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鹿尾

    《全國中草藥匯編》:鹿尾拼音注音Lù Wěi來源

    為鹿的干燥尾部。帶毛鹿尾系將鹿尾割下,掛起陰干而成;不帶毛鹿尾系將毛鹿尾入水中浸片刻,取出剪去毛茸及外面老皮,再用海浮石搓光,陰干而成。一般認為馬鹿尾品質較佳。

    性味

    甘、咸,溫。

    功能主治

    補腰脊,益腎精。用于腰脊疼痛不能屈伸,頭昏,耳鳴,滑精。

    用法用量

    2~3錢,多入丸劑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鹿尾拼音注音Lù Wěi出處

    《青海藥材》

    來源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馬鹿尾巴,將鹿尾由尾椎骨處割下,掛起陰干;或將割下的帶毛鹿尾,入水中浸潤,取出,除去根部殘肉、油脂,剪去毛茸及外面老皮,再用海浮石搓光,用線穿掛通風處陰干,后置干燥處,宜多翻曬。商品,前者稱"帶毛鹿尾";后者稱"不帶毛鹿尾"。

    生境分布

    主產東北、內蒙古、青海、新疆、甘肅、河北等地。

    性狀

    干燥的鹿尾,形狀粗短,略呈圓柱形,先端鈍圓,基部稍寬,割斷面不規(guī)則。帶毛者長約15厘米,外有棕黃色毛,并帶有一部分白毛;不帶毛者較短,外面紫紅色至紫黑色,平滑有光澤,常帶有少數皺溝。質堅硬,氣微腥。以粗壯、黑亮、不帶毛。完整者為佳。一般以馬鹿尾為好,梅花鹿尾瘦小,甚少采用。

    炮制

    洗凈,切片,焙干。

    性味

    ①《青海藥材》:"性溫,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味甘咸。"

    注意

    陽盛有熱者忌服。

    功能主治

    ①《青海藥材》:"為滋補藥。治腰痛,陽痿。"

    ②《四川中藥志》:"暖腰膝,益腎精,治腰脊疼痛不能屈伸,腎虛遺精及頭昏耳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或入丸劑。

    備注

    四川所產的帶毛鹿尾,為鹿科動物白鹿的尾部。長7~10厘米,呈長橢圓形或長三角形。背面毛密,呈青黑色,腹面毛稀疏,為灰白色,基部有殘留的尾椎骨和皮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鹿尾拼音注音Lù Wěi英文名Deer Tail, Sika tail, Red Deer tail出處

    出自《青海藥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尾巴。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商品分為“毛鹿尾”和“光鹿尾”,宰鹿后,將鹿尾在薦椎與尾椎相接處割下,洗凈,在通風處掛起,陰干,稱為“毛鹿尾”;或將割下的新鮮帶毛鹿恬用濕布或濕麻袋片包上,放在20℃左右溫度下悶2-3d,然后取出拔掉長毛,放涼水中浸泡片刻,取出,刮凈絨毛和表皮,去掉尾根殘肉和多余的尾骨,用線繩縫合根及斷離的皮膚,鈄尾拉直,掛通風處,陰干,稱為“光鹿尾”。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原形態(tài)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粝孪倜黠@,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后肢外側踝關節(jié)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性狀

    性狀鑒別(1)馬鹿尾呈鈍圓形似豬舌狀。雌鹿尾體形粗短,尾頭較鈍圓;雄鹿尾體形較細長,尾頭較尖。毛馬鹿尾長15-20cm,基部稍扁寬,割斷面不平整,背面有棕黃色長毛,雜夾少許由毛;腹面為淡黃色短毛,具尾骨。光馬鹿尾較短,長13-15cm,基部稍扁寬,割斷面通??p合,邊緣肥厚,背面隆起,腹面凹陷。表面紫紅色呈紫黑色,光滑,油潤,有光澤,可見凹點狀微細毛孔及少許茸毛,間有縱溝。質堅硬,斷面肉厚。氣微,味咸。

    (2)梅花鹿尾較馬鹿尾狹長而薄小。帶毛者多數具有背線延續(xù)的黑線,黑線逐漸變寬至3.5-4.5cm;尾的邊緣有白色長毛;腹面育稀疏的白毛,露膚。少數鹿尾不具黑線。不帶毛者稍短?;柯员鈱挘顢嗝婵p合,尾尖略向下彎,呈紫紅色或紫黑色,表面光滑,油潤,有光澤,可見凹點狀微細毛孔及少許茸毛,具縱向皺溝。質堅硬,氣腥,味咸。

    一般以馬鹿尾為好。梅花鹿尾瘦小,甚少采用。以身于,無霉爛腐臭、無蟲蛀者為合格;以肥短粗壯者為佳。

    炮制

    洗凈,切片,焙干。

    歸經

    肝;腎經

    性味

    味甘;咸;性溫

    注意

    陽盛有熱者禁服。

    功能主治

    補腎陽;益精氣。主腎虛遺精;腰脊疼痛;頭昏耳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劑。

    各家論述

    1.《青海藥材》:為滋補藥。治腰痛,陽痿。

    2.《四川中藥志》:暖腰膝,益腎精,治腰脊疼痛不能屈伸,腎虛遺精及頭昏耳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n Mó Lè別名余甘子(《臨海異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綱目》),望果(《中國樹木分類學》),油甘子(《廣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寧市藥物春》),橄攬子(《四川中藥志》),喉甘子、魚木果(《廣西藥植名錄》)......
  • 拼音注音ān Lǘ別名庵蘆(《本草經集注》),庵閭草(《千金翼方》),庵閭蒿(《廣利方》),淹茼(《履巉巖本草》),覆閭(《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匯編》)。出處《本經》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
  • 拼音注音ān Lǘ Zǐ出處《本經》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庵閭“條。冬季采收。歸經《綱目》:“入足厥陰經?!靶晕犊嘈粒瑴?。①《本經》:“味苦,微寒。“②《吳普本草》:“苦,小溫,無毒?!阿劾町斨端庝洝罚骸皽亍!阿堋侗静萁浭?.....
  • 《全國中草藥匯編》:昂天蓮別名仰天盅、水麻、假芙蓉來源梧桐科昂天蓮Abroma angusta (L.) L. f.,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貴州、云南。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行氣散瘀,消腫。瘡癤紅腫:鮮根皮或鮮葉搗爛調紅糖外敷。......
  • 拼音注音àn Zǐ Bèi Mǔ別名烏花貝母、松貝母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的鱗莖。7~9月苗未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