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泥鰍

    《全國中草藥匯編》:泥鰍拼音注音Ní Qiū別名

    魚鰍

    來源

    鰍科動(dòng)物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的活體粘液。四季可捕捉,洗凈即可。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補(bǔ)中益氣,利尿除濕。用于急、慢性傳染性肝炎,水腫,皮膚搔癢,痔瘡下墜。

    用法用量

    2~3錢,每日3次,研粉服;或1~2兩燉湯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泥鰍拼音注音Ní Qiū別名

    鳛、鰍(《爾雅》),鰍魚(《本草拾遺》),和鰍(《泉州本草》)。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鰍科動(dòng)物泥鰍全體。

    生境分布

    棲于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中,喜居于靜水底層。除西部高原地區(qū)外,全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體細(xì)長,長約15厘米,前段略呈圓筒形,后部側(cè)扁,腹部圓。頭尖,吻部向前突出??谛?,下位,呈馬蹄形。唇軟,具有細(xì)皺紋和小突起,眼小。須5對;吻須1對,上下頜須各2對,吻須和上頜須之長均與吻長相等,下頜須外側(cè)的1對其長為上頜須長的1/2,而為內(nèi)側(cè)1對的2倍。鱗極細(xì)小,圓形,埋于皮下,側(cè)線鱗150左右,頭部無鱗。背鰭Ⅱ7,無硬刺,起點(diǎn)在腹靖之前或相對。臀鰭Ⅱ5~6,起點(diǎn)在背鰭末端之后。腹鰭短小。尾鰭圓形,尾柄上下邊緣向外擴(kuò)展。體背及兩側(cè)灰黑色,體部、頭部和各鰭上均有許多黑色斑點(diǎn),背鰭和尾鰭鰭膜上的斑點(diǎn)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黑點(diǎn),其它各鰭灰白色。

    化學(xué)成分

    可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3克,蛋白質(zhì)9.6克,脂肪3.7克,碳水化物2.5克,灰分1.2克;又含鈣28毫克,磷72毫克,鐵0.9毫克。

    肉的脂肪中,含脂肪酸1.3~2.5%。

    全體100克中含維生素A-70國際單位,維生素A原90國際單位,維生素B1-30微克,B2-440微克,尼克酸4.0毫克。

    歸經(jīng)

    ①《本草求真》:"入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經(jīng)。"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味酸甘。"

    ②《醫(yī)學(xué)入門》:"甘,溫,無毒。"

    ③《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補(bǔ)中氣,祛濕邪。治消渴,陽痿,傳染性肝炎,痔疾,疥癬。

    ①《滇南本草》:"煮食治瘡癬,通血脈而大補(bǔ)陰分。"

    ②《醫(yī)學(xué)入門》:"補(bǔ)中,止泄。"

    ③《綱目》:"暖中益氣,醒酒,解消渴。"

    ④《隨息居飲食譜》:"殺蟲。"

    ⑤《四川中藥志》:"利小便。治皮膚瘙庠,疥瘡發(fā)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或燒存性入散劑。外用: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消渴飲水無度:泥鰍魚十頭(陰干,去頭尾,燒灰,碾細(xì)為末),干荷葉(碾細(xì)為末)。上二味等分。每服各二錢匕,新汲水調(diào)下,遇渴時(shí)服,日三,候不思水即止。(《圣濟(jì)總錄》沃焦散)

    ②治陽事不起:泥鰍煮食之。(《瀕湖集簡方》)

    ③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泥鰍燉豆腐食。

    ④治久瘡不愈合:泥鰍醋炙為末,摻患處。

    ⑤治上下肢肌肉隆起處腫痛:泥鰍合食鹽、冷飯拉搗敷患處。(③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調(diào)中收痔:鰍魚同米粉煮奠食。(吳球)

    ⑦治濕熱皮膚起疹發(fā)癢:泥鰍、魚鰍串、側(cè)耳根、蒲公英。共燉湯服。(《四川中藥志》)

    ⑧治疥癬發(fā)癢:泥鰍、側(cè)耳根、魚鰍串、老君須、一枝箭。共燉湯服。(《四川中藥志》)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傳染性肝炎:取活泥鰍放清水中養(yǎng)1天,使其腸內(nèi)容物排凈,然后用干燥箱烘干(溫度100℃為宜)研粉,每次10克,日服3次。治療40例,24例自覺癥狀消失,肝脾腫大消退,肝功能恢復(fù)正常;3例自覺癥狀基本消失,肝緣在肋下0.5~1厘米以內(nèi),肝功能基本恢復(fù)正常(麝濁1單位以下、麝絮"+"、腦絮"++");3例自覺癥狀基本消失,肝緣在肋下1~2厘米以內(nèi),肝功能改善;5例無效。曾將20例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分兩組對照觀察,結(jié)果泥鰍粉治療組7例臨床治愈,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25.8天;保肝療法對照組4例臨床治愈,平均治愈天數(shù)38天。泥鰍粉對促使黃疸消退及轉(zhuǎn)氨酶下降,比較明顯,尤以急性肝炎更為顯著;對肝功能其他項(xiàng)目的恢復(fù),也較一般保肝藥物治療為快;對遷延型和慢性肝炎的肝功能也有較明顯的改善作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泥鰍拼音注音Ní Qiū別名

