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苦艾

    拼音注音Kǔ ài別名

    苦蒿、啤酒蒿

    英文名Common Wormwood出處

    始載于《生藥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中亞苦蒿的葉和花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absinthum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開花前割取花枝或采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1500m的山坡、草原、林緣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新疆;我國南京等地有栽培。

    原形態(tài)

    中亞苦蒿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單一,垂直,稍木質化,徑達3cm。根狀莖稍粗短,垂直。莖單一或2-3個,直立,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上部斜上分枝。莖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長卵形或卵形,長8-12cm,寬7-9cm,葉柄長6-12cm,中部葉長卵開或卵形,二回羽狀全裂,長6-9cm,寬3-7cm;葉柄長2-6cm;上部葉羽狀全裂或5全裂,長4-6cm,寬2-4cm,近無柄;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下垂,于莖端或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總苞片3-4層,中、外層總苞片有白色柔毛,內層者的膜質,幾無毛;花序托密生白毛;雌花1層,15-25朵,花冠狹圓錐狀,花冠桅部有2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長兩性花4-6層,30-90朵,花冠管狀,花藥披針形,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柱頭有睫毛。瘦果長圓形,先端微有不對稱的冠狀邊緣?;?、果期8-11月。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有洋艾雙內酯(artenolide)[1],帕氏萬帶蘭素(parishin)B、C[2],-1[(E)-8-異丙基-1,5-二甲基-4,8-壬二烯]-4-甲基-2,3-二氧-雙環(huán)[2,2,2]-5-辛烯

    藥理作用

    洋艾所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β-側柏酮,能科生與樟腦相似的中樞興奮作用。若貓或兔靜脈主射洋艾油0.03-0.06ml,能引起知覺消失和驚劂等癥狀[1]。

    洋艾乙醇提取物中得到的24ξ-乙基膽甾-7,22-二烯-3ξ-醇,對酵母菌所致家兔發(fā)熱有解熱作用,肯未觀察到明顯毒性[2]。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驅蛔;健胃。主關節(jié)腫痛;濕疹瘙癢;癤腫瘡毒;蛔蟲??;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葉和花枝;味苦,性寒,有毒。有清熱燥濕,健胃的功能。用于增進食欲,開胃助消化??诜喟?ansumin 能降低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炎癥程度,且能促進胃壁的再生。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篦子舒筋草拼音注音Bì Zǐ Shū Jīn Cǎo別名牛肋巴、舒筋草來源蕨類蹄蓋蕨科篦子舒筋草Cyclosorus dentatus (Forsk.) Ching,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舒筋......
  • 拼音注音Bì Zǐ Cǎo別名舒筋草、小牛肋巴來源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毛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closorus gongylodes(Schkuhr)Link[Aspidium gongylodes Schkuhr]采收和儲......
  • 《全國中草藥匯編》:篦梳劍拼音注音Bì Shū Jiàn別名閂門草、矛葉蹄蓋蕨、小石劍、蛇輪草來源蕨類蹄蓋蕨科矛葉蹄蓋蕨Diplazium lanceum (Thunb.) Presl,以全草、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區(qū)。性味甘、辛......
  • 拼音注音Bì Chǐ Hāo別名惡臭蒿、粘蒿、籽蒿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始載于《內蒙古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
  • 拼音注音Bèi Huā Chuānɡ別名獨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銅錢草、石莧菜、阿飛虻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lea peltata Hance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