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三楞筋骨草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三楞筋骨草拼音注音Sān Lénɡ Jīn Gǔ Cǎo別名

    高桿珍珠茅

    來源

    莎草科三楞筋骨草Scleria terrestris (L.)Foss.[S. elata Thw.],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廣東、廣西、福建、臺(tái)灣、四川、云南、西藏。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除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主治風(fēng)濕筋骨痛,癱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0.5~1兩,泡酒服。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三楞筋骨草拼音注音Sān Lénɡ Jīn Gǔ Cǎo出處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高稈珍珠茅全草。夏、秋季采全草,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

    生于田邊、路旁、山坡等干燥或潮濕的地方。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tái)灣、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狀莖木質(zhì)而匍匐,被紫色鱗片,稈散生,三棱形。葉線形,長(zhǎng)30~40厘米,寬6~lO毫米,稍粗糙;葉鞘紙質(zhì),近稈基部的鞘紫紅色,鞘端有裂齒3,無(wú)翅,在稈中部的鞘具1~3毫米寬的狹翅;葉舌半圓形而短,被紫色髯毛。圓錐花序由頂生和1~3個(gè)相距梢遠(yuǎn)的側(cè)生枝圓錐花序組成;花序軸與分枝被疏柔毛;小苞片剛毛狀;小穗多數(shù),單生,長(zhǎng)圓狀卵形或披針形,紫褐色,單性;雄小穗鱗片厚膜質(zhì),下部的幾片具龍骨狀突起,有銹色條紋;雄花具雄蕊3枚;雌小穗常生于分枝基部,鱗片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雌蕊柱頭3裂。小堅(jiān)果球形或近卵形、鈍三棱形,先端微尖,白色或淡褐色,表面具四至六角形的網(wǎng)紋,被微毛。抽穗期6~8月。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除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治風(fēng)濕筋骨痛,癱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浸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三楞筋骨草拼音注音Sān Lénɡ Jīn Gǔ Cǎo英文名All grass of Highstalk Razorsedge出處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高稈珍珠茅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cleria terrestris(L.)Fassett[Zizania terrestris L.;S.elata Thw;S.doederleiniana Bocklr]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田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及臺(tái)灣等地。

    原形態(tài)

    高稈珍珠茅,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狀莖木質(zhì),被紫色鱗片。稈散生,三棱柱形,直徑4-7mm。葉線形,長(zhǎng)30-40cm,寬6-10mm,基部葉鞘先端具3齒,中部的具寬翅。圓錐花序由頂生和1-3個(gè)相距稍遠(yuǎn)的側(cè)生圓錐花序組成,序軸被短毛,支圓錐形,長(zhǎng)3-4mm,紫褐色,單性;雄小穗鱗片長(zhǎng)2-3mm;雌小穗生于分枝基部,鱗片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zhǎng)2-4mm,有綠色龍骨狀突起;雄花有3雄蕊;雌花子房有柱頭3。小堅(jiān)果球形,淡褐色,表面有4-6多角形網(wǎng)紋,橫紋上有斷續(xù)的褐色短硬毛;下位盤3淺裂,黃色,直徑約1.8mm,邊緣反折?;?、果期8-10月。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透疹。主風(fēng)濕痹痛;癱瘓;跌打損傷;小兒麻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出處《中國(guó)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zhì)地。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白毛藤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別名苻(《爾雅》),蜀羊泉、谷菜(《本經(jīng)》),鬼目草(《爾雅》郭璞注),白草(《別錄》),排風(fēng)、白幕(《本草拾遺》),鬼目菜(《吳志》),天燈籠、和尚頭草(《綱目拾遺》),望冬紅、酸尖菜......
  • 《中藥大辭典》:白毛藤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 Gēn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夏、秋采收。性味①《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辛,無(wú)毒。“②《重慶草藥》:“味甘,性平微寒,無(wú)毒?!肮δ苤髦沃物L(fēng)火牙痛,頭痛,瘰疬,......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別名石祈蛇、上樹蛇、白毛伸筋、石蠶、毛石蠶、巖蠶、白毛巖蠶、老鼠尾來源為骨碎補(bǔ)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
  •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別名魚腮草、六月霜來源為玄參科鹿茸草屬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