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菘菜

    《中藥大辭典》:菘菜拼音注音Sōnɡ Cài別名

    白菜(《飲膳正要》),夏菘(《農(nóng)政全書》),小白菜、江門白菜(《廣州植物志》),油白菜(《蘇南種子植物》)。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青菜幼株。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原形態(tài)

    青菜(《日用本草》)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部禿凈?;~堅挺而亮,倒卵形或闊倒卵形,長30~60厘米,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齒,基部漸狹成寬柄;莖生葉基部垂耳形,抱莖?;ǖS色,長約9毫米,聚生于總狀花序之頂端,且冠蓋著未開放的花芽;萼片4。分離;花瓣4,成十字形排列;雄蕊通常6枚,4強;子房上位,柱頭頭狀。角果細長,長3~7厘米,厚3~4毫米,頂端漸狹而成一長8~12毫米的喙。花期春季。

    本植物的種子(菘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綱目》所述菘菜除青菜外似亦包括同屬植物大白菜(又名結球白菜)在內,參見"黃芽白菜"條。

    化學成分

    小白菜每100克食部含蛋白質1.1克,脂肪0.1克,碳水化物2克,粗纖維0.4克,灰分0.8克,鈣86毫克,磷27毫克,鐵1.2毫克,胡蘿卜素1.0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0.6毫克,抗壞血酸36毫克。

    歸經(jīng)

    《本草求真》:"入腸、胃。"

    性味

    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jīng)》:"味甘,少冷,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平和,味甘。"

    注意

    ①《綱目》:"氣虛胃冷人多食,惡心吐沫。"

    ②《隨息居飲食譜》:"鮮者滑腸,不可冷食。"

    功能主治

    解熱除煩,通利腸胃。治肺熱咳嗽,便秘,丹毒,漆瘡。

    ①《別錄》:"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②崔禹錫《食經(jīng)》:"和中。"

    ③《食療本草》:"治消渴,又消食,亦少下氣。"

    ④《四聲本草》:"治瘴氣,止熱氣嗽。"

    ⑤《滇南本草》:"主消痰,止咳嗽,利小便,清肺熱。"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小兒赤游,行于上下,至心即死:杵菘菜敷之。(《子母秘錄》)

    ②治發(fā)背;地菘汁一升,日再服。(《傷寒類要》)

    ③治漆毒生瘡:白菘菜搗爛涂之。(《綱目》)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菘菜拼音注音Sōnɡ Cài別名

    白菜、 夏菘、青菜。

    英文名young Plant of Pakchoi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1.《唐本草》:菘菜,不生北土。其菘有三種:有牛肚菘,葉最大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小苦;白菘,似蔓青也。

    2.《食療本草》: 白菜,發(fā)話風冷,有熱入食之,亦不發(fā)病,即明其性冷?!侗静荨吩茰?,未解。

    3.《綱目》:越,即今人呼為白菜者,有二種,一種莖圓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其葉皆淡青白色。燕、趙、遼陽、揚州所種者,最肥大而厚,一本有重十余斤者。南方之菘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青菜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assica chinensis L.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喜生長在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向陽地。

    資源分布:中國原產(chǎn)?,F(xiàn)全國各地普遍栽培,供蔬菜用。

    原形態(tài)

    青菜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70cm。植株光滑,無毛,帶粉霜。莖直立,有分枝。基生葉倒卵形,長20-30cm,堅實,深綠色,有光澤,基部漸狹成寬柄,肉質肥厚,白色或淡綠色;莖生葉長卵圓形或寬披針形,長8-15c m,寬3-8cm,基部圓耳狀抱莖,寬展,全緣,微帶粉霜??偁罨ㄐ蝽斏?,成圓錐狀,花后花序軸漸延長;萼片4,淡綠色,基部呈傘狀;花瓣4,淡黃色,基部呈傘狀;花瓣4,淡黃色,瓣片橢圓形或近圓形,長8-10mm,基部具短爪;雄蕊6,長2短,長雄蕊長6-6.5mm,短雄蕊長4-4.5mm,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圓柱形,花柱細,柱頭膨大,頭狀。長角果圓柱形,長2-6cm,喙細,稀薄8-12mm,果瓣中肋明顯,并呆見網(wǎng)紋。種子球形,紫褐色或黃褐色,直徑1-1.5mm?;ㄆ?-5月,果期5-6月。

    化學成分

    嫩莖、葉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鈣磷,鐵,胡羅卜素(carotene),核黃素(riboflavine),煙酸(nicotinic acid),維生素C。

    歸經(jīng)

    腸;胃經(jīng)

    性味

    甘;涼

    注意

    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慎服。1.《綱目》:氣虛胃冷人多食,惡心吐沫。

    2.《隨息居飲食譜》:鮮者滑腸,不可冷食。

    功能主治

    解熱除煩;生津止渴;清肺消痰;通利腸胃。主肺熱咳嗽;便秘;消渴;食積;丹毒;漆瘡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煮食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復方

    ①治小兒赤游,行于上下,至心即死: 杵菘菜敷之。(《子母秘錄》)②治發(fā)背, 地菘汁一升,日再服。(《傷寒類要》)③治漆毒生瘡:白菘菜搗爛涂之。(《綱目》)

    各家論述

    1.《別錄》: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2. 崔禹錫《食經(jīng)》:和中。

    3.《食療本草》:治消混,又消食,亦少下氣。

    4.《四聲本草》:治瘴氣,止熱氣嗽。

    5.《滇南本草》:主消痰,止咳嗽,利小便,清肺熱。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慈烏膽拼音注音Cí Wū Dǎn別名烏鴉膽(《綱目拾遺》)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鴉科動物寒鴉的膽。功能主治《綱目拾遺》:“明日開瞽,功勝空青,點青盲最驗。解藤黃毒。“復方治爛弦風眼及翳障:烏鴉膽點之。(王玷桂《不藥良方》)摘......
  • 《中藥大辭典》:慈姑拼音注音Cí Gū別名茨菇(《藥性論》),白地栗(《本草圖經(jīng)》),慈菇(《滇南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球莖。生境分布生沼澤中。各地均有分布。原形態(tài)慈姑,又名:藉姑、水萍(《別錄》),槎牙(《唐本草》)......
  • 《中藥大辭典》:慈姑葉拼音注音Cí Gū Yè出處《綱目》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葉片。性味①《本草圖經(jīng)》:“味甘微苦,寒,無毒?!阿凇吨貞c草藥》:“(全株)辛辣,有小毒。“功能主治消腫,解毒。治瘡腫,丹毒,惡瘡。①《日華子本草》:“研敷蛇蟲......
  • 《中藥大辭典》:慈姑花拼音注音Cí Gū Huā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澤瀉利植物慈姑的花。功能主治《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明目,去濕。治一切療腫痔漏?!啊办顫裰?,同于茵陳?!坝梅ㄓ昧恐我磺叙郫彛捍裙没ㄟm量。用冷開水洗凈,搗敷患處。孕婦忌......
  • 拼音注音Cí Zhú別名甜慈、酒米慈、釣魚慈、叢竹來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以竹芯、竹葉、竹根(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陜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甘,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