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草蒿、萋蒿(《本經(jīng)》),昆侖草(《唐本草》),野雞冠、雞冠莧(《綱目》),狼尾巴果、雞冠菜、土雞冠(《江蘇植藥志》),狐貍尾、指天筆(《南寧市藥物志》),牛尾巴花(《山東中藥》),犬尾雞冠花(《閩東本草》)。
《本經(jīng)》
為莧科植物青葙的莖葉及根。
生于荒野路旁、山溝、河灘、沙丘等疏松土壤上;也有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野生或栽培。
一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全體無毛。莖直立,綠色或紅紫色,通常分枝。葉互生;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9匝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葉柄,全緣。穗狀花序單生于莖頂或分枝末端,圓柱狀或圓錐狀,長3~10厘米;花著生甚密,初為淡紅色,后變?yōu)殂y白色;每花具干膜質苞片3;花被5,干膜質,長圓狀披針形;雄蕊5,花藥粉紅色,丁字狀著生;子房長圓形,花柱線形,紅色,柱頭2裂。胞果球形蓋裂;種子數(shù)粒,扁圓形,質堅硬,黑色有光澤?;ㄆ?~7月。果期7~9月。
全草含多量草酸,生長2周時可達12.5%,以后逐漸下降到約9%。
①《本經(jīng)》:"味苦,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苦,微寒,無毒。"
燥濕清熱,殺蟲,止血。治風瘙身癢,瘡疥,痔瘡,金瘡出血。
①《本經(jīng)》:"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
②《別錄》:"治惡瘡疥虱、痔蝕、下部匿瘡。"
③《唐本草》:"搗汁單服,大療溫癘、甘匿。"
④《日華子本草》:"止金瘡血。"
內服:煎湯或搗汁,鮮用1~2兩。外用:搗敷。
①治風濕身疼痛:青葙子根一兩。豬腳節(jié)或雞鴨燉服。(《泉州本草》)
②治下消:青葙子全草一兩。青蛙燉服。(《泉州本草》)
③治痧氣:青葙全草、腐婢、仙鶴草各五錢。水煎,早、晚飯前分服。
④治皮膚風熱瘡疹瘙癢:青葙莖葉。水煎洗患處,洗時須避風。
⑤治婦女陰癢:青葙莖葉三至四兩。加水煎汁,熏洗患處。
⑥治創(chuàng)傷出血:鮮青葙葉搗爛,敷于傷處,紗布包扎。(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草蒿;姜蒿;昆侖草;野雞冠、冠莧、雞冠莧、土雞冠、狐貍尾、指天筆、牛尾巴花、犬尾雞冠花、牛母萵;牛尾行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草綱目》:青葙,生田野間。嫩苗似莧,可食,長則高三、四尺,苗、葉、花、實與雞冠花一樣無別,但雞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團者,此則梢間出花穗,尖長四、五寸,狀如兔尾,水紅色,亦有黃白色者。子在穗中,與雞冠子及莧子一樣難辨。蘇恭言其結角誤矣。蕭炳言黃花者名陶朱術,與陳藏器所說不同。又有天靈草,亦此類也。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青葙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losia argente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來收,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坡地、路邊、平原較干燥的向陽處。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野生或栽培。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無毛。莖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綠色或紅紫色,具條紋。單葉互生;葉柄長2-15mm,或無柄;葉片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外形,長5-9cm,寬1-3cm,先端尖或長尖,基部漸狹且稍下延,全緣?;ㄖ趺埽鯙榈t色,后變?yōu)殂y白色,穗狀花序單生于莖項或分枝頂,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質,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紅色,披針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狀,花藥紫色。胞果卵狀橢圓形,蓋裂,上部作帽狀脫落,頂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扁圓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全草含多量草酸(oxalic acid)[1]等。
肝;膀胱經(jīng)
苦;性寒
燥濕清熱;殺蟲止癢;涼血止血。主濕熱帶下;小便不利;尿濁;泄瀉;陰癢;瘡疥;風瘙身癢;痔瘡;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
內服:煎場,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1.《本草正義》:青葙,古人用其莖葉,以為燥濕清熱殺蟲之用。蓋苦寒滑利之品,最善利濕清熱而疏泄厥陰,是以專清血分?!侗窘?jīng)》主邪氣,亦即以濕熱之邪言之。
2.《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
3.《名醫(yī)別錄》:治惡瘡疥風、痔蝕、下部瘡。
4.《唐本草》:搗汁單服,大療溫癘、甘NI。
5.《日華子本草》:止金瘡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草蒿、萋蒿(《本經(jīng)》),昆侖草(《唐本草》),野雞冠、雞冠莧(《綱目》),狼尾巴果、雞冠菜、土雞冠(《江蘇植藥志》),狐貍尾、指天筆(《南寧市藥物志》),牛尾巴花(《山東中藥》),犬尾雞冠花(《閩東本草》)。
