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算盤子

    《全國中草藥匯編》:算盤子拼音注音Suàn Pán Zi別名

    算盤珠、野南瓜、果盒仔、金骨風、山金瓜、臭山橘、饅頭果、獅子滾球

    來源

    大戟科算盤子屬植物算盤子Glochidion puberum (L.)Hutch.,以入藥。根全年可采,切片曬干;葉夏秋采集,曬干。

    性味

    微苦、澀,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活絡。用于感冒發(fā)熱,咽喉痛,瘧疾,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痢疾,風濕性關節(jié)炎,跌打損傷,白帶,痛經(jīng)。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算盤子拼音注音Suàn Pán Zi別名

    野南瓜、柿子椒(《植物名實圖考》),算盤珠、八瓣橘、饅頭果、水金瓜、紅橘仔(《福建民間草藥》),地金瓜(《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血木瓜(《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雞木椒、野盤桃、百家橘(《中國土農(nóng)藥志》),地南瓜、野北瓜子、磨盤樹子(《江西民間草藥》),山金瓜、山油柑(《閩南民間草藥》),臭山橘、山橘子、赤松(《泉州本草》),山饅頭、獅子滾球(《嶺南草藥志》),雷打柿、萬豆子、壽牌子、牛萘、八楞橘(《閩東本草》),野蕃蒲、饅頭樹子(《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金骨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水南瓜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算盤子果實。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叢中。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算盤子,又名:橘子草、蟬子樹、西瓜樹、集合草、血泡木。

    灌木,高1~2米。小枝有灰色或棕色短柔毛。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3~5厘米,寬達2厘米,尖頭或鈍頭,基部寬楔形,上面橄欖綠色或粉綠色,下面稍帶灰白色,葉脈有密生毛,葉柄長1~2毫米?;ㄐ?,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無花瓣,1至數(shù)朵簇生葉腋,常下垂;下部葉腋生雄花,近頂部葉腋生雌花和雄花,或純生雌花:萼片6,分內(nèi)外2輪排列:雄蕊3;雌花子房通常5室,花柱合生。蒴果扁球形,直徑12~16毫米,頂上凹陷,外有縱溝。種子黃赤色?;ㄆ?~9月。果期7-10月。

    本植物的根(算盤子根)、枝葉(算盤子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

    干種子含油約20%。

    性味

    《四川中藥志》:"味苦,性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瘧疾,疝氣,淋濁,腰痛。

    ①《分類草藥性》:"治牙痛,淋濁,膀胱疝氣。"

    ②《江西民間草藥》:"治瘧疾。"

    ③《四川中藥志》:"治氣痛,腰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

    復方

    ①治瘧疾:野南瓜一兩。酒水各半煎,于瘧發(fā)前二至三小時服。

    ②治疝氣初起:野南瓜五錢。水煎服。

    ③治睪丸炎:鮮野南瓜三兩,雞蛋二個。先將藥煮成汁,再以藥汁煮雞蛋,一日二次,連服二天。(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算盤子拼音注音Suàn Pán Zi別名

    黎擊子、野南瓜、柿子椒、算盤珠、八瓣橘、饅頭果、水金瓜、紅橘仔、地金瓜、血木瓜、野北瓜子、磨盤樹子、山金瓜、山油柑、臭山橘、山橘子、山饅頭、獅子滾球、雷打柿、萬豆子、壽脾子、牛萘、八楞橘、八楞楂、百梗桔、野蕃蒲、金骨風、野毛植、百莢橘、百莢結、小孩拳。

    英文名Puberulous Glochidion Herb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算盤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ochidion puberum (L.)Hutch.[Agy neia pubera 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摘,揀凈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

    算盤子 直立多枝灌木,高l-3m。小枝灰褐色,密被銹色或黃褐色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3mm,被柔毛;托葉三角形至狹三角形,長1-2mm,被柔毛;葉長圓形至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稀卵形或倒卵形,長3-9cm,寬1.2-3.5cm,先端鈍至急尖,稀近圓形,常具小尖頭,基部楔形至鈍形,上面僅中脈被疏短柔毛或幾無毛,下面粉綠色,密被短柔毛,側(cè)脈5-8對,下面明顯?;▎涡酝昊虍愔?,花小,2-5朵簇生于葉腋;無花瓣;萼片6,2輪;雄花花梗細,長l-8mm,通常被柔毛,萼片質(zhì)較厚,長圓形至狹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外被疏短柔毛;雄蕊3枚,合生成柱狀,無退化子房;雌花花梗長l-3mm,密被柔毛,花萼與雄花的近同形,但稍短而厚,兩面均被毛;子房密被絨毛,8-10室,花柱合生成環(huán)狀,長寬與子房幾相等,先端不擴大,與子房連接處縊縮。蒴果扁球形,直徑8-15mm,常具8-10條明顯縱溝,先端具環(huán)狀稍伸長的宿花柱,密被短柔毛,成熟時帶紅色,種子近腎形,具三棱,長約4mm,紅褐色?;ㄆ?-10月,果期8-1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蒴果扁球形,形如算盤珠,常具8-10條縱溝。紅色或紅棕色,被短絨毛,先端具環(huán)狀稍伸長的宿存花柱。內(nèi)有數(shù)顆種子,種子近腎形,具縱棱,表面紅褐色。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分

    種子含脂肪油25.30%。脂肪酸組成:棕櫚酸(palmitic acid)29.1%,硬脂酸(stearic acid)0.9%,油酸(oleic acid)23.2%,亞油酸(linoleic acid)32.7%,亞麻酸(linolenic acid)14.1%。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葉煎劑對志賀痢疾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及傷寒沙門菌等9種腸道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對賀痢疾桿菌最敏感,在試管內(nèi)的效價為1:1280;根煎劑無抗菌作用。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除濕;解毒利咽;行氣活血。主痢疾;泄瀉;黃疸;瘧疾;淋濁;帶下;咽喉腫痛;牙痛;疝痛;產(chǎn)后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

    復方

    ①治瘧疾:野南瓜一兩。酒水各半煎,于瘧發(fā)前二至三小時服。②治疝氣初起:野南瓜五錢。水煎服。③治睪丸炎:鮮野南瓜三兩,雞蛋二個。先將藥煮成汁,再以藥汁煮雞蛋,一日二次,連服二天。(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牙痛,淋濁,膀胱疝氣。

    2.《江西民間草藥》:治瘧疾。

    3.《四川中藥志》:治氣痛,腰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nɡ Lán Huā別名蚌花、紫萬年青花、荷包蘭、蚌蘭衣、菱角花、紅蚌蘭花、州部隊英文名Oyster Rhoeo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來源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eo discolor(L......
  • 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別名咳嗽草、大鐵樹把、半灌木千斤拔來源豆科蚌殼草Moghania fruticulosa (Wall. ex Call.) Wang et Tang,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微苦、甘,涼。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蚌殼草根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 Gēn別名咳嗽草、大鐵掃把出處《紅河中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秋、冬采。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區(qū)半山坡灌木林中。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半灌木,幼枝被毛。單......
  • 《中藥大辭典》:蚌淚拼音注音Bànɡ Lèi別名活蚌水(《本經(jīng)逢原》),蚌清水(《泉州本草》)。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蚌類的體內(nèi)分泌液。功能主治清熱,明目,解毒。治消渴,赤眼,燙傷。①《日華子本草》:......
  • 《中藥大辭典》:蚌粉拼音注音Bànɡ Fěn別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綱目》),蚌殼粉(《本草述》),蚌殼灰(《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貝殼制成的粉。取蚌殼洗凈,刮去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