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類本草》
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樹枝或根部的韌皮。全年可采。除去栓皮及木質(zhì)部,取韌皮用。
含水楊甙及3.10~9.12%鞣質(zhì)。
水楊甙有退熱作用。參見"柳枝"條。
《唐本草》;"枝皮味苦,寒,無毒。"
祛風(fēng)利濕,消腫止痛。治風(fēng)濕骨痛,風(fēng)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牙痛,湯火燙傷。
①《唐本草》:"枝皮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fēng)腫瘙癢;酒煮含,主齒痛。"
②《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fēng),止痛消腫。"
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熱溫熨。
①治瘧疾及風(fēng)濕骨痛: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黃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鮮用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服。(《嶺南采藥錄》)
②治走注氣痛,或風(fēng)毒卒腫:白酒煮楊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坦集驗方》)
③治婦女乳癰妒腫:削柳根皮,熟搗,火溫,帛囊貯,熨之,冷更易。(《肘后方》)
④治風(fēng)蟲牙痛:楊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漬齒根,數(shù)過。(《古今錄驗方》)
⑤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柳白皮細(xì)切,以豬膏煎以涂之。(《肘后方》)
⑥治湯火灼成瘡:柳皮燒灰,以粉涂之。(《肘后方》)
⑦治中耳炎:柳樹皮(燒存性)二錢,枯礬、冰片各一錢。共研細(xì)面,吹耳。(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柳皮
出自《證類本草》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樹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儲藏: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鮮剝?nèi)淦せ蚋?,除去粗皮,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耐水濕,也能生于旱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及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喬木,高可達(dá)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guī)則開裂;枝細(xì),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3-)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fā)枝上?;ㄐ蛳热~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長1.5-3cm,有短梗,軸有毛;雄蕊2,花藥紅黃色;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dá)2-5cm,有梗,基部有3-4小葉,軸有毛;子房橢圓形,無柄或近無柄,花柱短,柱頭2-4深裂;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有1。蒴果長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性狀鑒別 樹皮呈槽狀或扭曲的卷筒狀,或片狀。厚0.5-1.5mm,外表面淡黃色,灰褐色,有殘留的棕黃色木栓,粗糙,具縱向皺紋及長圓形結(jié)節(jié)狀疤痕;內(nèi)表面灰黃色,有縱皺紋,易縱向撕裂。體輕,不易折斷,斷面裂片狀。氣微,味微苦、澀。
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縱溝紋,栓皮剝落后露出淺棕色木部。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澀。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多已除去或有殘留。皮層較窄,薄壁細(xì)胞類長圓形,有的含棕褐色物。韌皮部占大部分,散有韌皮纖維束和晶纖維,韌皮射線寬1列細(xì)胞。薄壁細(xì)胞含有草酸鈣簇晶和方晶。
莖皮、根皮含水楊甙(salicin),蕓香甙(rutin),柚皮素-7-葡萄糖甙(naringenin-7-glucoside),柚皮素-5-葡萄糖甙(naringenin-5-gluc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柳皮甙(quercitrin)和槲皮素(querce-tin)。
水楊甙有退熱作用。水楊甙與稀鹽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為水楊甙元(Saligenin或 Salicyl alcohol)及葡萄糖。水楊甙可作苦味劑(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變?yōu)樗畻钏?解熱止痛),隨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楊甙轉(zhuǎn)變?yōu)樗畻钏嶂潭炔缓愣ǎ逝R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楊甙元4-10%濃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幾乎無毒。
苦;性寒
祛風(fēng)利濕;消腫止痛。主風(fēng)濕骨痛;風(fēng)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疔瘡;牙痛;湯火燙傷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酒煮或炒熱溫熨。
1.《唐本草》:枝皮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fēng)腫瘙癢;酒煮含,主齒痛。
2.《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fēng),止痛消腫。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證類本草》
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樹枝或根部的韌皮。全年可采。除去栓皮及木質(zhì)部,取韌皮用。
化學(xué)成分含水楊甙及3.10~9.12%鞣質(zhì)。
藥理作用水楊甙有退熱作用。參見"柳枝"條。
性味《唐本草》;"枝皮味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消腫止痛。治風(fēng)濕骨痛,風(fēng)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牙痛,湯火燙傷。
①《唐本草》:"枝皮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fēng)腫瘙癢;酒煮含,主齒痛。"
②《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fēng),止痛消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熱溫熨。
復(fù)方①治瘧疾及風(fēng)濕骨痛: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黃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鮮用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服。(《嶺南采藥錄》)
②治走注氣痛,或風(fēng)毒卒腫:白酒煮楊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坦集驗方》)
③治婦女乳癰妒腫:削柳根皮,熟搗,火溫,帛囊貯,熨之,冷更易。(《肘后方》)
④治風(fēng)蟲牙痛:楊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漬齒根,數(shù)過。(《古今錄驗方》)
⑤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柳白皮細(xì)切,以豬膏煎以涂之。(《肘后方》)
⑥治湯火灼成瘡:柳皮燒灰,以粉涂之。(《肘后方》)
⑦治中耳炎:柳樹皮(燒存性)二錢,枯礬、冰片各一錢。共研細(xì)面,吹耳。(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柳白皮拼音注音Liǔ Bái Pí別名柳皮
出處出自《證類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樹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儲藏: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鮮剝?nèi)淦せ蚋?,除去粗皮,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耐水濕,也能生于旱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及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喬木,高可達(dá)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guī)則開裂;枝細(xì),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3-)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fā)枝上?;ㄐ蛳热~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長1.5-3cm,有短梗,軸有毛;雄蕊2,花藥紅黃色;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dá)2-5cm,有梗,基部有3-4小葉,軸有毛;子房橢圓形,無柄或近無柄,花柱短,柱頭2-4深裂;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有1。蒴果長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性狀性狀鑒別 樹皮呈槽狀或扭曲的卷筒狀,或片狀。厚0.5-1.5mm,外表面淡黃色,灰褐色,有殘留的棕黃色木栓,粗糙,具縱向皺紋及長圓形結(jié)節(jié)狀疤痕;內(nèi)表面灰黃色,有縱皺紋,易縱向撕裂。體輕,不易折斷,斷面裂片狀。氣微,味微苦、澀。
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縱溝紋,栓皮剝落后露出淺棕色木部。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澀。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多已除去或有殘留。皮層較窄,薄壁細(xì)胞類長圓形,有的含棕褐色物。韌皮部占大部分,散有韌皮纖維束和晶纖維,韌皮射線寬1列細(xì)胞。薄壁細(xì)胞含有草酸鈣簇晶和方晶。
化學(xué)成分莖皮、根皮含水楊甙(salicin),蕓香甙(rutin),柚皮素-7-葡萄糖甙(naringenin-7-glucoside),柚皮素-5-葡萄糖甙(naringenin-5-gluc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柳皮甙(quercitrin)和槲皮素(querce-tin)。
藥理作用水楊甙有退熱作用。水楊甙與稀鹽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為水楊甙元(Saligenin或 Salicyl alcohol)及葡萄糖。水楊甙可作苦味劑(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變?yōu)樗畻钏?解熱止痛),隨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楊甙轉(zhuǎn)變?yōu)樗畻钏嶂潭炔缓愣ǎ逝R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楊甙元4-10%濃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幾乎無毒。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消腫止痛。主風(fēng)濕骨痛;風(fēng)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疔瘡;牙痛;湯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酒煮或炒熱溫熨。
各家論述1.《唐本草》:枝皮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fēng)腫瘙癢;酒煮含,主齒痛。
2.《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fēng),止痛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