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水香、酒翁、土槿皮[樹皮名—廣東]
為桃金娘科水榕屬植物水榕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Roxb.)Merr. et Perry的花蕾,其葉、根、樹皮亦供藥用。初夏采集帶花蕾的花序,淋濕堆放數(shù)日,稍曬后再堆放悶1~2天,然后再曬再悶,直至全干變成黑色。夏、秋采伐干枝,去掉粗皮及木心,留二層皮曬干。夏季采葉曬干。
花蕾3~5錢,或作涼茶配料;根0.5~1兩;樹皮、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水煎洗。
苦,寒。
清暑解表,去濕消滯,消炎止癢?;ɡ伲焊忻鞍l(fā)熱,細(xì)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根:黃疸型肝炎。樹皮:外用治燒傷,麻風(fēng),皮膚瘙癢,腳癬。葉:外用治急性乳腺炎。
水雍花(《廣東中藥》),大蛇藥(《廣西藥植名錄》)。
《嶺南采藥錄》
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花蕾。農(nóng)歷端午前后,采摘帶有花蕾的花枝,用水淋濕,堆疊3~5天,使花蕾自然脫落,曬至三成千,復(fù)堆悶1~2天再曬,以后曬一天,悶一天,待足干后,篩凈殘存枝梗。
喜生于水邊,常栽于村落旁。分布廣東、廣西等地。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水翁(《嶺外代答》),又名:水榕。
喬木,高達(dá)15米。小枝近圓柱形或四角形,禿凈。葉對生,闊卵狀矩圓形或橢圓形,長8~2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成漸狹,近革質(zhì),禿凈,干時下面常有黑色斑點,側(cè)脈8~12對;葉柄長1~1.5厘米?;ㄐ。G白色,近無柄,為廣歧的聚傘花序;萼鐘形,長約3毫米,近截頭狀,萼肢延伸成帽狀;花瓣5,合生成帽狀,頂尖,有腺點;雄蕊多數(shù),離生;子房2室,花柱線形。核果狀漿果,球形,寬約7毫米,熟時紫黑色?;ㄆ谙募?。
本植物的樹皮(水翁皮)、葉(水翁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干燥花蕾呈卵形或球形而兩端尖,長約4~6毫米,徑約2~3毫米,皺縮,下半部為棕黑色的倒鐘形或杯形的萼簡,上半部帽狀,為5枚合生的花瓣,淺棕黃色。除去帽狀體,可見重疊的雄蕊,花絲棕黑色,中央有1錐形花柱。質(zhì)干硬。氣微香,味苦。以黃黑色,無枝梗者為好。
花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嶺南采藥錄》:"味苦,性寒。"
治外感惡寒發(fā)熱頭痛,食滯不化。
①《嶺南采藥錄》:"清熱,散毒,消食化滯。"
②《廣東中藥》:"治外感發(fā)熱頭痛,感冒惡寒發(fā)熱。"
③《廣西藥植名錄》:"治頭痛,跌打,蛇傷。"
內(nèi)服:煎湯,0.5~1兩。
水雍花、大蛇藥
出自《嶺南采藥錄》。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 Roxb.) Merr. Et Perry
采收和儲藏:5月底至6月初,采摘帶有花蕾的花枝,用水淋濕,堆疊3-5天,使花蕾自然脫落,曬至三成干,復(fù)堆悶1-2天再曬,以后曬1天,悶1天,待足干后,篩凈殘存枝梗。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水翁,喬木,高達(dá)15m。樹皮灰褐色,頗厚,嫩枝壓扁,有溝。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薄革質(zhì),長圓形至橢圓形,長11-17cm,寬4.5-7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略圓,兩面多透明脾腺點;羽狀脈,網(wǎng)脈明顯。圓錐花序生于無葉的老枝上,花無梗,2-3朵簇生;花蕾卵形,長約5mm,寬約3.5mm;萼管半球形,長約3mm,萼片連成帽狀體,長2-3mm,先端有短喙;花瓣4,常附于帽狀萼上,花開時一并脫落;雄蕊多數(shù),分離,長5-8mm,花藥卵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長3-5mm。漿果闊卵圓形,長10-12mm,直徑10-14mm,成熟時紫黑色?;ㄆ?-6月。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明濕潤的氣候。常生水旁,為固進樹種之一。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一般潮濕的土壤均能種植,忌干旱。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秋季采下成熟果實,去皮取出種子,洗凈,稍晾干,然后與種子3倍濕沙拌勻,進行沙藏層積處理。春播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按行距30cm開深3cm左右的溝,播入種子覆土后鎮(zhèn)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當(dāng)苗高50cm左右,按行株距400cm×400cm定植。