出處《本經(jīng)》
來源為莧科植物青葙的莖葉及根。
生境分布生于荒野路旁、山溝、河灘、沙丘等疏松土壤上;也有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野生或栽培。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全體無毛。莖直立,綠色或紅紫色,通常分枝。葉互生;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9匝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葉柄,全緣。穗狀花序單生于莖頂或分枝末端,圓柱狀或圓錐狀,長3~10厘米;花著生甚密,初為淡紅色,后變?yōu)殂y白色;每花具干膜質苞片3;花被5,干膜質,長圓狀披針形;雄蕊5,花藥粉紅色,丁字狀著生;子房長圓形,花柱線形,紅色,柱頭2裂。胞果球形蓋裂;種子數(shù)粒,扁圓形,質堅硬,黑色有光澤?;ㄆ?~7月。果期7~9月。
化學成分全草含多量草酸,生長2周時可達12.5%,以后逐漸下降到約9%。
性味①《本經(jīng)》:"味苦,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苦,微寒,無毒。"
功能主治燥濕清熱,殺蟲,止血。治風瘙身癢,瘡疥,痔瘡,金瘡出血。
①《本經(jīng)》:"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
②《別錄》:"治惡瘡疥虱、痔蝕、下部匿瘡。"
③《唐本草》:"搗汁單服,大療溫癘、甘匿。"
④《日華子本草》:"止金瘡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搗汁,鮮用1~2兩。外用:搗敷。
復方①治風濕身疼痛:青葙子根一兩。豬腳節(jié)或雞鴨燉服。(《泉州本草》)
②治下消:青葙子全草一兩。青蛙燉服。(《泉州本草》)
③治痧氣:青葙全草、腐婢、仙鶴草各五錢。水煎,早、晚飯前分服。
④治皮膚風熱瘡疹瘙癢:青葙莖葉。水煎洗患處,洗時須避風。
⑤治婦女陰癢:青葙莖葉三至四兩。加水煎汁,熏洗患處。
⑥治創(chuàng)傷出血:鮮青葙葉搗爛,敷于傷處,紗布包扎。(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青葙拼音注音Qīnɡ Xiānɡ別名草蒿;姜蒿;昆侖草;野雞冠、冠莧、雞冠莧、土雞冠、狐貍尾、指天筆、牛尾巴花、犬尾雞冠花、牛母萵;牛尾行
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本草綱目》:青葙,生田野間。嫩苗似莧,可食,長則高三、四尺,苗、葉、花、實與雞冠花一樣無別,但雞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團者,此則梢間出花穗,尖長四、五寸,狀如兔尾,水紅色,亦有黃白色者。子在穗中,與雞冠子及莧子一樣難辨。蘇恭言其結角誤矣。蕭炳言黃花者名陶朱術,與陳藏器所說不同。又有天靈草,亦此類也。
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青葙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losia argente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來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坡地、路邊、平原較干燥的向陽處。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野生或栽培。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無毛。莖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綠色或紅紫色,具條紋。單葉互生;葉柄長2-15mm,或無柄;葉片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外形,長5-9cm,寬1-3cm,先端尖或長尖,基部漸狹且稍下延,全緣?;ㄖ趺埽鯙榈t色,后變?yōu)殂y白色,穗狀花序單生于莖項或分枝頂,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質,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紅色,披針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狀,花藥紫色。胞果卵狀橢圓形,蓋裂,上部作帽狀脫落,頂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扁圓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化學成分全草含多量草酸(oxalic acid)[1]等。
歸經(jīng)肝;膀胱經(jīng)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燥濕清熱;殺蟲止癢;涼血止血。主濕熱帶下;小便不利;尿濁;泄瀉;陰癢;瘡疥;風瘙身癢;痔瘡;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場,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各家論述1.《本草正義》:青葙,古人用其莖葉,以為燥濕清熱殺蟲之用。蓋苦寒滑利之品,最善利濕清熱而疏泄厥陰,是以專清血分?!侗窘?jīng)》主邪氣,亦即以濕熱之邪言之。
2.《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
3.《名醫(yī)別錄》:治惡瘡疥風、痔蝕、下部瘡。
4.《唐本草》:搗汁單服,大療溫癘、甘NI。
5.《日華子本草》:止金瘡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