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落葵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落葵拼音注音Luò Kuí別名

    藤羅菜、藤七、紅藤菜、藤菜、滑菜果、潺菜、寸金丹、胭脂菜、胭脂豆、軟姜子、粘藤、白虎下須、猴子七

    來源

    落葵科落葵屬植物落葵Basella rubra L.,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淡,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接骨止痛。用于闌尾炎,痢疾,大便秘結(jié),膀胱炎;外用治骨折,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

    1~2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備注

    (1)云南省個(gè)別地區(qū)認(rèn)為本品有滋補(bǔ)強(qiáng)壯的功效,全草可用于久病體虛,頭暈;根部治營(yíng)養(yǎng)不良性水腫等癥;花治乳頭破裂,水痘。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落葵拼音注音Luò Kuí別名

    薛葵、蘩露(《爾雅》),承露(《爾雅》郭璞注),天葵(《別錄》),藤葵、胡燕脂(《開寶本草》),藤兒菜(《日用本草》),滑藤、西洋菜(《品匯精要》),御菜、燕脂菜(《綱目》),紫草(《救荒野譜補(bǔ)遺》),燕脂豆、木耳菜(《植物名實(shí)圖考》),藤露(《中國(guó)藥植志》),潺菜(《廣州植物志》),紫葵(《福建民間草藥》),紫豆藤(《江蘇植藥志》),紅藤菜(《陸川本草》),軟藤菜、滑腹菜(《南寧市藥物志》),紅雞屎藤(《閩南民間草藥》)。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落葵科植物落葵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我國(guó)各地都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肉質(zhì)、禿凈的草質(zhì)藤本。長(zhǎng)可達(dá)數(shù)米,有分枝。莖綠色或淡紫色。單葉互生;具柄,稍肉質(zhì)而厚;卵形,長(zhǎng)3~12厘米,先端漸尖而鈍,基部微心形或下延,全緣。穗狀花序腋生,單生,長(zhǎng)5~20厘米,花長(zhǎng)約4毫米;苞片1,線形,長(zhǎng)1~2毫米,生于花下;小苞片2,卵形,長(zhǎng)不及0.5毫米,生于二側(cè);萼片淡紅色,基部合生,先端5裂,裂片鈍,直立;花瓣缺如;雄蕊5。著生于花被筒上;雌蕊1,子房球形,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長(zhǎng)橢四形。漿果卵形或球形,暗紫色,長(zhǎng)5~6毫米?;ㄆ诖杭局炼?。

    化學(xué)成分

    葉含葡聚糖、粘多糖(組成中有L-阿拉伯糖、D-半乳糖,L-鼠李糖及糖醛酸)、β-胡蘿卜素等類胡蘿卜素及有機(jī)酸。尚含皂甙、鐵等。

    歸經(jīng)

    《泉州本草》:"入心,肝,脾,大、小腸經(jīng)。"

    性味

    甘酸,寒。

    ①《別錄》:"酸,寒,無毒。"

    ②《綱目》:"甘微酸,冷。"

    注意

    ①《綱目》"脾冷人,不可食。"

    ②《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清熱,滑腸.涼血,解毒,治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澀,痢疾,便血,斑疹,汀瘡。

    ①《別錄》:"主滑中,散熱。"

    ②《綱目》:"利大小腸。"

    ③《嶺南采藥錄》:"治濕熱痢。"

    ④《福建民間草藥》:"瀉熱,滑腸,消癰,解毒。"

    ⑤《江蘇植藥志》:"為婦科止血藥。"

    ⑥《陸川本草》:"涼血,解毒,消炎,生肌。治熱毒,火瘡,血瘙,斑疹。"

    ⑦《泉州本草》:"治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澀,胸脯郁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4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復(fù)方

    ①治大便秘結(jié):鮮落葵葉煮作副食。(《泉州本草》)

    ②治小便短澀:鮮落葵每次二兩。煎湯代茶頻服。(《泉州本草》)

    ③治久年下血:落葵一兩,白肉豆根一兩,老母雞一只(去頭、腳、內(nèi)臟)。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胸膈積熱郁悶:鮮落葵每次二兩。濃煎湯加酒溫服。(《泉州本草》)

    ⑤治手腳關(guān)節(jié)風(fēng)疼痛:鮮落葵全莖一兩,豬蹄節(jié)一具或老母雞一只(去頭、腳、內(nèi)臟)。和水酒適量各半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⑥治疔瘡:鮮落葵十余片。搗爛涂貼,日換一至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闌尾炎:鮮落葵二至四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外傷出血:鮮落葵葉和冰糖共搗爛敷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落葵拼音注音Luò Kuí別名

    (艸終)葵、繁露、承露、天葵、藤葵、胡燕脂、藤兒菜、滑藤、西洋菜、御菜、燕脂菜、染絳子、紫草、燕脂豆、木耳菜、潺菜、紫葵、紫豆藤、紅藤菜、軟藤菜、紅雞屎藤、藤羅菜、白虎下須、蕎菜七、滑菜果、寸金丹、粘藤、籬笆菜、軟姜菜