性狀鑒別,本品呈卵形或球形,兩端尖,長4-7mm,直徑2-4mm。萼筒倒鐘形或杯形,棕色至棕黑色,外表皺縮,有4條以上縱隊人向棱突起,除去帽狀體,見重疊的雄蕊,花絲棕黑色,中央有一錐形花柱。質(zhì)干硬。氣微香,味苦。
從花蕾中分離到?jīng)]食子酸乙酯(ethylgallate),沒食子酸(gal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5,7-二羥基-6,8-二甲基黃烷酮(5,7-dihydroxy-6,8-dimethylflavanone)即去甲氧基莢果蕨醇(desmethoxymatteucinol),7-羥基-5-甲氧基-6,8-二甲基黃烷酮(7-hydroxy-5-methoxy-6,8-dimethylflavanone),和2,4-二羥基-6-甲氧基-3,5二甲基耳酮(2,4-dihydroxy-6-methoxy-3,5-dimethylchalcone)。
肺;脾;胃經(jīng)
味苦;微甘;性涼
祛風(fēng);解表;消食。主清熱解毒;祛暑生津;消滯利濕
內(nèi)服:煎湯,15-30g;泡水代茶;或煮粥。
1.《嶺南采藥錄》:清熱,散毒,消食化滯。
2.《廣東中藥》:治外感發(fā)熱頭痛,感冒惡寒發(fā)熱。
3.《廣西藥植名錄》:治頭痛,跌打,蛇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水香、酒翁、土槿皮[樹皮名—廣東]
來源為桃金娘科水榕屬植物水榕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Roxb.)Merr. et Perry的花蕾,其葉、根、樹皮亦供藥用。初夏采集帶花蕾的花序,淋濕堆放數(shù)日,稍曬后再堆放悶1~2天,然后再曬再悶,直至全干變成黑色。夏、秋采伐干枝,去掉粗皮及木心,留二層皮曬干。夏季采葉曬干。
注意花蕾3~5錢,或作涼茶配料;根0.5~1兩;樹皮、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水煎洗。
功能主治苦,寒。
用法用量清暑解表,去濕消滯,消炎止癢?;ɡ伲焊忻鞍l(fā)熱,細(xì)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根:黃疸型肝炎。樹皮:外用治燒傷,麻風(fēng),皮膚瘙癢,腳癬。葉:外用治急性乳腺炎。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水翁花拼音注音Shuǐ Wēnɡ Huā別名水雍花(《廣東中藥》),大蛇藥(《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花蕾。農(nóng)歷端午前后,采摘帶有花蕾的花枝,用水淋濕,堆疊3~5天,使花蕾自然脫落,曬至三成千,復(fù)堆悶1~2天再曬,以后曬一天,悶一天,待足干后,篩凈殘存枝梗。
生境分布喜生于水邊,常栽于村落旁。分布廣東、廣西等地。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水翁(《嶺外代答》),又名:水榕。
喬木,高達(dá)15米。小枝近圓柱形或四角形,禿凈。葉對生,闊卵狀矩圓形或橢圓形,長8~2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成漸狹,近革質(zhì),禿凈,干時下面常有黑色斑點,側(cè)脈8~12對;葉柄長1~1.5厘米?;ㄐ。G白色,近無柄,為廣歧的聚傘花序;萼鐘形,長約3毫米,近截頭狀,萼肢延伸成帽狀;花瓣5,合生成帽狀,頂尖,有腺點;雄蕊多數(shù),離生;子房2室,花柱線形。核果狀漿果,球形,寬約7毫米,熟時紫黑色?;ㄆ谙募?。
本植物的樹皮(水翁皮)、葉(水翁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狀干燥花蕾呈卵形或球形而兩端尖,長約4~6毫米,徑約2~3毫米,皺縮,下半部為棕黑色的倒鐘形或杯形的萼簡,上半部帽狀,為5枚合生的花瓣,淺棕黃色。除去帽狀體,可見重疊的雄蕊,花絲棕黑色,中央有1錐形花柱。質(zhì)干硬。氣微香,味苦。以黃黑色,無枝梗者為好。
