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鈕草、三莢草、散寒草[四川]、球子草、瘧疾草、金牛草
為莎草科水蜈蚣屬植物短葉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用。
辛,平。
疏風(fēng)解表,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祛瘀消腫。用于傷風(fēng)感冒,支氣管炎,百日咳,瘧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損傷,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外用治蛇咬傷,皮膚瘙癢,癤腫。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煎水洗患處。
三莢草(《嶺南采藥錄》),金鈕子(《廣州植物志》),金鈕草(《福建民間草藥》),夜摩草(《廣西藥植圖志》),寒氣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十字草(《江西民間草藥》),姜蟲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貴州民間藥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四川中藥志》),水香附、燕含珠(《重慶草藥》),發(fā)汗草(《中國藥植圖鑒》),山蜈蚣、水烏梅、無頭香附、龍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藥物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楊梅、三箭草(《閩東本草》),球頭草、頂棍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
《植物名實(shí)圖考》
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或根。
生長于水邊、略旁、水田及曠野濕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多年生草本,叢生。根莖帶紫色,生須根。莖瘦長,禿凈,高10~50厘米,三棱形,芳香。葉質(zhì)軟,狹線形,長短不一,長3~10厘米,寬1.5~3毫米,末端漸尖,下部帶紫色,鞘狀。頭狀花序,單生,卵形,綠色,長4~8毫米,稠密;總苞3片,葉狀,連接穗下,長2~16厘米,往往外向開展;小穗極多數(shù),長橢圓形,長約3毫米,成熟后全穗脫落;花穎4枚,呈舟狀的卵形,脊無翼,具小刺,2列,相對排列于軸上,背淺綠色,先端尖,下部2枚具不發(fā)育花,中部1枚具發(fā)育花,上端的僅具雄蕊;花無被,雄蕊3,花絲細(xì)長絲狀,藥橢圓形;雌蕊1,花柱細(xì)長,與花絲等長,柱頭二歧。瘦果呈稍壓扁的倒卵形,褐色?;ㄆ谙募?。果期秋季。
含揮發(fā)油。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辛,平。"
②《廣西藥植圖志》:"味辛,性微溫,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
治感冒風(fēng)寒,寒熱頭痛,筋骨疼痛,咳嗽,瘧疾,黃疸,痢疾,瘡瘍腫毒,跌打刀傷。
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殺蟲,敗毒。"
②《廣州植物志》:"主治亦白痢。"
③《福建民間草藥》:"解熱利尿。治瘧疾。"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散風(fēng),除陳寒,止咳嗽。"
⑤《廣西藥植圖志》:"除風(fēng)熱,利竅,止血,止咳。治跌打,蛇傷。"
⑥《南寧市藥物志》:"去瘀,消腫,止痛,殺蟲,舒筋,活絡(luò)。"
⑦《四川中藥志》:"治感冒風(fēng)寒,無汗頭痛,筋骨疼痛,惡寒發(fā)熱。"
⑧《廣東中藥》Ⅱ:"鎮(zhèn)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熱咳。"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①治時疫發(fā)熱:水蜈蚣、威靈仙,水煎服。(《嶺南采藥錄》)
②治赤白痢疾:鮮水蜈蚣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酌加開水和冰糖五錢,燉一小時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瘡瘍腫毒:水蜈蚣全草、芭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④治跌打傷痛:水蜈蚣一斤。搗爛,酒四兩沖。濾取酒二兩內(nèi)服,渣炒熱外敷痛處。(《廣西藥植圖志》)
⑤治一般蛇傷:水蜈蚣二兩。搗爛,酒二兩沖,內(nèi)服一兩,一兩搽抹傷口四周。(《廣西藥植圖志》)
⑥治皮膚瘙癢:水蜈蚣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⑦治百日咳,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水蜈蚣干品一兩至二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⑧治瘧疾:水蜈蚣一兩。水煎,于瘧發(fā)前8~4小時服。(《江西草藥》)