    鳛、鰍、鱃、泥鰍、委蛇、鰍魚、粉鰍、和鰍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鰍科動(dòng)物泥鰍、花鰍、大鱗泥鰍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Gantor)2.Cobitis taenis Linnaeus3.Misgurnus miolepis (Gunther)

    采收和儲(chǔ)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喜棲于靜水的底層,常出沒于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層富有植物碎屑的游泥表層,對環(huán)境適應(yīng)力強(qiáng),天氣悶熱時(shí)浮出水面呼吸,水干涸則鉆入泥土中一般2冬雌性成熟。6-7月產(chǎn)卵。雜食性。

    2.喜居于泥底水質(zhì)較肥的淺靜水中,以高等植物葉片為食。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江蘇、福建等地。

    3.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屬湖泊、水體之中。

    資源分布:1.我國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2.舂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江蘇、福建等地。

    3.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屬湖泊、水體之中。

    原形態(tài)

    1.泥鰍,體細(xì)長,前段略呈圓筒形。后部側(cè)扁,腹部圓,頭小??谛?、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細(xì)小,圓形,埋于皮下。側(cè)線鱗116-170,背鰭2,7,臀鰭2,5-6。體背部及兩側(cè)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diǎn),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diǎn),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diǎn)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鰭灰白色。

    2.花鰍,體長4-12cm,為體高的6-7倍,為頭長的4-6倍,頭很側(cè)扁。眼間隔狹窄。吻頗長,眼小,側(cè)位而高,有小而直立兩叉須。鼻孔近于眼,背鰭無硬棘,始點(diǎn)為腹鰭前上方,胸鰭不達(dá)腹鰭,腹鰭不達(dá)臀鰭。尾鰭圓形。側(cè)線完全。鱗很小。背部及體側(cè)各有較大黑斑點(diǎn)一行,另有三行小點(diǎn)于體側(cè)上部,尾鰭上方有一明顯黑點(diǎn),背、尾鰭有幾條黑斑,頭上有許多小黑點(diǎn),有條黑紋由吻達(dá)眼。

    3.大鱗泥鰍,體長而側(cè)扁。體長為體高的5-6.2倍,為頭長的4.7-6.2倍。頭長為吻長的2.1-2.8倍,為眼徑的4.1-8.1倍,口亞下位。須5對,最長1對口須末端達(dá)鰓蓋骨后緣。鱗埋于皮下,側(cè)線鱗102-107。背鰭2,6,不具硬刺。臀鰭2,5。尾柄較高,具明顯的皮褶棱。胸鰭距腹鰭很遠(yuǎn)。尾鰭圓。肛門位臀鰭起點(diǎn)前。背部及體側(cè)上半部灰黑色,側(cè)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鰭、尾鰭具黑色小點(diǎn)。其他各鰭灰白色。

    栽培

    生活習(xí)性,泥鰍屬底層魚類,常見于底泥較深的湖邊、池塘、稻田、水溝等淺水水域。生活水溫10-30℃最適水溫為25-27℃,故應(yīng)屬溫水魚類。當(dāng)水溫升高時(shí)30℃時(shí),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溫下降到5℃以下時(shí),即鉆入泥中20-30cm深處越冬。對低氧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強(qiáng)。除了鰓呼吸外,還可以進(jìn)行皮膚呼吸和腸呼吸。視覺很弱,但觸覺及味覺極為靈敏。雜食性,幼魚階段攝食動(dòng)物性餌料,以浮游動(dòng)物、搖蚊幼蟲、絲蚯蚓等為食。長大后,餌料范圍擴(kuò)大,除可食多種昆蟲外,也可攝食絲狀藻類、植物根、莖、葉及腐殖質(zhì)等。成鰍則以攝食植物食物為主。一般多為夜間攝食。水溫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攝食。

    養(yǎng)殖技術(shù),泥鰍生長發(fā)育到2齡后性腺成熟,雌醺身長度與懷卵量有關(guān),體長20cm的雌鰍懷卵24000粒以上。卵徑1.2-1.5mm,黃色半透明,粘性卵。每年5-7月,水溫在18-20℃時(shí)為產(chǎn)卵盛期.多產(chǎn)在水草叢生的流水處。

    鰍卵孵化時(shí)間的長短與水溫有關(guān),當(dāng)水溫為15℃時(shí),孵出時(shí)間需要4天,當(dāng)水溫25℃時(shí),僅2天即可。初生魚苗,全長約3.7mm,吻端有粘著器官,可使魚體懸掛在魚巢上,依靠卵黃供自身營養(yǎng)。3天后,魚苗全長5.3mm,腰點(diǎn)出現(xiàn),卵黃囊消失,開始攝食外界食物。這時(shí)可鈄魚巢移出孵化池。

