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奶漿果

    《全國中草藥匯編》:奶漿果拼音注音Nǎi Jiānɡ Guǒ別名

    異葉榕、大山枇杷、牛奶子、大斑鳩食子

    來源

    ???strong>奶漿果Ficus heteromorpha Hemsl.,以入藥。

    生境分布

    長江流域中下游和華南。

    性味

    甘、酸,溫。

    功能主治

    下乳補(bǔ)血。主治脾虛胃弱等癥。

    用法用量

    干品1~2兩,鮮品1斤,燉肉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奶漿果拼音注音Nǎi Jiānɡ Guǒ別名

    牛奶子(《峨嵋藥植》),大山枇杷,大斑鳩食子(《四川常用中草藥》)。

    出處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浦参?strong>異葉榕的果實(shí)。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區(qū)林下半陰處。分布西南、華南、華東及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8~15米(灌木高2~6米)。樹皮紅褐或灰褐色;小枝光滑,或具銹色硬毛;嫩枝有白色乳汁。單葉互生;具柄,紅色;葉片形狀變化較大,披針形、長圓形、倒卵形或琴形等,長6~20厘米,寬3~8厘米,先端長漸尖至長尾尖,全緣,偶3裂,兩面粗糙,有時(shí)疏生短剛毛;葉脈紫色,有基生三出脈。隱頭花序腋生,無梗,球形,徑6~8毫米;花極小,生花托內(nèi),花被片5,雄花有3雄蕊。隱花果球形或卵形,紅色,光滑,頂端凸起,紫色或紫黑色。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藥》:"甘酸,溫。"

    功能主治

    《四川常用中草藥》:"補(bǔ)血,下乳。治脾胃虛弱,缺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燉肉吃,1~2兩(鮮品0.5~1斤)。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奶漿果拼音注音Nǎi Jiānɡ Guǒ別名

    牛奶子、大山枇杷、大斑鳩食子、山枇杷、天枇杷、野枇杷、金櫻子

    出處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異葉榕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Ficus heteromorpa Hemsl.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中海拔的山谷、水邊、林區(qū)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臺(tái)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樹皮灰褐色;幼枝紅褐色,節(jié)短。葉互生,變異大;葉柄長 1.5-6cm,紅色;托葉披針形.長約1cm;葉片倒卵狀橢圓形、倒卵形、披針形或琴形,長7-18cm,寬2-7cm,先端長漸尖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表面粗糙,背面有細(xì)小鐘乳體;基生脈3條,短,紅色,側(cè)脈5-15對。花序托(榕果)成對生于葉腋,稀單生,無柄,球形或圓錐形,光滑,直徑6-10mm,頂生苞片臍狀,基生苞片3,卵圓形,成熟榕果紫黑色;雄花、瘦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內(nèi)壁;雄花散生,花被片火4-5,匙形,雄蕊2-3;癭花花被片5-6,花柱短;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內(nèi)壁,花被片4-5,花柱側(cè)生。瘦果。花期4-5月,果期5-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榕果近球形,直徑約 lcm,頂端有圓形突起,表面淡棕色至深棕色。剖開后花序托肉質(zhì),內(nèi)壁上著生多數(shù)瘦果,包藏于花被內(nèi)。瘦果細(xì)小,近卵形,稍壓扁,長約3mm,先端尖而略彎,基部圓鈍,表面黃棕色,光滑。氣微,味微甜。

    性味

    甘;酸;性溫

    功能主治

    補(bǔ)血;下乳。主脾胃虛弱;缺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燉肉吃,30-60g;鮮品250-500g.

    各家論述

    《四川常用中草藥》:補(bǔ)血,下乳。治脾胃虛弱,缺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摘錄《中藥大辭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別名大菝葜、紅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解毒。用于風(fēng)濕筋......
  • 拼音注音Cì è Xuán Gōu Zi別名黃瑣梅、小紅袍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bǔ)編》。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刺萼懸鉤子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別名山葡萄來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區(q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利小便。主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用法用量鮮根4兩,水煎或泡酒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