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木蘭花

    《中藥大辭典》:木蘭花拼音注音Mù Lán Huā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木蘭科植物辛夷。

    原形態(tài)

    形態(tài)詳"辛夷"條。

    功能主治

    《綱目》:"治魚哽骨哽。"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木蘭花拼音注音Mù Lán Huā英文名Flower of Lily Magnolia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蘭科植物天目木蘭、天女木蘭、黃山木蘭的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gnolia amoena Cheng2.Magnolia sieboldii K.Koch3.Magnolia cylindrica Wils.

    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摘未開放之花蕾,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地混交林內(nèi)。

    2.生于海拔700-1800m的山坡雜木林中。

    3.生于山地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為我國特產(chǎn)樹種。

    2.分布于遼寧、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3.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及福建北部。

    原形態(tài)

    1.落葉喬木,高8-12m。樹皮灰色或灰白色,縱裂。小枝較細(xì),帶紫色;頂芽被白色長絹毛。單葉互生;葉柄長約0.5-2cm;葉片倒披針狀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至橢圓形,長7-15cm,寬2-7.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常一側(cè)稍偏斜,全緣,背面沿葉脈疏生絨毛?;ㄏ热~開放,單生于枝頂;花杯狀,芳香,直徑約6cm;花被9片,肉質(zhì),乳白色或粉紅色;雄蕊多數(shù),長9-10mm,藥隔伸出成短尖頭,花絲紫紅色;雌蕊群圓柱形,長約2cm,花柱直伸。聚合果圓柱形,長4-6cm,常因部分心皮不發(fā)育而彎曲。(艸骨)(艸突)果扁球形,表面有瘤狀突起。種子成不規(guī)則的扁圓形,外種皮肉質(zhì),呈深紅色?;ㄆ?-5月,果期9-10月。

    2.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1.5-3m或更高。樹皮淡灰褐色;小枝細(xì)長,疏生細(xì)長毛,嫩枝密被短柔毛。冬芽橢圓形或長圓形,被棕色有光澤的短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4cm;托葉痕長為葉柄的1/2;葉片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14cm,寬4-10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灰綠色,除沿葉脈疏生絨毛外,余無毛?;ㄅc葉同時開放,單生于枝頂,有香氣,呈杯狀,直徑約6cm;花被9片,肉質(zhì),乳白色或淡粉紅色至粉紅色,倒披針形或近匙形;雄蕊多數(shù),長約1cm,花絲長約4mm,呈紫紅色,花藥藥隔先端尖呈黃色;雌蕊群橢圓形.雌蕊柄長約5mm.花柱細(xì)而彎曲。聚合果長圓柱形,熟時深紅色,木質(zhì)。種子呈不規(guī)則的扁圓形,外種皮肉質(zhì),呈紅色?;ㄆ?-6月,果期8-10月。

    3.落葉喬木,高6-10m。樹皮灰白色,近光滑。小枝淡褐色,初時有毛,后變無毛。頂芽卵形,被淡黃色長絹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倒披針形、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6-14cm,寬3-7cm,先端細(xì)尖或鈍圓,稀短尾狀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被極細(xì)短毛,羽狀側(cè)脈7-10對。花白色,先葉開放,花梗粗長,直立,長1-1.5 cm,密被淡黃色長絹毛;花被9,外輪3片較小,膜質(zhì),萼片狀,內(nèi)兩輪白色,基部帶紅色;雄蕊多數(shù),圓柱狀卵形;心皮多數(shù),每心皮有2個胚珠。聚合果圓柱形,長5-8cm,直徑1.8-2.5cm,下垂,幼時綠色,稍帶紫紅色,熟時暗紫黑色,果梗長約1cm,密生黃色長絨毛?;ㄆ?-6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1)天目木蘭花 花蕾毛筆頭形,長1.5-2.5cm,花被片9,萼片與花瓣同型,外表面紫棕色,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內(nèi)表面光滑。雄蕊多數(shù),花絲紫紅色,花藥線形,黃色。雌蕊多心皮,離生?;坑卸袒ü#呙?。氣清香,味微辛。

    (2)天女木蘭花 花被片9,外輪3,長圓形,其余6片倒卵形,外表面紫棕色,有毛茸,內(nèi)表面黃棕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紫褐色;雌蕊心皮少數(shù),離生,紫黑色。氣清香,味淡。

    (3)黃山木蘭花 花被片9,外輪3枚較小,卵狀披針形或三角形,長約為內(nèi)輪的1/4,內(nèi)兩輪卵形。雄蕊多數(shù),黃白色,細(xì)長條;雌蕊多數(shù),分離。氣清香,味辛微辣。

    化學(xué)成分

    根皮及莖皮含15-乙酰氧基木香烯內(nèi)酯(15-acetoxycostunolide),木香烯內(nèi)酯(costunolide)[1]。

    歸經(jīng)

    肝;脾經(jīng)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腫;潤肺止咳。主肺虛咳嗽;痰中帶血;酒疸;重舌;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綱目》:治魚哽骨哽。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gòu)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fēng)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阿凇毒V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皬?fù)方治暴赤眼痛,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
  •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唐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毒V目》:“苦,溫,有小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瘡疥,風(fēng)疽。水煮葉汁用之?!罢洝吨兴幋筠o典》......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別名食茱萸、木滿天星、海桐皮[浙江誤稱]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樹皮、果實和葉入藥。根春秋采挖;樹皮5月采收曬干......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立夏前后,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福建等地。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皺縮淺槽紋,布有不規(guī)......
  • 《中藥大辭典》:樗白皮拼音注音Chū Bái Pí別名樗皮(《日華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陜西中藥志》)。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內(nèi)皮。春季采收,挖取樹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輕輕捶之,使皮部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