⑨治小兒口腔炎:水蜈蚣根莖一兩。水煎,沖蜂蜜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風(fēng)濕骨痛:水蜈蚣一至二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⑾治刀傷骨折:鮮水蜈蚣搗絨,包患處,一天換藥兩次。(《貴州草藥》)
⑿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水蜈蚣鮮全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⒀治氣滯腹痛:水蜈蚣鮮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①治療瘧疾
取水蜈蚣全草連根(曬至半干)2~3兩,水煎3~4小時。于瘧疾發(fā)作前2小時或前1天頓服,連服3天。共治48例,其中21例用2兩,服藥前血檢找到瘧原蟲,服藥后癥狀消失,厚血片未查得瘧原蟲者15例;用3兩的27例,有效24例。認(rèn)為劑量不宜少于3兩,煎藥時間不少于3小時,服藥不少于3天。但據(jù)中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江蘇分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用小白鼠所作的實(shí)驗(yàn)結(jié)果證明:水蜈蚣對鼠瘧原蟲作用不佳,可以初步肯定抗鼠瘧原蟲無效;同時觀察到水蜈蚣根部的濃縮煎劑與乙醇回流濃縮液均具毒性,因此,用大劑量的水蜈蚣進(jìn)行臨床試驗(yàn)前,極有必要先做測毒試驗(yàn)。
②治療乳糜尿
取干水蜈蚣根莖、桂圓各2兩,水煎服,每天1劑,或代茶,連服15天。治療100余例,均有一定效果。
③治療菌痢
取水蜈蚣、白粉藤(即獨(dú)角烏桕)各1兩,水煎分2次服(重癥可每日2劑)。治療70例,平均服藥7天左右,痊愈54例,顯效14例,無效2例。退熱時間平均2.3天,大便次數(shù)及性狀恢復(fù)正常平均日數(shù)約5天,大便培養(yǎng)轉(zhuǎn)陰平均4.08天。其療效與磺胺胍對照組相比,似無遜色。
④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地楊梅(水蜈蚣)1斤,香葉樹(別名山蒼樹)根、葉各半斤,加水1000毫升蒸餾,取中段蒸餾液500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治療92例,近期控制11例,顯效12例,好轉(zhuǎn)41例,有效率69.4%。本藥具有一定的鎮(zhèn)咳、平喘、祛痰作用,療效多在服藥后2~4天出現(xiàn),副作用輕微。但遠(yuǎn)期療效欠佳,停藥后易復(fù)發(fā)。有將劑量增至每次30毫升,以20天為一療程,治療400例,有效率顯著提高。
球子草、瘧疾草、三莢草、金牛草、寒氣草、金鈕草、夜摩草、十字草、姜蟲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水香附、燕含珠、發(fā)汗草、山蜈蚣、無頭香附、龍吐珠、三夾草、水香草、一粒雪、三角草、落地楊梅、三箭草、球頭草、雷公草、地楊梅、三人扛珠、寒熱頭草、一粒珠、九頭香、水竹缽、一粒關(guān)、狗公草、千打錘、落地螞蟥、三棱環(huán)、一粒子草、黃古頭劃、水金釵、水土香、鋼拳頭、連根草、草含珠
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帶根莖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采收和儲藏:5-9月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溪旁、荒地、路邊草叢中及海邊沙灘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水蜈蚣,多年生草本,高7-20cm。根莖長而匍匐,外被膜質(zhì)、褐色的鱗片,具多數(shù)節(jié)間,節(jié)間長約1.5cm,每節(jié)上生一稈。稈散生,扁三棱形,平滑,具4-5個圓筒狀葉鞘,葉鞘頂端具葉片。葉片稈近等長,柔弱,寬2-4mm,平張,上部邊緣和背部中肋具細(xì)刺。葉狀苞片3,極展開,基中片極短,后期向下反折。穗狀花序單生,極少2或3,球形或卵球形,長5-11mm,寬4.5-10mm,具密生的小穗;小穗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壓扁,長約3mm,寬0.8-1mm,有1花;鱗片膜質(zhì),闊卵形,長2-3mm,白色,有銹斑,少為麥桿黃色,背面龍骨狀突起綠色,具刺,頂端延伸成外彎的短尖,脈5-7條;雄蕊3,花藥線形;花柱細(xì)長,柱頭2。小堅果倒卵狀長圓形,扁雙凸?fàn)?,長約1mm,淡黃色,表面密具細(xì)點(diǎn)。花、果期5-10月。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忌寒。宜先肥沃、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shù),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將母株挖起,分成數(shù)蔸,每蔸留有3-4個莖,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15cm×10cm栽種,蓋土,稍壓根部,澆水。
