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杉木油

    《中藥大辭典》:杉木油拼音注音Shā Mù Yóu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杉科植物木材所瀝出的油脂

    功能主治

    《綱目拾遺》:"治一切頑癬。先用穿山甲刮破,甩羊毛軟筆蘸油涂上,甚加疼痛,停半日再涂,癬自結痂而愈;如已破者,不必刮。"

    制法

    《經驗廣集》:"用紙糊碗面,以杉木屑堆碗上,取炭火放屑頂燒著,少時火將近紙,即用鐵箸抹去,燒數(shù)次,開碗看,即有油汁在碗內。"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杉木油拼音注音Shā Mù Yóu別名

    杉樹油、杉木脂、杉樹脂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杉科植物杉的木材所瀝出的油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制,取碗,先用繩把碗口扎成”十”字形,后于碗口處蓋以衛(wèi)生紙,上放杉木鋸末堆成塔狀,從尖端點火燃燒杉木,待燒至接近衛(wèi)生紙時,除去灰燼和殘余鋸末,碗中液體即為杉木油。

    生境分布

    廣泛栽培于我國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qū)。

    原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30m,胸圍達2.5-3m。幼樹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樹皮灰褐色,裂成長條片脫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對生或輪生。葉在主枝上輻射伸展,在側枝上排成二列狀,條狀披針形,革質,微彎,堅硬,長2-6cm,邊緣有細齒,上面中脈兩側有窄氣孔帶、下面沿中脈兩側各有1條白粉氣孔帶。雌雄同株;雄球花圓錐狀,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4個集生枝頂,卵圓形,苞鱗與珠鱗結合而生,珠鱗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圓形,長2.5-5m,徑3-4cm,苞鱗三角狀寬卵形,宿存。種子長卵形,扁平,長6-8mm,寬約5mm,暗褐色,兩側有窄翅?;ㄆ?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性味

    苦;辛;微溫

    功能主治

    利尿排石,消腫殺蟲。主淋癥;尿絡結石;遺精;帶下;頑癬,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20g;或沖服。外用:適量,搽患處。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拾遺》:治一切頑癬。先用穿山甲刮破,用羊毛軟筆蘸油涂上,甚加疼痛,停半日再涂,癬自結痂而愈;如已破者,不必刮。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Cù Lì別名黃果矮茶藨。英文名swamp Currant出處始載于《拉漢種子植物名稱》。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矮茶蔍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ibes humile Jancz.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m......
  • 《全國中草藥匯編》:矮陀陀別名金絲矮陀陀、白花矮陀陀來源楝科地黃連屬植物滇黔地黃連Munronia henryi Harms,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性味辛、微苦,涼。有小毒。功能主治舒筋活絡,祛風止痛,解熱截瘧。用于跌......
  • 《全國中草藥匯編》:艾葉拼音注音ài Yè別名艾、艾蒿、家艾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艾實拼音注音ài Shí別名艾子(《食療本草》)。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9~10月,果實成熟后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艾葉“條。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阿凇毒V目》:“苦辛,熱,無毒?!肮δ苤髦微佟?.....
  • 拼音注音ài Piàn別名艾腦香(《現(xiàn)代實用中藥》),艾粉、結片(《藥材資料匯編》)。出處《增訂偽藥條辨》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態(tài)參見“艾納香“條。生境分布主產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性狀為半透明的結晶,直徑5~15毫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