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牡蒿

    《全國中草藥匯編》:牡蒿拼音注音Mǔ Hāo別名

    齊頭蒿、野塘蒿、土柴胡[湖南、廣東]

    來源

    菊科艾屬植物牡蒿Artemis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入藥。未開花前采收,夏季曬干。

    性味

    苦、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暑。用于感冒發(fā)熱,中暑,瘧疾,肺結(jié)核潮熱,高血壓?。煌庥弥蝿?chuàng)傷出血,疔癤腫毒。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牡蒿拼音注音Mǔ Hāo別名

    蔚(《詩經(jīng)》),牡荍(《毛詩傳》),齊頭蒿(《唐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布菜、鐵菜子(《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土柴胡(《陸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間草藥》),流尿蒿(《四川中藥志》),臭艾、碗頭青、油艾(《閩東本草》),油蒿、油蓬、奶疳藥、花艾草、六月雪、老鴉青、馬蓮蒿、馬根柴、鵝草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腳板蒿(《湖南民間藥物資料》),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江蘇藥材志》)。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菊科植物牡蒿全草。夏、秋間,采取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坡路旁或荒地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主產(chǎn)于江蘇、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60~90厘米。葉互生;莖中部以下的葉,基部楔形,先端羽狀3裂,中間裂片較寬,又羽狀3裂;中部以上的葉線形,全緣;葉兩面綠色,無毛。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花序狀,每一頭狀花序球形,直徑約1.5毫米;總苞球形,苞片3~4層,外層苞片較小,卵形,內(nèi)層苞片橢圓狀,背面中央部為綠色,邊緣膜質(zhì);花托球形,上生兩性花及雌花,花冠均為管狀;雌花位于花托之外圍,花冠中央僅有雌蕊1枚,柱頭2裂;中央為兩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藥合生,圍繞柱頭四周;雌蕊1枚,位于中央,柱頭頭狀。瘦果橢圓形,無毛?;ㄆ?~10月。

    性狀

    干燥的全草,莖圓柱形,直徑1~3毫米,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質(zhì)堅(jiān)硬,折斷面呈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殘留的葉片黃綠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皺縮卷曲,質(zhì)脆易脫?;ㄐ螯S綠色,苞片內(nèi)可見長橢圓形褐色種子數(shù)枚。氣香,味微苦。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揮發(fā)油,中有咕巴烯、乙酸金合歡醇酯、石竹烯、三環(huán)印須芒烯、β-葎草烯、ε-,δ-及γ-蓽澄茄烯;另外還含α-及β-蒎烯、莰烯、檸檬烯、1,8-桉葉素、蛔蒿酮、α-側(cè)柏酮、蛔蒿醇和β-波旁老鸛草烯。

    藥理作用

    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紅色毛癬菌的作用(體外)。

    性味

    苦微甘,寒。

    ①《別錄》:"味苦,溫,無毒。"

    ②《綱目》:"苦微甘,溫,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辛苦,寒。"

    ④《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淡,無毒。"

    功能主治

    解表,清熱,殺蟲。治感冒身熱,勞傷咳嗽,潮熱,小兒疳熱,瘧疾,口瘡,疥癬,濕疹。

    ①《別錄》:"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

    ②《綱目》:"擂汁服,治陰腫。"

    ③《醫(yī)林纂要》:"治口瘡,除疳,去蟲匿。"

    ④《分類草藥性》:"治傷寒結(jié)胸,熱癥發(fā)狂,補(bǔ)五癆七傷,治痔瘡,酒毒,下血。"

    ⑤《陸川本草》:"驅(qū)風(fēng)發(fā)散,解表退熱。治感冒身熱頭痛。"

    ⑥《江西民間草藥》:"小兒食積痞塊發(fā)熱。"

    ⑦《四川中藥志》:"能清血熱、肝熱,退潮熱。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搗汁。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鐘,未發(fā)前服;以滓敷寸口。(《海上名方》)

    ②治婦人血崩:牡蒿一兩,母雞一只,燉熟后去渣,食雞肉與汁。(《閩東本草》)

    ③治喉蛾:牡蒿鮮全草一至二兩。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疥瘡濕疹:牡蒿煎水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備注

    另一種變型植物本犀草牡蒿亦入藥。與牡蒿主要區(qū)別:葉為羽狀深裂,裂片線形,裂片前部微寬或具深裂齒。分布于四川各地。

    本品在上海、江蘇、四川等地均作青蒿使甩。參見"青蒿"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牡蒿拼音注音Mǔ Hāo別名

    齊頭蒿、水辣菜、布菜、土柴胡、猴掌草、流尿蒿、臭艾、克頭青、油艾、油蒿、油蓬、奶疳藥、花艾草、六月雪、老鴉、馬蓮蒿、馬根柴、鵝草藥、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菊葉柴胡、腳板蒿、花等草、匙葉艾