田間管理,生長期勤拔雜草。追肥1-2次,肥粒以人畜類水為主。旱季注意灌水。
性狀鑒別,多皺縮交織成團(tuán)。根莖細(xì)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或紫褐色,節(jié)明顯,具膜質(zhì)鱗片,節(jié)上有細(xì)莖,斷面粉白色。莖細(xì)具棱,深綠色或枯綠色。葉線形,基部鞘狀,紫褐色,有的可見球形穗狀花序,黃綠色。果實(shí)卵狀長圓形,綠色,具細(xì)點(diǎn)。氣微。
全草含揮發(fā)油,牡荊素(vitexin)等黃酮類(flavonoids)。
1.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于濾紙片上,晾干,加2%三氯化鋁乙醇1滴,晾干后于紫外燈下觀察,顯黃色熒光。
2.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ml于試管中,水浴加熱,加鎂粉少許,滴加鹽酸3-4滴,溶液顯淺紅棕色。
肺;肝經(jīng)
味辛;微苦;甘;性平
疏風(fēng)解毒;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主感冒發(fā)熱頭痛;急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瘧疾;黃疸;痢疾;乳糜尿;瘡瘍腫毒;皮膚瘙癢;毒蛇咬傷;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1.《植物名實(shí)圖考》:殺蟲,敗毒。
2.《廣州植物志》:主治赤白痢。
3.《福建民間草藥》:解熱利尿。治瘧疾。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散風(fēng),除陳寒,止咳嗽。
5.《廣西藥植圖志》:除風(fēng)熱,利竅,止血,止咳。治跌打,蛇傷。
6.《南寧市藥物志》:去瘀,消腫,止痛,殺蟲,舒筋,活絡(luò)。
7.《四川中藥志》:治感冒風(fēng)寒,無汗頭痛,筋骨疼痛,惡寒發(fā)熱。
8.《廣東中藥》Ⅱ:鎮(zhèn)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熱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金鈕草、三莢草、散寒草[四川]、球子草、瘧疾草、金牛草
來源為莎草科水蜈蚣屬植物短葉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用。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疏風(fēng)解表,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祛瘀消腫。用于傷風(fēng)感冒,支氣管炎,百日咳,瘧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損傷,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外用治蛇咬傷,皮膚瘙癢,癤腫。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水蜈蚣拼音注音Shuǐ Wú Gōnɡ別名三莢草(《嶺南采藥錄》),金鈕子(《廣州植物志》),金鈕草(《福建民間草藥》),夜摩草(《廣西藥植圖志》),寒氣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十字草(《江西民間草藥》),姜蟲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貴州民間藥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四川中藥志》),水香附、燕含珠(《重慶草藥》),發(fā)汗草(《中國藥植圖鑒》),山蜈蚣、水烏梅、無頭香附、龍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藥物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楊梅、三箭草(《閩東本草》),球頭草、頂棍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
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或根。
生境分布生長于水邊、略旁、水田及曠野濕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叢生。根莖帶紫色,生須根。莖瘦長,禿凈,高10~50厘米,三棱形,芳香。葉質(zhì)軟,狹線形,長短不一,長3~10厘米,寬1.5~3毫米,末端漸尖,下部帶紫色,鞘狀。頭狀花序,單生,卵形,綠色,長4~8毫米,稠密;總苞3片,葉狀,連接穗下,長2~16厘米,往往外向開展;小穗極多數(shù),長橢圓形,長約3毫米,成熟后全穗脫落;花穎4枚,呈舟狀的卵形,脊無翼,具小刺,2列,相對排列于軸上,背淺綠色,先端尖,下部2枚具不發(fā)育花,中部1枚具發(fā)育花,上端的僅具雄蕊;花無被,雄蕊3,花絲細(xì)長絲狀,藥橢圓形;雌蕊1,花柱細(xì)長,與花絲等長,柱頭二歧。瘦果呈稍壓扁的倒卵形,褐色?;ㄆ谙募?。果期秋季。
