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蛇皮

    《中藥大辭典》:烏蛇皮拼音注音Wū Shé Pí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烏蛇"條。

    功能主治

    《綱目》:"治風(fēng)毒氣,眼生臀,唇緊、唇瘡。"

    復(fù)方

    治小兒唇緊,脾熱唇瘡,烏蛇皮燒灰,酥和敷之。(《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烏蛇皮拼音注音Wū Shé Pí別名

    烏梢蛇

    英文名Black-snake skin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的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ocysd humnades(Cantor)

    采收和儲藏:宰殺烏梢蛇時,剝?nèi)∩咂?,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區(qū)或田野、林下等地。行動敏捷,以魚、蛙、蜥蜴等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烏梢蛇,形體較粗大,頭頸區(qū)分不明顯,全長可達(dá)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條黑線縱貫全身,老年個體后段色深,黑線不明顯,背脊黃褐縱線較為醒目,幼蛇背面灰綠色,其上有4條黑線縱貫全身。頰鱗1,偶有1小鱗,位于其下,眶前鱗2,眶后鱗2(3);顳鱗2(1)+2,上唇鱗3-2-3式。背鱗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兩行棱極強(qiáng),腹鱗192-205;肛鱗2分,尾下鱗95-137對。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支翳;解毒消腫。主目翳;唇瘡;喉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燒灰存性,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綱目》:治風(fēng)毒氣,眼生翳,唇緊、唇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變色紅菇別名蘑菇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變色紅菇Russula integra (L.) Fr.,以子實體入藥。生境分布生于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吉林、河北、陜西、江蘇、福建、四川。性味微咸,平。功能主治追風(fēng),散寒,舒筋......
  • 拼音注音Pí Dàn別名皮蛋(《隨息居飲食譜》),彩蛋、松花蛋(江蘇)。出處《醫(yī)林纂要》來源為鴨蛋用石灰、草灰、鹽等腌制而成。性味《醫(yī)林篆要》:“味辛澀甘咸,寒。“功能主治《醫(yī)林纂要》:“瀉肺熱,醒酒,去大腸火,治瀉痢。能散、能斂。“摘錄《......
  • 拼音注音Biàn Dòu Cài別名山芹菜、山芹、五指疳、鴨腳板、藍(lán)布正出處本品始載于《救荒本草》,云:變豆菜生輝縣荒野中,其苗葉初作地攤野生,葉似地牡丹極大,又鋸齒尖,其后葉中分生莖叉,梢葉頗小,上開白花,其葉味甘……“據(jù)其所述形態(tài),即指......
  • 《全國中草藥匯編》:壁虎拼音注音Bì Hǔ別名守宮、爬壁虎、爬墻虎、蝎虎、天龍來源守宮科動物無疣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nther,以干燥全體入藥。夏秋捕捉,摔死或開水燙死,曬干或焙干。東北和華東地區(qū)產(chǎn)一種無蹼壁虎Gek......
  • 《全國中草藥匯編》:壁錢拼音注音Bì Qián別名壁繭、壁蟢窩來源壁錢科動物壁錢蟲Uroctea compactilis Koch,以活個體或所結(jié)的卵囊入藥。四季可采,開水燙死,曬干或焙干即得。性味咸、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用于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