    泥鰍苗種培育分兩個(gè)階段進(jìn)行,第1階段為魚苗培育,將全長5.3mm的魚苗部育到10mm左右。第2階段是從1cm培育到3cm或更大。

    飼養(yǎng)管理,泥鰍飼養(yǎng)管理大致分為孵化管理、魚苗管理、魚種管理、成魚管理等幾個(gè)時(shí)期。飼養(yǎng)3-4個(gè)月的魚種,何等長達(dá)100mm,體重可達(dá)11g;飼養(yǎng)1年后,體重可達(dá)15g。另外,泥鰍也可稻田養(yǎng)殖。也可與其他魚種混養(yǎng)。在養(yǎng)殖過程中可投喂含有魚粉、蠶蛹粉、米糠、麩皮等成分的混合飼料,以作補(bǔ)充。每日投喂1-2次。

    化學(xué)成分

    1.泥鰍肌肉含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每100g肉中含水83g,蛋白質(zhì)9.6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2.5g,灰分1.2g,鈣28mg,磷72mg,鐵0.9mg。脂肪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和十八碳三烯酸(calendic acid)。

    組織含胺(spermine),亞精胺(spermindin),腐胺(putrescine)和尸胺(cadaverine)。

    烘干泥鰍表皮含γ-丁內(nèi)酯(γ-butyrolactone)。

    泥鰍含多種酶:蛋白酶(protease),表型-6-磷酸葡萄糖酸脫氧酶(phenotype of 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磷酸葡萄糖變位酶(phosphoglucomutase),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還含胞嘧啶(cytosine),黃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鳥嘌呤核糖甙(guanosine),鳥嘌呤(guanine),嘧啶(pyrimidine),嘌噙堿(purine bases),核苷(nucleoside),核3苷酸(nucleotide),腺苷酸(adenylic acid),鳥苷酸(guanylic acid),尿嘧啶核苷酸(uridylic aicd),脫氧鳥苷酸(deoxyguanylic acid)。此外,還含F(xiàn)-型前列腺素(F-type prostaglandins),肌肉蛋白(muscle proteins),4-(2,4,6-三氯苯氧基)-N-乙酰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acetanilide]和4-(2,4,6-三氯苯氧基)甲酰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formanilide],維生素(vitamin)A、B1、B2,和煙酸(nicotinic acid)。

    2.花鰍,皮及粘液含粘多糖(mucopolysaccharide),酯酶(esterase),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蘋果酸脫氫酶(malate dehydrogenase)及黃嘌呤脫氫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金屬離子有Na+、Fe2+、K+、Ca2+、Mg2+、Cu2+。皮還含-β-胡蘿卜素(β-carotene)。

    3.大鱗泥鰍,含游離氨基酸的氮占總氮的15.2%,主要是谷氨酸(glutamic acid),賴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組氨酸(histidine),蘇氨酸(threon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和纈氧酸(valine);在總脂類中,中性脂類(neutral lipids)占57.85%,糖脂(glycolipids)占15.95%,磷脂(phospholipids)占26.20%,主要有棕櫚酸(palmit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及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離子有Na+、K+、Cl-、PO43-、Ca2+、Mg2+。此外,還含肌苷酸(inosinic acid IMP),腺苷酸(adenylinic acid,AMP),肌酸酐(creatinine)丁酸(butyric acid)及琥珀酸(succinic acid)。

    歸經(jīng)

    脾;肝;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補(bǔ)益脾腎;利水;解毒。主脾虛瀉??;熱病口渴;消渴;小兒盜汗水腫;小便不利;陽事不舉;病毒性肝炎;痔瘡;疔瘡;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100-250g;或燒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或生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煮食治瘡癬,通血脈而大補(bǔ)陰分。

    2.《醫(yī)學(xué)入門》:補(bǔ)中,止泄。

    3.《綱目》:暖中益氣,醒酒,解消渴。

    4.《隨息居飲食譜》:殺蟲。

    5.《四川中藥志》:利小便。治皮膚瘙癢,疥瘡發(fā)癢。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花射干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è Gān別名冷水丹(《植物名實(shí)圖考》)。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來源為駕尾科植物白花射干的根或全草。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坡上。分布于東北、華北和山東、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白花射干,又名:搜山虎、金盞......
  • 來源唇形科青蘭屬植物白花巖青蘭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 var. albiflorum Schischk.,以全草入藥。7~8月采收,切段曬干。性味辛,涼。功能主治分散風(fēng)熱,涼血降壓。用于感冒發(fā)熱,高血壓病,......
  • 《中藥大辭典》:白花映山紅拼音注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照山白(《華北經(jīng)濟(jì)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ǎn別名建德山梅花、土常山[浙江東天目]、山梅花來源虎耳草科絹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以根皮入藥。生境分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寧夏。性味苦,平。......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紅果樹。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花、果。葉,全年可采;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地、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小喬木或灌木,高3~8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