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生草藥性備要》
為菊科植物地膽草的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產(chǎn)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主根圓柱形,彎曲,有很多棕色支根。質(zhì)堅,折斷面外層白色,內(nèi)層黃色,中空。
《南寧市藥物志》:"苦,寒,無毒。"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孕婦忌服。"
清熱,除濕,解毒。治中暑發(fā)熱,溫毒發(fā)斑,赤痢,頭風(fēng),風(fēng)火牙痛,癰腫及各種炎癥性疾病。
①《本草求原》:"解暑熱,治牙痛。"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斑痧發(fā)熱、胃痛、咳、痢。"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煎水含漱。
①解暑熱:苦地膽根,同白豆、片糖煎。(《牛草藥性備要》)
②治肺結(jié)核病咳嗽瘓血:苦地膽草根二兩,調(diào)豬赤肉燉服。(《泉州本草》)
③治頭風(fēng):鮮苦地膽根二兩,雞一只,酌加開水燉熟后,再加少許紅酒,分兩、三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風(fēng)濕頭痛:鮮地膽草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牙痛:苦地膽根煲酒含。(《生草藥性備要》)
⑥治急性睪丸炎、慢性腎炎:苦地膽根五至六錢,和鴨蛋一、兩個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癰腫:鮮地膽草根適量,食鹽數(shù)粒。酌加大米飯同搗爛,敷于患處,一日一換。(《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⑧治乳腺炎:地膽頭根搗爛沖酒敷患處。又可煎水沖酒服。(《嶺南草藥志》)
⑨治跌打損傷:地膽草根五錢至一兩。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地膽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ephantopus scaber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1.莖直立,粗壯,二歧分枝,莖枝被白色粗硬毛。單葉,大都為基生;葉片匙形、長圓狀匙形工長圓狀披針形,長5-18cm,寬達(dá)2-4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邊緣有圓齒狀鋸齒,兩面被白色長粗毛,下面沿脈及葉緣的毛較密;莖生葉少而小。頭狀花序約有小花4個;總苞片8枚;多數(shù)頭狀花序密集成復(fù)頭狀花序,被通常3枚、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1-1.5cm的葉狀苞片所包圍;花冠筒狀,淡紫色;全為兩性花,先端4裂,一邊開裂。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先端具長硬刺毛;冠毛1層,污白色;中上部細(xì)長,基部寬闊。藥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2.白花地膽草 多年生草本,高0.8-1m,或更高。根莖粗壯,斜升或平臥,具纖維狀根。莖直立,多分枝,具棱條,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具腺點。葉互生;最下部葉常密集呈蓮座狀;基部葉在花期常調(diào)萎;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長8-20cm,寬3-5cm,先端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稍抱莖;上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8cm,寬1.5-2cm,近無柄或具短柄,最上中葉極小,全部具有小尖的鋸齒,稀近全緣,上面皺而是疣狀突起,被疏或較密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腺點。關(guān)狀花序12-20個在莖枝頂端密集成團(tuán)球狀復(fù)頭狀花序,復(fù)頭狀花序基部有3個卵狀心形的葉關(guān)苞片,具細(xì)長的花序梗,排成疏傘房狀;總苞長國mm,寬1.5mm;總苞片綠色,或有時先端紫紅色,外層4,披針狀長圓形,長4-5mm,先端尖,具1脈,無毛或近無毛,內(nèi)層4,橢圓狀長圓形,長7-8mm,先端急尖,具3脈,被疏貼短毛和腺點;花4個,花冠白色,漏斗狀,長5-6mm,管部細(xì),裂片披針形,無毛。瘦果長圓狀線形,長約3mm,具10條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條硬剛毛,長約4mm,基部急寬成三角形?;ㄆ?月至翌年5月。
味苦;性寒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孕婦忌服。
清熱;除濕;解毒。主中暑發(fā)熱;頭痛;牙痛;腎炎水腫;菌??;腸炎;乳腺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癰腫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含漱。
1.《本草求原》:解暑熱,治牙痛。
