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別錄》
為禾本科植物黍的種子。夏,秋采收。
我國華北、西北多有栽培。
黍(《詩經(jīng)》)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單生或少數(shù)叢生,高60~120厘米,有節(jié),節(jié)上密生髭毛。葉鞘松弛,被疣毛;葉舌長約1毫米,具長約2毫米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1.5厘米,具柔毛或無毛,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較緊密,成熟則下垂,長約30厘米,分枝具角棱,邊緣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約4~5毫米;穎紙質(zhì)。無毛,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錐尖,具5~7脈,第二穎與小穗等長,大多為11脈;第一外稃形似第二穎;內(nèi)稃薄膜質(zhì),較短小,長1.5~2毫米,先端常微凹。穎果圓形或橢圓形,平滑而有光澤,長約3毫米,乳白、淡黃或紅色。種子白色、黃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一般分兩種類型,以稈上有毛,偏穗,種子粘者為"黍";稈上無毛,散穗,種子不粘者為"稷"。
本植物的根(黍根)、莖(黍莖),以及稷的種子(稷米),稷的莖(糜穰)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去殼黍米含灰分2.86%,粗纖維6.25%,粗蛋白15.86%,淀粉59.65%。含油5.07%,其中脂肪酸,主為棕櫚酸,以及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亞油酸、異亞油酸等。蛋白質(zhì)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種類。黍米又含黍素。
《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太陰經(jīng)。"
甘,平。
①《吳普本草》:"甘,無毒。"
②《別錄》:"甘,溫,無毒。"
③《飲膳正要》:"甘,平,無毒。"
④《綱目》:"丹黍米:甘,微寒,無毒。"
益氣補中。治瀉痢,煩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燙傷。
①《吳普本草》:"益氣補中。"
②《別錄》:"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③孟詵:"患鱉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內(nèi)服:煎湯、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調(diào)敷。
①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黍米汁涂之。(《千金方》)
②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搗末,以雞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1.陶弘景:黍,荊、郢州及江北皆種此。其苗如蘆,而異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稱粟為黍,非也。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則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種而非土所宜。
2.《本草衍義》: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黃,惟可為糜,不堪為飯。粘著難解,然亦動風。
3.《日用本草》: 丹黍米浙人呼為紅蓮米;江南多白黍,間有紅者,呼為赤蝦米。
4.《綱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藥材基源:為禾本植物黍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icum miliaceum. 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碾去殼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qū)都有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qū)都有栽培。
黍,一年生栽培草本。稈粗壯,直立,單生或少數(shù)叢生,高60-120cm,有時有分枝,節(jié)密被髭毛,節(jié)下具疣毛。葉鞘松弛,被疣基毛;葉舌長約1mm,具長約2mm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cm,寬達1.5cm,具柔毛或無毛,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國交緊密,成熟后下垂,長約30cm,分枝具角棱,邊緣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4-5mm;穎紙質(zhì),無毛,第1穎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尖,具5-7脈,第2穎與小穗等長,通常具11脈,其脈先端漸匯合成喙狀;第1外稃形似第2穎,具11-13脈,內(nèi)稃薄膜質(zhì),較短小,長1.5-2mm,先端微凹。谷粒圓形或橢圓形,長約3mm,乳白色或褐色?;ā⒐?-10月。
生物學特性 喜寒冷干燥氣候。耐旱,耐鹽堿。宜選擇土質(zhì)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每殖。2-3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30-40cm開溝,溝深3-4cm,條播,播后覆土。 田間管理 苗期注意拔除雜草,收獲前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次。
去殼黍米含灰分(ash)2.86%,精纖維(crudefiber)0.25%,粗蛋白(crude protein)15.86%,淀粉(starch)59.65%,含油5.07%,其中飽和脂肪酸生為棕櫚酸(palmiticacid),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十七烷酸(daturic acid),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異亞油酸(isolinoleic aced)等。蛋白質(zhì)(protein)主要有: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谷蛋白(glutelin),醇溶谷蛋白(prolamine)等種類。黍米又含黍素(miliacin),鞣質(zhì)(tannin)及肌醇六磷酸(phytate)等。
大腸;肺;胃;脾經(jīng)
甘;微溫
益氣補中;除煩止渴;解毒。主煩渴;瀉?。煌履?;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瘡癰;燙傷
內(nèi)服:煎湯,30-90g;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①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 黍米汁涂之。 (《千金方》)②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 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搗末,以雞子白和涂之。 (《肘后方》)
1.《吳普本草》:益氣補中。
2.《別錄》: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3.孟詵:患鱉瘕者, 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別錄》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黍的種子。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我國華北、西北多有栽培。