化學(xué)成分含揮發(fā)油。
性味辛,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辛,平。"
②《廣西藥植圖志》:"味辛,性微溫,無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治感冒風(fēng)寒,寒熱頭痛,筋骨疼痛,咳嗽,瘧疾,黃疸,痢疾,瘡瘍腫毒,跌打刀傷。
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殺蟲,敗毒。"
②《廣州植物志》:"主治亦白痢。"
③《福建民間草藥》:"解熱利尿。治瘧疾。"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散風(fēng),除陳寒,止咳嗽。"
⑤《廣西藥植圖志》:"除風(fēng)熱,利竅,止血,止咳。治跌打,蛇傷。"
⑥《南寧市藥物志》:"去瘀,消腫,止痛,殺蟲,舒筋,活絡(luò)。"
⑦《四川中藥志》:"治感冒風(fēng)寒,無汗頭痛,筋骨疼痛,惡寒發(fā)熱。"
⑧《廣東中藥》Ⅱ:"鎮(zhèn)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熱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fù)方①治時疫發(fā)熱:水蜈蚣、威靈仙,水煎服。(《嶺南采藥錄》)
②治赤白痢疾:鮮水蜈蚣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酌加開水和冰糖五錢,燉一小時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瘡瘍腫毒:水蜈蚣全草、芭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④治跌打傷痛:水蜈蚣一斤。搗爛,酒四兩沖。濾取酒二兩內(nèi)服,渣炒熱外敷痛處。(《廣西藥植圖志》)
⑤治一般蛇傷:水蜈蚣二兩。搗爛,酒二兩沖,內(nèi)服一兩,一兩搽抹傷口四周。(《廣西藥植圖志》)
⑥治皮膚瘙癢:水蜈蚣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⑦治百日咳,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水蜈蚣干品一兩至二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⑧治瘧疾:水蜈蚣一兩。水煎,于瘧發(fā)前8~4小時服。(《江西草藥》)
⑨治小兒口腔炎:水蜈蚣根莖一兩。水煎,沖蜂蜜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風(fēng)濕骨痛:水蜈蚣一至二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⑾治刀傷骨折:鮮水蜈蚣搗絨,包患處,一天換藥兩次。(《貴州草藥》)
⑿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水蜈蚣鮮全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⒀治氣滯腹痛:水蜈蚣鮮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瘧疾
取水蜈蚣全草連根(曬至半干)2~3兩,水煎3~4小時。于瘧疾發(fā)作前2小時或前1天頓服,連服3天。共治48例,其中21例用2兩,服藥前血檢找到瘧原蟲,服藥后癥狀消失,厚血片未查得瘧原蟲者15例;用3兩的27例,有效24例。認(rèn)為劑量不宜少于3兩,煎藥時間不少于3小時,服藥不少于3天。但據(jù)中國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江蘇分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用小白鼠所作的實(shí)驗(yàn)結(jié)果證明:水蜈蚣對鼠瘧原蟲作用不佳,可以初步肯定抗鼠瘧原蟲無效;同時觀察到水蜈蚣根部的濃縮煎劑與乙醇回流濃縮液均具毒性,因此,用大劑量的水蜈蚣進(jìn)行臨床試驗(yàn)前,極有必要先做測毒試驗(yàn)。
②治療乳糜尿
取干水蜈蚣根莖、桂圓各2兩,水煎服,每天1劑,或代茶,連服15天。治療100余例,均有一定效果。
③治療菌痢
取水蜈蚣、白粉藤(即獨(dú)角烏桕)各1兩,水煎分2次服(重癥可每日2劑)。治療70例,平均服藥7天左右,痊愈54例,顯效14例,無效2例。退熱時間平均2.3天,大便次數(shù)及性狀恢復(fù)正常平均日數(shù)約5天,大便培養(yǎng)轉(zhuǎn)陰平均4.08天。其療效與磺胺胍對照組相比,似無遜色。
