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梨藤

    《中藥大辭典》:水梨藤拼音注音Shuǐ Lí Ténɡ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獼猴桃科植物水梨兒藤根皮。

    生境分布

    生長于半陰山腰的陡坡上。分布我國中部、西部。

    原形態(tài)

    藤狀灌木。莖圓柱形,黑褐色,表面光滑。葉互生,闊披針形,長7~10厘米,寬3~4.2厘米,先端漸尖或芒尖,基部心臟形或截形,邊緣具尖鋸齒,兩面均無毛,上面深綠色,下面略呈紫色;葉柄長2~4.5厘米。花單生于葉腋;萼片和花瓣均為4;雄蕊多數(shù);子房上位,花柱多數(shù)。漿果長圓形,幼時(shí)綠色,種子極多?;ㄆ?~7月。果期7月。

    性味

    性涼,味澀,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消腫。治周身腫亮,背癰紅腫及腸癰絞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梨藤拼音注音Shuǐ Lí Ténɡ英文名Root-bark of Henry Actinidia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獼猴桃科植物硬齒獼猴桃及京梨獼猴桃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ctinidia callosa Lindl.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剝?nèi)「?,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000-1800m的山地林中。

    2.生于海拔700-2600m的山地林中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臺(tái)灣、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硬齒獼猴桃 藤本,長達(dá)10m。小枝灰黃色,稀紅褐色,無毛或有極少量硬毛,皮孔淡黃色;髓實(shí)心或不規(guī)則片狀,橙黃色。單葉互生;葉柄長2-9cm,淡紅色,無毛;葉片薄革質(zhì)或紙質(zhì),卵形、闊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3cm,寬3-8.5cm,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圓形至楔形,稍不對稱,邊緣具細(xì)鋸齒,兩面無毛,側(cè)脈5-7對,網(wǎng)脈在下面顯著。聚傘花序腋生,具花1-7朵,無毛或具短絨毛;花單性,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萼片5,卵形或長圓形,先端鈍,兩面略被短絨毛;花瓣5,淡黃白色,長倒卵形,先端圓或鈍;雄蕊多數(shù),花藥黃色,先端具喙;子房長圓狀卵形,密被子長柔毛。漿果卵圓形,稀球形或長圓形,長2-4cm,直徑2-2.5cm,幼時(shí)密被絨毛,成熟后無毛,具斑點(diǎn)和反折的宿存萼片?;ㄆ?-5月,果期7-9月。

    京梨獼猴桃 本變種與正種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幼枝通常為灰黃色,髓部呈隔片狀,淡褐色;葉片下面脈腋內(nèi)有白色ji毛;漿果能常為圓柱形,長可達(dá)5cm?;ㄆ?-6月,果期9-10月。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涼;澀

    功能主治

    清熱;消腫;利濕;止痛。主濕熱水腫;腸癰;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性味《草木便方》:“涼?!肮δ苤髦戊铒L(fēng),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
  •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采收和儲(chǔ)藏:春季花盛開時(shí)采摘,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骨走馬別名茸骨鷓鴣花、絨果海木來源楝科白骨走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 Chen,以根、葉、果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性味苦,寒。有小毒。注意孕婦慎服。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燥濕,止血?;紫x癥腹......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鬼筆別名鬼筆、鬼筆菌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產(chǎn)生在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炮制采摘后切去......
  • 《中藥大辭典》:白魚拼音注音Bái Yú別名鲌魚(《滇南本草》),鱎魚(《綱目》),白扁魚(《本草求原》)。出處孟詵來源為鯉科動(dòng)物翹嘴紅鲌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層,行動(dòng)迅速,善跳躍,性兇猛,以魚類、昆蟲等為食。產(chǎn)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