2.《南寧市藥物志》:治斑痧發(fā)熱、胃痛、咳、痢。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菊科植物地膽草的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產(chǎn)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主根圓柱形,彎曲,有很多棕色支根。質(zhì)堅,折斷面外層白色,內(nèi)層黃色,中空。
性味《南寧市藥物志》:"苦,寒,無毒。"
注意《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解毒。治中暑發(fā)熱,溫毒發(fā)斑,赤痢,頭風(fēng),風(fēng)火牙痛,癰腫及各種炎癥性疾病。
①《本草求原》:"解暑熱,治牙痛。"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斑痧發(fā)熱、胃痛、咳、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煎水含漱。
復(fù)方①解暑熱:苦地膽根,同白豆、片糖煎。(《牛草藥性備要》)
②治肺結(jié)核病咳嗽瘓血:苦地膽草根二兩,調(diào)豬赤肉燉服。(《泉州本草》)
③治頭風(fēng):鮮苦地膽根二兩,雞一只,酌加開水燉熟后,再加少許紅酒,分兩、三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風(fēng)濕頭痛:鮮地膽草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牙痛:苦地膽根煲酒含。(《生草藥性備要》)
⑥治急性睪丸炎、慢性腎炎:苦地膽根五至六錢,和鴨蛋一、兩個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癰腫:鮮地膽草根適量,食鹽數(shù)粒。酌加大米飯同搗爛,敷于患處,一日一換。(《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⑧治乳腺炎:地膽頭根搗爛沖酒敷患處。又可煎水沖酒服。(《嶺南草藥志》)
⑨治跌打損傷:地膽草根五錢至一兩。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苦地膽根拼音注音Kǔ Dì Dǎn Gēn英文名Root of Scabrous Elephantfoot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地膽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ephantopus scaber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1.莖直立,粗壯,二歧分枝,莖枝被白色粗硬毛。單葉,大都為基生;葉片匙形、長圓狀匙形工長圓狀披針形,長5-18cm,寬達(dá)2-4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邊緣有圓齒狀鋸齒,兩面被白色長粗毛,下面沿脈及葉緣的毛較密;莖生葉少而小。頭狀花序約有小花4個;總苞片8枚;多數(shù)頭狀花序密集成復(fù)頭狀花序,被通常3枚、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1-1.5cm的葉狀苞片所包圍;花冠筒狀,淡紫色;全為兩性花,先端4裂,一邊開裂。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先端具長硬刺毛;冠毛1層,污白色;中上部細(xì)長,基部寬闊。藥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2.白花地膽草 多年生草本,高0.8-1m,或更高。根莖粗壯,斜升或平臥,具纖維狀根。莖直立,多分枝,具棱條,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具腺點。葉互生;最下部葉常密集呈蓮座狀;基部葉在花期常調(diào)萎;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長8-20cm,寬3-5cm,先端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稍抱莖;上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8cm,寬1.5-2cm,近無柄或具短柄,最上中葉極小,全部具有小尖的鋸齒,稀近全緣,上面皺而是疣狀突起,被疏或較密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腺點。關(guān)狀花序12-20個在莖枝頂端密集成團(tuán)球狀復(fù)頭狀花序,復(fù)頭狀花序基部有3個卵狀心形的葉關(guān)苞片,具細(xì)長的花序梗,排成疏傘房狀;總苞長國mm,寬1.5mm;總苞片綠色,或有時先端紫紅色,外層4,披針狀長圓形,長4-5mm,先端尖,具1脈,無毛或近無毛,內(nèi)層4,橢圓狀長圓形,長7-8mm,先端急尖,具3脈,被疏貼短毛和腺點;花4個,花冠白色,漏斗狀,長5-6mm,管部細(xì),裂片披針形,無毛。瘦果長圓狀線形,長約3mm,具10條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條硬剛毛,長約4mm,基部急寬成三角形?;ㄆ?月至翌年5月。
性味味苦;性寒
注意《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解毒。主中暑發(fā)熱;頭痛;牙痛;腎炎水腫;菌??;腸炎;乳腺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癰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含漱。
各家論述1.《本草求原》:解暑熱,治牙痛。
2.《南寧市藥物志》:治斑痧發(fā)熱、胃痛、咳、痢。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