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空心莧

    《中藥大辭典》:空心莧拼音注音Kōnɡ Xīn Xiàn別名

    空心蕹藤菜、水蕹菜(《福建中草藥》)。

    出處

    《福建中草藥》

    來源

    為莧科植物空心蓮子草莖葉。全年可采,多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荒地、池沼、水溝等處。分布北京、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空心蓮子草,又名:水花生、螃蜞菊、喜旱蓮子草。

    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基部匍匐,生須狀根,上部上升,中空,具縱紋,并有分枝。葉對生;矩圓狀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2.5~5厘米,寬7~20毫米,先端鈍圓,具芒尖,基部漸狹,上面有貼生毛,邊有睫毛,主脈隆起。頭狀花序單生于葉腋,具總花梗;總花梗長1~4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質(zhì),宿存;花被片白色,矩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合成杯狀,花藥1室,退化雄蕊頂端分裂成窄條;子房1室,有胚珠1顆,柱頭近無柄。胞果壓扁,卵狀至倒心形,邊緣有刺或加厚。花期夏秋間。

    化學(xué)成分

    含6-甲氧基木犀草素7α-L-鼠李糖甙。

    藥理作用

    體外試驗有抑菌作用(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注射液還有某些抗病毒作用(亞洲甲型流感病毒70-5株、乙腦病毒、狂犬病毒)。毒性很小,對小鼠靜脈注射,半數(shù)致死員為455.4克/公斤。

    性味

    《福建中草藥》:"根:苦,寒;莖葉:微甘,寒。"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利尿,解毒。治麻疹,乙型腦炎,肺結(jié)核咳血,淋濁,帶狀皰疹,疔癤,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復(fù)方

    ①治肺結(jié)核咳血:鮮空心莧全草四兩,冰糖五錢。水燉服。

    ②治淋濁:鮮空心莧全草二兩。水燉服。

    ③治帶狀皰疹:鮮空心莧全草。加洗米水搗爛絞汁抹患處。

    ④治疔癤:鮮空心莧全草搗爛調(diào)蜂蜜外敷。

    ⑤治毒蛇咬傷:鮮空心莧全草四至八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麻疹

    取鮮草50公斤洗凈,加水浸過藥面,煮沸1小時,壓渣過濾,濾液濃縮至10000毫升,加糖和苯甲酸鈉適量,即成每毫升含鮮草5克的煎劑。每次口服20~50毫升,每日2~4次。治療200例,與西藥對照組相比,在退熱和退疹方面均有顯著差異;且出疹快而稀,留有色素沉著輕或不明顯。

    ②治療乙型腦炎

    用100%螃蜞菊葡萄糖注射液(含鮮草100%、葡萄糖10%),或500%螃蜞菊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注射。每公斤體重用量為20克,必要時可加大劑量,1次或分次注射。據(jù)613例的治療結(jié)果,總治愈率為96.58%,較以往某一年的治愈率85.9%顯著上升;極重型病例中有17例在恢復(fù)期有不同程度精神、神經(jīng)功能障礙,經(jīng)1~4個月的治療,均基本恢復(fù)出院。

    ③治療流行性出血熱

    用1%螃酯(螃蜞菊提出物注射液)或500%螃蜞菊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4次,每次2~5毫升;同時配合煎劑口服(服法與麻疹同)。治療發(fā)熱期病人21例,其中20例直接進入多尿期,無1例死亡。另曾單用煎劑治療初熱期病人20例,亦無1例死亡,無1例發(fā)生休克;只有2例經(jīng)過輕度少尿和多尿。根據(jù)初步觀察,認(rèn)為螃蜞菊能干擾出血熱的病程發(fā)展。

    抑菌試驗證明,螃蜞菊對10余種細(xì)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但臨床觀察,作用并不理想。根據(jù)抑毒試驗及臨床實踐,螃蜞菊有較好的抗病毒作用。螃蜞菊干晶較鮮品毒性大,7月份較11月份采集者毒性大。故臨床宜于11月份采集鮮草,加工成濃膏保存?zhèn)溆谩?/p>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空心莧拼音注音Kōnɡ Xīn Xiàn別名

    空心蕹藤菜、水蕹菜、水花生、過塘蛇、螃蜞菊、假蕹菜、水馬齒莧、肥豬菜

    出處

    出自《福建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空心蓮子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 Gniseb.[Cucholzia philoxeroides Mart.]

