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苦瓜藤

    《中藥大辭典》:苦瓜藤拼音注音Kǔ Guā Ténɡ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苦瓜。夏、秋采取。

    性味

    苦,寒。

    ①《陸川本草》:"苦,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痢疾,瘡毒,牙痛。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熱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瘡毒。"

    ②《陸川本草》:"治小兒胎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4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fù)方

    治紅白痢疾:苦瓜藤一握。紅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苦瓜藤拼音注音Kǔ Guā Ténɡ別名

    苦瓜莖

    英文名Stem of Balsampear出處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苦瓜的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取,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細(xì)柔毛,卷須不分枝。葉大,腎狀圓形,長(zhǎng)寬各約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基部收縮,邊緣具波狀齒,兩面近于光滑或有毛;葉柄長(zhǎng)3-6cm?;ù菩弁?。雄花單生,有柄,長(zhǎng)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腎狀圓心形,寬5-15mm,全緣;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長(zhǎng)4-6mm;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長(zhǎng)1.5-2cm,先端鈍圓或微凹;雄蕊3,貼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單生,有柄,長(zhǎng)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紡錘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細(xì)長(zhǎng),柱頭3枚,胚珠多數(shù)。果實(shí)長(zhǎng)橢圓形,卵形或兩端均狹窄,長(zhǎng)8-30cm,全體具鈍圓不整齊的瘤狀突起,成熟時(shí)橘黃色,自頂端3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扁平,長(zhǎng)10-15mm,兩端均具角狀齒,兩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條紋,包于紅色肉質(zhì)的假種皮內(nèi)?;ㄆ?-7月。果期9-10月。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痢疾;瘡毒;胎毒;牙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2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熱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瘡毒。

    2.《陸川本草》:治小兒胎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白芍拼音注音Bái Sháo別名芍藥英文名RADIX PAEONIAE ALBA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及細(xì)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
  • 《中藥大辭典》:白芥拼音注音Bái Jiè別名胡芥(《蜀本草》),蜀芥(《綱目》)。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莖葉。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原形態(tài)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較粗壯,高達(dá)1米,全體被稀疏粗毛。葉互生;莖基部的葉具長(zhǎng)柄......
  • 《中藥大辭典》:白芥子拼音注音Bái Jiè Zǐ別名辣菜子(《中藥志》)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shí)成熟時(shí)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生境分布主產(chǎn)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以安徽......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īnɡ Xiānɡ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花歐丁香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yringa vulgarisL.f.alba(Weston)Vass.[S.vulgaris L.var.alba Weston]......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花丹拼音注音Bái Huā Dān別名白雪花、白皂藥、山波苓、一見消、烏面馬、火靈丹、假茉莉、猛老虎、白花巖陀來源為藍(lán)雪屬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以根和葉入藥。秋季采集,根曬干后入藥,鮮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