    英文名Japanese Wormwood Herb, Herb of Japanese Wormwood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采收全草,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林緣、林下、曠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叢下。廣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原形態(tài)

    牡蒿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狀莖粗壯,常有若干條營養(yǎng)枝。莖直立,常叢生,上部有開展和直立的分枝,被微柔毛或近無毛。下部葉倒卵形或?qū)挸仔?,花期萎謝,長3-8cm,寬1-2.5cm,下部漸狹,有條形假托葉,上部有齒或淺裂;中部葉匙形,長2.5-4.5cm,寬0.5-2cm,上端有3-5枚淺裂片或深裂片,每裂片上端有2-3枚小鋸齒或無,近無毛或被微柔毛;上部葉近條形,三裂或不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披針形,先端不裂或偶有淺裂。頭狀花序多數(shù),卵球形或近于形,于分枝端排成復(fù)總狀,有有短梗及條形苞葉;總苞球形或長圓形,直徑1-2mm,無毛;總苞片3-4層,背面多少葉質(zhì),邊緣寬膜質(zhì);雌花3-8朵,能孕;內(nèi)層為兩性花5-10條,不孕育。瘦果小,倒卵形,無毛。花、果期7-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的全草,莖柱形,直徑0.1--0.3cm,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質(zhì)堅(jiān)硬,折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殘留的葉片黃綠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皺縮卷曲,質(zhì)脆易脫?;ㄐ螯S綠色,片內(nèi)可見長橢圓形褐色種子數(shù)枚。氣香,味微苦。

    化學(xué)成分

    牡蒿地上部分含揮發(fā)油,其成分為月桂烯(myrc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檸檬烯(limonene),紫蘇烯(perill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樟烯(camphene),草蒲烯(calamenene),(王古)(王巴)烯(copa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萘(naphthalene)[1]。從地上部分還分得β-行樹脂醇(β-amyrin),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混合物(β-sitosterol δ stigmasterol),7,8-二甲氧基香豆粗(7,8-dimethoxy-coumarin),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thoxycoumarin)即蒿屬香豆精(scoparone),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8,4-二羥基-3,7,2-三甲氧基黃酮(8,4-dihydroxy-3,7,2-trimethoxyflavone),3,5-二羥基-6,7,3,4-四甲氧基黃酮(3,5-di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桂皮酸(cinnamic acid),對-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bezene carboxyl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2],脫腸草素(herniarin),東莨菪素(scopoletin),6-8-二甲氧基香豆粗(6,8-dimethoxy-coumarin,isofraxidin)[3],茵陳二塊酮(capillin),茵陳素(capillarin)[4],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5]。

    藥理作用

    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紅色毛癬菌的作用(體外)。

    炮制

    除去雜質(zhì)、殘根、洗凈。

    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

    注意

    體弱虛寒者慎用;孕婦慎用。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主夏季感冒;肺結(jié)核潮熱;咯血;小兒疳熱;衄血;便血;崩漏;帶下;黃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

    2.《本草綱目》:擂汁服,治陰腫。

    3.《醫(yī)林纂要》:治口瘡,除疳,去蟲。

    4.《分類草藥性》:治傷寒結(jié)胸,熱癥發(fā)狂,補(bǔ)五癆七傷,治痔瘡,酒毒,下血。

    5.《陸川本草》:驅(qū)風(fēng)發(fā)散,解表退熱。治感冒身熱頭痛。

    6.《江西民間草藥》:小兒食積痞塊發(fā)熱。

    7.《四川中藥志》:能清血熱、肝熱,退潮熱。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í Yè Huánɡ Yánɡ別名石黃楊、萬年青。來源藥材基源:為黃楊科植物雀舌黃楊的根、葉或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xus bodinieri Levl.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可挖,洗凈,切片,曬干;葉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 拼音注音Chí Yè Lónɡ Dǎn別名奧拉毛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匙葉龍膽的帶根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ntiana spathulifolia Maxim.et Kusnez.采收和儲藏:6-......
  • 拼音注音Chí Gēnɡ Ténɡ別名武靴藤、金剛藤、蛇天角、飯杓藤來源蘿藦科匙羹藤屬植物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Schult.[G. alterniflorum (Lour.)Merr.],以根及全株入藥。......
  • 拼音注音Shēn Tiáo別名人參條英文名Panax ginseng C.A.Mey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根莖上的不定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ginseng C.A.Mey.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原形態(tài)多年生......
  • 拼音注音Chā Fēn Liǎo別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來源蓼科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以根(黑色老根為佳)入藥。生境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性味酸、甘,溫。功能主治祛寒,溫腎。主治寒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