    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落葵科植物落葵的葉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asella alba L.[B.rubra L.]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葉或全單,洗凈,除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2000m以下地區(qū),我國(guó)長(zhǎng)江流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北方少見。

    原形態(tài)

    一年生纏繞草本。全株肉質(zhì),光滑無毛。莖長(zhǎng)達(dá)3-4m,分枝明顯,綠色或淡紫色。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1-3cm ;葉片寬卵形、心形至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2-19cm,寬2-16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圓形,間或下延,全緣,葉脈在下面微凹,上面稍凸。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zhǎng)2-23cm,單一或有分枝;小苞片2,呈萼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5mm,宿存;花無梗,萼片5,淡紫色或淡紅色,下部白色,連合成管;無花瓣;雄蕊5個(gè),生于萼管口,和萼片對(duì)生,花絲在蕾中直立;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具多數(shù)小顆粒突起。果實(shí)卵形或球形,長(zhǎng)5-6mm,暗紫色,多汁液,為宿存肉質(zhì)小苞片和萼片所包裹。種子近球形?;ㄆ?-9月,果期7-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肉質(zhì),圓柱形,直徑3-8mm,稍彎曲,有分枝,綠色或淡紫色;質(zhì)脆,易斷,折斷面鮮綠色。葉微皺縮,展平后寬卵形、心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2-14cm,寬2-12cm,全緣,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或圓形;葉柄長(zhǎng)1-3cm。氣微,味甜,有粘性。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xì)胞1列。柵欄組織不通過主脈,葉肉組織中有粘液細(xì)胞及草酸鈣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圖2)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xì)胞長(zhǎng)方形,壁波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軸式氣孔。

    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皮層較寬,散有粘液細(xì)胞;內(nèi)皮層明顯。維管束外韌型,大小不等,呈不規(guī)則環(huán)狀排列。髓部寬廣,散有粘液細(xì)胞。

    化學(xué)成分

    葉含多糖[1],胡蘿卜素(caritebe),有機(jī)酸[2],維生素C[3],氫基酸[4],蛋白質(zhì)等[5]。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 落葵鮮品榨取的汁液20ml/kg灌胃,對(duì)于酵母所致大鼠發(fā)熱,有明顯解熱作用;10ml/kg時(shí)僅在藥后1h及2h有解熱作用,藥后5h則作用不明顯[1]。

    2.抗炎作用 落葵鮮計(jì)對(duì)大鼠蛋清性足腫,甲醛性足腫,醋酸所致小鼠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增高,醋酸甲基纖維素(CMC)所致大鼠白細(xì)胞游走及大鼠棉球肉芽腫,均有顯著抑制作用,當(dāng)劑量為10ml/kg時(shí),則作用稍減弱[1]。

    3.抗病毒作用 本植物葉的水提取物對(duì)煙草鑲嵌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為一種糖蛋白[2]。

    4.毒性 300%鮮汁濃縮液20ml/kg,小鼠灌胃,在1d內(nèi)連續(xù)3次,計(jì)60ml/kg,觀察3d ,小鼠在藥后外觀、行為、二便均屬正常,并全部存活,其最大耐受量為鮮品180g/( kg· d),為臨床成人用量(45g/d)的240倍[1]。

    性味

    甘;酸;性寒

    注意

    脾冷人,不可食。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滑腸通便;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活血。主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澀;痢疾;熱毒瘡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搗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guó)藥典》:蓽茇拼音注音Bì Bá別名蓽拔、鼠尾英文名FRUCTUS PIPERIS LONGI來源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果穗由綠變黑時(shí)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稍彎曲,由......
  • 《中藥大辭典》:蓽茇根拼音注音Bì Bá Gēn別名蓽撥沒(《本草拾遺》)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胡椒科植物蓽茇的根。化學(xué)成分根含胡椒堿、蓽茇明堿、蓽茇明寧堿。莖含蓽茇明堿。藥理作用蓽茇明堿有明顯降低狗血壓的作用,阿托品及抗組織胺藥對(duì)其降壓作......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荸薺拼音注音Bí Jì別名馬蹄、烏芋、地栗、地梨、苾薺、通天草[浙江杭州]來源莎草科荸薺屬植物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E. tuberosa Ro......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菝葜拼音注音Bá Qiā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根狀莖。其葉也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或用鹽水浸泡數(shù)小時(shí)后蒸熟,曬干。夏季采葉,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菝葜葉拼音注音Bá Qiā Yè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葉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菝葜“條?;瘜W(xué)成分葉含蕓香甙。性味《履巉巖本草》:“溫,無毒?!肮δ苤髦沃物L(fēng)腫,瘡癤,腫毒,臁瘡,燙傷。①《日華子本草》:“治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