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蕓香科植物山油柑的果實,秋、冬采收,用開水燙透,曬干。
形態(tài)詳"沙塘木"條。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平,氣香。"
①《廣西藥植名錄》:"行氣,化痰。"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消化不良。"
內(nèi)服:煎湯,3~5錢。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iq.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iq.[Jambolifera pedunculata L.]
采收和儲藏:秋、冬采收,用開水燙透,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濕丘陵地及闊葉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山油柑 常綠喬木,高10-20m。幼技及花序被毛茸。單葉對生,葉柄長1-2cm,頂端有1結(jié)節(jié);葉片長圓形至長橢圓形,長6-15cm,寬2.5-6cm,兩端狹尖,有時先端略圓或微凹,基部闊楔形,密生腺點。聚傘花序具長柄,頂生或腋生;花兩性;萼片4,長0.6-0.8mm;花瓣4,青白色,狹披針形或線形,長5-6mm,兩側(cè)邊緣內(nèi)卷,內(nèi)面密被毛茸;雄蕊8,花絲中部以下兩側(cè)邊緣被毛;子房上位,密被毛,4室,花柱細(xì)長。核果黃色,平滑,半透明,直徑8-10mm。種子黑色,有肉質(zhì)胚乳?;ㄆ?-8月,果期8-12月。
山油柑果實中含蕓香酮二聚體去甲基降真香雙素(demethylacrovestone)即1,1-二[2',4',6'-三羥基-3'-(1〃-氧代乙基)-5'-(3〃-甲基丁-2〃-烯基)苯基]-3-甲基丁烷{1,1-di[2'4',6'-trihydroxy-3'-(1〃-oxyethanyl)-5'-(3〃-methylbut-2〃-enyl)phenyl]-3-methylbutane}。
脾經(jīng)
甘;平
健脾消食。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汗
內(nèi)服:煎湯,9-15g。
1.《廣西藥植名錄》:行氣,化痰。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消化不良。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蕓香科植物山油柑的果實,秋、冬采收,用開水燙透,曬干。
原形態(tài)形態(tài)詳"沙塘木"條。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平,氣香。"
功能主治①《廣西藥植名錄》:"行氣,化痰。"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油柑果實拼音注音Shān Yóu Gān Guǒ Shí英文名Fruit of Pedunculate Acronychia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iq.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iq.[Jambolifera pedunculata L.]
采收和儲藏:秋、冬采收,用開水燙透,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濕丘陵地及闊葉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山油柑 常綠喬木,高10-20m。幼技及花序被毛茸。單葉對生,葉柄長1-2cm,頂端有1結(jié)節(jié);葉片長圓形至長橢圓形,長6-15cm,寬2.5-6cm,兩端狹尖,有時先端略圓或微凹,基部闊楔形,密生腺點。聚傘花序具長柄,頂生或腋生;花兩性;萼片4,長0.6-0.8mm;花瓣4,青白色,狹披針形或線形,長5-6mm,兩側(cè)邊緣內(nèi)卷,內(nèi)面密被毛茸;雄蕊8,花絲中部以下兩側(cè)邊緣被毛;子房上位,密被毛,4室,花柱細(xì)長。核果黃色,平滑,半透明,直徑8-10mm。種子黑色,有肉質(zhì)胚乳?;ㄆ?-8月,果期8-12月。
化學(xué)成分山油柑果實中含蕓香酮二聚體去甲基降真香雙素(demethylacrovestone)即1,1-二[2',4',6'-三羥基-3'-(1〃-氧代乙基)-5'-(3〃-甲基丁-2〃-烯基)苯基]-3-甲基丁烷{1,1-di[2'4',6'-trihydroxy-3'-(1〃-oxyethanyl)-5'-(3〃-methylbut-2〃-enyl)phenyl]-3-methylbutane}。
歸經(jīng)脾經(jīng)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1.《廣西藥植名錄》:行氣,化痰。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消化不良。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