    采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除去雜草,洗凈,鮮用或曬干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溝、池塘及田野荒地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長50-120cm。莖基部匍匐,著地節(jié)處生很,上部直立,中空,具分枝,幼莖及葉膠有白色或銹色柔毛,老時無毛。葉對生;葉柄長3-10mm;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5cm,寬1-1.8cm,先端圓鈍,有芒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面有貼生毛,邊有睫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葉腋,總花梗長1-4cm,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質(zhì),白色,宿存;花被片白色,長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成林狀,花藥1室,退化推蕊頂端分裂成窄條;子房1室,具短柄,有胚珠1顆,柱頭近無柄?;ㄆ?-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短不一。莖扁圓柱形,直徑1-4mm;有縱直條紋,有的兩側(cè)溝內(nèi)疏生毛茸;表面發(fā)綠色,微帶紫紅色;有的粗莖節(jié)處簇生棕褐色須狀根;斷面中空。葉對生,皺縮,展平后葉片長圓形、長圓狀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2,5-5cm,寬7-18m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綠黑色,兩面均疏生短毛。偶見頭狀花序單生于葉腋,直徑約1cm,具總花梗;花白色。氣微,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例,呈類長方形,外被較厚的角質(zhì)層,并有氣孔及非腺毛。表皮下方為厚角組織,2-3列細(xì)胞,排列成不連續(xù)環(huán)狀,常為氣孔下方的氣室所間隔。皮層細(xì)胞排列疏松。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韌皮部較狹,外側(cè)散有少數(shù)纖維束;形成層成環(huán),束間形成層內(nèi)方的1-6列細(xì)胞壁增厚,木化;木質(zhì)部導(dǎo)管數(shù)個至十多個;木薄壁細(xì)胞壁增厚且木化。髓部中空。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平直或微波狀,均有氣孔及非腺毛。氣孔直軸式,偶見不定式。非腺毛有2種:一種似蠶形,短小,向一側(cè)彎曲,有3-8細(xì)胞;另一種較長,3-6細(xì)胞,有疣狀突起。葉肉細(xì)胞含眾多草酸鈣簇晶。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濕浸,趁熱濾過。取濾液1ml,加少許鎂粉和數(shù)滴濃鹽酸,振搖,溶液顯橙色。(檢查黃酮)(2)取本品粉末10g,加甲醇5ml,熱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10ml,蒸干,殘渣加乙醚10ml,攪拌,濾過,不溶物再用乙醚5ml,同法處理2次,棄去醚液。殘渣加甲醇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新制的7%鹽酸羥胺甲醇液與10%氫氧化鉀甲醇液3滴,水浴上微熱,冷后加三氯化鐵鹽酸溶液2滴,顯橙紅色。(檢查香豆素)( 3)取上述甲醇濾液1ml,加3%碳酸鈉溶液1ml,煮沸3min,置冷,加新制的重氮對硝基苯胺試液1滴,顯紅色。(檢查香豆素與酚羥基)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6-甲氧基木犀草素7α-L-鼠李糖甙(7α-L-rhamnosyl-6-methoxy-luteolin)[1],齊域果酸聯(lián)結(jié)葡萄糖、核糖和鼠李糖的甙[2]。莖葉中提得蓮子草素(alternanthin),α-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acid)[3],齊墩果酸-3-O-D-葡萄糖甙(oleanolic acid-3-O-β-D-glu-coside)[4].

    藥理作用

    體外試驗有抑菌作用(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注射液還有某些抗病毒作用(亞洲甲型流感病毒70-5株、乙腦病毒、狂犬病毒)。毒性很小,對小鼠靜脈注射,半數(shù)致死量為455.4g/kg。

    歸經(jīng)

    肺;心;肝;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甘;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利尿。主咳血;尿血;感冒發(fā)熱;麻疹;乙型腦炎;黃疸;淋濁;痄腮;濕疹;癰腫癤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鮮品加倍;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草烏來源毛茛科保山附片Aconitum nagarum Stapf,以塊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注意有大毒。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fēng)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萎,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用法......
  • 拼音注音Bā Xiān Huā別名粉團花、紫陽花(《現(xiàn)代實用中藥》)。出處《植物名實田考》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繡球的根、葉、花。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我國各地園林與民間常有栽培,變種很多。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小枝粗壯,有明顯的皮孔與葉跡。葉大而稍......
  • 《中藥大辭典》:八仙草拼音注音Bā Xiān Cǎo別名豬殃殃(《野菜譜》),小鋸藤、鋸子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小茜草、小飛揚藤、紅絲線、血見愁(《廣西中藥志》),細(xì)茜草(《云南中草藥》)。出處《滇南本草》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拉拉藤或粗葉拉......
  • 拼音注音Bā Xiān Guò Hǎi英文名Yunna Cryptocoryne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八仙過生活費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yptocoryne yunnanensis H. Li采收......
  • 拼音注音Bā Gē別名寒皋(《淮南萬畢術(shù)》),鴝鵒(《唐本草》),花鵒(《荊楚歲時記》),哵哵鳥(《廣韻》)。出處《綱目》來源為椋鳥科動物八哥的肉。生境分布常見于平原的村落、園田和山林邊緣。雄鳥普鳴,籠養(yǎng)訓(xùn)練,能效人言。分布我國華南及西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