化學(xué)成分花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性味《嶺南采藥錄》:"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治外感惡寒發(fā)熱頭痛,食滯不化。
①《嶺南采藥錄》:"清熱,散毒,消食化滯。"
②《廣東中藥》:"治外感發(fā)熱頭痛,感冒惡寒發(fā)熱。"
③《廣西藥植名錄》:"治頭痛,跌打,蛇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翁花拼音注音Shuǐ Wēnɡ Huā別名水雍花、大蛇藥
英文名Flower of Operculate Cleistocalyx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 Roxb.) Merr. Et Perry
采收和儲藏:5月底至6月初,采摘帶有花蕾的花枝,用水淋濕,堆疊3-5天,使花蕾自然脫落,曬至三成干,復(fù)堆悶1-2天再曬,以后曬1天,悶1天,待足干后,篩凈殘存枝梗。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水翁,喬木,高達(dá)15m。樹皮灰褐色,頗厚,嫩枝壓扁,有溝。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薄革質(zhì),長圓形至橢圓形,長11-17cm,寬4.5-7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略圓,兩面多透明脾腺點;羽狀脈,網(wǎng)脈明顯。圓錐花序生于無葉的老枝上,花無梗,2-3朵簇生;花蕾卵形,長約5mm,寬約3.5mm;萼管半球形,長約3mm,萼片連成帽狀體,長2-3mm,先端有短喙;花瓣4,常附于帽狀萼上,花開時一并脫落;雄蕊多數(shù),分離,長5-8mm,花藥卵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長3-5mm。漿果闊卵圓形,長10-12mm,直徑10-14mm,成熟時紫黑色?;ㄆ?-6月。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明濕潤的氣候。常生水旁,為固進樹種之一。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一般潮濕的土壤均能種植,忌干旱。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秋季采下成熟果實,去皮取出種子,洗凈,稍晾干,然后與種子3倍濕沙拌勻,進行沙藏層積處理。春播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按行距30cm開深3cm左右的溝,播入種子覆土后鎮(zhèn)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當(dāng)苗高50cm左右,按行株距400cm×400cm定植。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卵形或球形,兩端尖,長4-7mm,直徑2-4mm。萼筒倒鐘形或杯形,棕色至棕黑色,外表皺縮,有4條以上縱隊人向棱突起,除去帽狀體,見重疊的雄蕊,花絲棕黑色,中央有一錐形花柱。質(zhì)干硬。氣微香,味苦。
化學(xué)成分從花蕾中分離到?jīng)]食子酸乙酯(ethylgallate),沒食子酸(gal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5,7-二羥基-6,8-二甲基黃烷酮(5,7-dihydroxy-6,8-dimethylflavanone)即去甲氧基莢果蕨醇(desmethoxymatteucinol),7-羥基-5-甲氧基-6,8-二甲基黃烷酮(7-hydroxy-5-methoxy-6,8-dimethylflavanone),和2,4-二羥基-6-甲氧基-3,5二甲基耳酮(2,4-dihydroxy-6-methoxy-3,5-dimethylchalcone)。
歸經(jīng)肺;脾;胃經(jīng)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祛風(fēng);解表;消食。主清熱解毒;祛暑生津;消滯利濕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泡水代茶;或煮粥。
各家論述1.《嶺南采藥錄》:清熱,散毒,消食化滯。
2.《廣東中藥》:治外感發(fā)熱頭痛,感冒惡寒發(fā)熱。
3.《廣西藥植名錄》:治頭痛,跌打,蛇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