Euonymus tengyuehensis W. W. Smith,以皮入藥。生境分布貴州。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止血,生肌。主治刀傷。用法用量適量水磨濃汁搽患處。或研末撒......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皮柯拼音注音Bái Pí Kē別名滇白櫟、野檳榔來源殼斗科白皮柯Lithocarpus dealbatus Rehd.,以花序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性味微苦、澀,溫。功能主治順氣消食,健胃殺蟲。主治食積腹脹,......
  • 《中藥大辭典》:白石榴根拼音注音Bái Shí Liu Gēn出處《福建中草藥》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根。性味《福建中草藥》:“苦澀,微溫?!肮δ苤髦戊铒L(fēng)濕,殺蟲。治風(fēng)濕痹痛,蛔蟲、寸白蟲、姜片蟲病?!陡=ㄖ胁菟帯罚骸皻⑾x收澀......
  • 《中藥大辭典》:白石榴花拼音注音Bái Shí Liu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5~6月花盛開時,摘下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四川。原形態(tài)①白石榴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6米。小枝圓形或有微棱,枝端呈刺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