④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地楊梅(水蜈蚣)1斤,香葉樹(別名山蒼樹)根、葉各半斤,加水1000毫升蒸餾,取中段蒸餾液500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治療92例,近期控制11例,顯效12例,好轉(zhuǎn)41例,有效率69.4%。本藥具有一定的鎮(zhèn)咳、平喘、祛痰作用,療效多在服藥后2~4天出現(xiàn),副作用輕微。但遠(yuǎn)期療效欠佳,停藥后易復(fù)發(fā)。有將劑量增至每次30毫升,以20天為一療程,治療400例,有效率顯著提高。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蜈蚣拼音注音Shuǐ Wú Gōnɡ別名球子草、瘧疾草、三莢草、金牛草、寒氣草、金鈕草、夜摩草、十字草、姜蟲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水香附、燕含珠、發(fā)汗草、山蜈蚣、無頭香附、龍吐珠、三夾草、水香草、一粒雪、三角草、落地楊梅、三箭草、球頭草、雷公草、地楊梅、三人扛珠、寒熱頭草、一粒珠、九頭香、水竹缽、一粒關(guān)、狗公草、千打錘、落地螞蟥、三棱環(huán)、一粒子草、黃古頭劃、水金釵、水土香、鋼拳頭、連根草、草含珠
英文名Shortleaf Kyllinga Herb, Herb of Shortleaf Kyllinga出處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帶根莖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采收和儲藏:5-9月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溪旁、荒地、路邊草叢中及海邊沙灘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水蜈蚣,多年生草本,高7-20cm。根莖長而匍匐,外被膜質(zhì)、褐色的鱗片,具多數(shù)節(jié)間,節(jié)間長約1.5cm,每節(jié)上生一稈。稈散生,扁三棱形,平滑,具4-5個圓筒狀葉鞘,葉鞘頂端具葉片。葉片稈近等長,柔弱,寬2-4mm,平張,上部邊緣和背部中肋具細(xì)刺。葉狀苞片3,極展開,基中片極短,后期向下反折。穗狀花序單生,極少2或3,球形或卵球形,長5-11mm,寬4.5-10mm,具密生的小穗;小穗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壓扁,長約3mm,寬0.8-1mm,有1花;鱗片膜質(zhì),闊卵形,長2-3mm,白色,有銹斑,少為麥桿黃色,背面龍骨狀突起綠色,具刺,頂端延伸成外彎的短尖,脈5-7條;雄蕊3,花藥線形;花柱細(xì)長,柱頭2。小堅果倒卵狀長圓形,扁雙凸?fàn)?,長約1mm,淡黃色,表面密具細(xì)點(diǎn)。花、果期5-10月。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忌寒。宜先肥沃、疏松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shù),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將母株挖起,分成數(shù)蔸,每蔸留有3-4個莖,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15cm×10cm栽種,蓋土,稍壓根部,澆水。
田間管理,生長期勤拔雜草。追肥1-2次,肥粒以人畜類水為主。旱季注意灌水。
性狀性狀鑒別,多皺縮交織成團(tuán)。根莖細(xì)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或紫褐色,節(jié)明顯,具膜質(zhì)鱗片,節(jié)上有細(xì)莖,斷面粉白色。莖細(xì)具棱,深綠色或枯綠色。葉線形,基部鞘狀,紫褐色,有的可見球形穗狀花序,黃綠色。果實(shí)卵狀長圓形,綠色,具細(xì)點(diǎn)。氣微。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揮發(fā)油,牡荊素(vitexin)等黃酮類(flavonoids)。
鑒別1.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于濾紙片上,晾干,加2%三氯化鋁乙醇1滴,晾干后于紫外燈下觀察,顯黃色熒光。
2.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ml于試管中,水浴加熱,加鎂粉少許,滴加鹽酸3-4滴,溶液顯淺紅棕色。
歸經(jīng)肺;肝經(jīng)
性味味辛;微苦;甘;性平
功能主治疏風(fēng)解毒;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主感冒發(fā)熱頭痛;急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瘧疾;黃疸;痢疾;乳糜尿;瘡瘍腫毒;皮膚瘙癢;毒蛇咬傷;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植物名實(shí)圖考》:殺蟲,敗毒。
2.《廣州植物志》:主治赤白痢。
3.《福建民間草藥》:解熱利尿。治瘧疾。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散風(fēng),除陳寒,止咳嗽。
5.《廣西藥植圖志》:除風(fēng)熱,利竅,止血,止咳。治跌打,蛇傷。
6.《南寧市藥物志》:去瘀,消腫,止痛,殺蟲,舒筋,活絡(luò)。
7.《四川中藥志》:治感冒風(fēng)寒,無汗頭痛,筋骨疼痛,惡寒發(fā)熱。
8.《廣東中藥》Ⅱ:鎮(zhèn)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熱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