原形態(tài)黍(《詩經(jīng)》)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單生或少數(shù)叢生,高60~120厘米,有節(jié),節(jié)上密生髭毛。葉鞘松弛,被疣毛;葉舌長約1毫米,具長約2毫米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1.5厘米,具柔毛或無毛,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較緊密,成熟則下垂,長約30厘米,分枝具角棱,邊緣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約4~5毫米;穎紙質(zhì)。無毛,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錐尖,具5~7脈,第二穎與小穗等長,大多為11脈;第一外稃形似第二穎;內(nèi)稃薄膜質(zhì),較短小,長1.5~2毫米,先端常微凹。穎果圓形或橢圓形,平滑而有光澤,長約3毫米,乳白、淡黃或紅色。種子白色、黃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一般分兩種類型,以稈上有毛,偏穗,種子粘者為"黍";稈上無毛,散穗,種子不粘者為"稷"。
本植物的根(黍根)、莖(黍莖),以及稷的種子(稷米),稷的莖(糜穰)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去殼黍米含灰分2.86%,粗纖維6.25%,粗蛋白15.86%,淀粉59.65%。含油5.07%,其中脂肪酸,主為棕櫚酸,以及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亞油酸、異亞油酸等。蛋白質(zhì)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種類。黍米又含黍素。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太陰經(jīng)。"
性味甘,平。
①《吳普本草》:"甘,無毒。"
②《別錄》:"甘,溫,無毒。"
③《飲膳正要》:"甘,平,無毒。"
④《綱目》:"丹黍米:甘,微寒,無毒。"
功能主治益氣補中。治瀉痢,煩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燙傷。
①《吳普本草》:"益氣補中。"
②《別錄》:"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③孟詵:"患鱉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復方①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黍米汁涂之。(《千金方》)
②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搗末,以雞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黍米拼音注音Shǔ Mǐ別名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英文名Broomcorn Millet出處1.陶弘景:黍,荊、郢州及江北皆種此。其苗如蘆,而異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稱粟為黍,非也。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則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種而非土所宜。
2.《本草衍義》: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黃,惟可為糜,不堪為飯。粘著難解,然亦動風。
3.《日用本草》: 丹黍米浙人呼為紅蓮米;江南多白黍,間有紅者,呼為赤蝦米。
4.《綱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植物黍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icum miliaceum. 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碾去殼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qū)都有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南、西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qū)都有栽培。
原形態(tài)黍,一年生栽培草本。稈粗壯,直立,單生或少數(shù)叢生,高60-120cm,有時有分枝,節(jié)密被髭毛,節(jié)下具疣毛。葉鞘松弛,被疣基毛;葉舌長約1mm,具長約2mm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cm,寬達1.5cm,具柔毛或無毛,邊緣常粗糙。圓錐花序開展或國交緊密,成熟后下垂,長約30cm,分枝具角棱,邊緣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與小穗;小穗卵狀橢圓形,長4-5mm;穎紙質(zhì),無毛,第1穎長為小穗的1/2-2/3,先端尖,具5-7脈,第2穎與小穗等長,通常具11脈,其脈先端漸匯合成喙狀;第1外稃形似第2穎,具11-13脈,內(nèi)稃薄膜質(zhì),較短小,長1.5-2mm,先端微凹。谷粒圓形或橢圓形,長約3mm,乳白色或褐色?;ā⒐?-10月。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寒冷干燥氣候。耐旱,耐鹽堿。宜選擇土質(zhì)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每殖。2-3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30-40cm開溝,溝深3-4cm,條播,播后覆土。 田間管理 苗期注意拔除雜草,收獲前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次。
化學成分去殼黍米含灰分(ash)2.86%,精纖維(crudefiber)0.25%,粗蛋白(crude protein)15.86%,淀粉(starch)59.65%,含油5.07%,其中飽和脂肪酸生為棕櫚酸(palmiticacid),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十七烷酸(daturic acid),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異亞油酸(isolinoleic aced)等。蛋白質(zhì)(protein)主要有: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谷蛋白(glutelin),醇溶谷蛋白(prolamine)等種類。黍米又含黍素(miliacin),鞣質(zhì)(tannin)及肌醇六磷酸(phytate)等。
歸經(jīng)大腸;肺;胃;脾經(jīng)
性味甘;微溫
功能主治益氣補中;除煩止渴;解毒。主煩渴;瀉?。煌履?;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瘡癰;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90g;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復方①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 黍米汁涂之。 (《千金方》)②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 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黑如炭,搗末,以雞子白和涂之。 (《肘后方》)
各家論述1.《吳普本草》:益氣補中。
2.《別錄》: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3.孟詵:患鱉瘕者, 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