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蜈蚣蘭

    《全國中草藥匯編》:蜈蚣蘭拼音注音Wú Gōnɡ Lán別名

    金百腳、石蜈蚣、飛天蜈蚣、巖洛、蜈蚣草、百腳蜈蚣、柏子蘭

    來源

    蘭科隔距蘭屬植物蜈蚣蘭Cleisostoma scolopendrifolium (Makino)Garay,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

    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潤肺止血。用于氣管炎,咯血,膽囊炎,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副鼻竇炎,腎盂腎炎,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蜈蚣蘭拼音注音Wú Gōnɡ Lán別名

    石蜈蚣、狗牙半枝、齒牙半枝蓮(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金百腳、白腳蜈蚣、飛天蜈蚣、蜈蚣草、柏子蘭(《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來源

    為蘭科植物蜈蚣蘭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附生于巖石上或樹皮上。分布浙江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常綠草本。莖細長匍匐,多節(jié)而質硬,分枝處疏生條狀氣根。葉互生,革質,稀疏排列成2行,線狀披針形,長3~6毫米,葉鞘短,與莖合生?;ㄐ。t色,單生,有短梗與葉相對,有三角形小形苞片1~2片;萼片匙狀長橢圓形,鈍頭;花瓣同形而較短,唇瓣背部有胞狀的距,中裂片三角狀卵形,全緣,銳頭。蒴果長倒卵形。花期初夏。

    性味

    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寒。"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涼,味微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治口腔炎,副鼻竇炎,氣管炎,咯血,腎盂腎炎。

    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清涼解毒,治口腔炎。"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潤肺止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復方

    ①治小兒驚風:鮮蜈蚣蘭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②治氣管炎、咯血:蜈蚣蘭五錢。加冰糖燉服。

    ③治慢性副鼻寞炎:蜈蚣蘭一兩。水煎沖黃酒服。

    ④治腎盂腎炎:鮮蜈蚣蘭一兩。水煎服。(選方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蜈蚣蘭拼音注音Wú Gōnɡ Lán別名

    石蜈蚣、狗牙半枝、齒牙半枝蓮、金百腳、白腳蜈蚣、飛天蜈蚣、蜈蚣草、有腳蜈蚣

    英文名all-grass of Scolopendrifolious Cleisostoma出處

    出自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蜈蚣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isostoma scolopendrifolium (Makino) Garay [Sarcanthus scolopendrifolium Makino]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巖石上和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蜈蚣蘭,多年生常綠附生草本。質硬,匍匐分枝。葉2列,革質,兩側對褶呈短劍狀,長5-8mm,寬約1.5mm,先端鈍?;ㄐ虮热~短,基部具筒狀膜質短鞘,花1-2朵;花??;淡紅色,單生;花梗長2-3mm;苞片卵形;中萼片卵狀長圓形,長約3mm,寬約1.5mm,側萼片斜卵狀長圓形,比中萼片略大;花瓣長圓形,比中短而窄;唇瓣3裂,側裂片近三角形,先端鈍,基部中央有1條與距內隔膜相連的高褶片;距近球形,短于萼片,距口下緣具1環(huán)乳突狀毛,背壁上1個形如馬蹄狀的胼胝體,隔膜較低,遠離胼胝體。蒴果長倒卵形,長6-7mm。花期6-7月。

    歸經

    肺;腎;膀胱經

    性味

    涼;微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潤肺止血。主氣管炎;咯血;咳血;口腔炎;慢性鼻竇炎;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膽囊炎;腎盂腎炎;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復方

    ①治小兒驚風: 鮮螟蟻蘭五錢至一兩。水煎服。②治氣管炎、咯血:娛蟻蘭五錢。加冰糖婉服。③治慢性副鼻塞炎: 螟蟻蘭一兩。水煎沖黃酒服。④治腎孟腎炎: 鮮螟蟻蘭一兩。水煎服。 (選方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

    1.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清涼解毒,治口腔炎。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潤肺止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樗白皮拼音注音Chū Bái Pí別名樗皮(《日華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陜西中藥志》)。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內皮。春季采收,挖取樹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輕輕捶之,使皮部與......
  • 拼音注音Chū Jī別名紅娘子、灰花蛾來源藥材基源:為蠟蟬科動物樗雞的成蟲。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corma delicatula White采收和儲藏:7-8月捕捉,捕后蒸死或烤死,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九棲于樗、榆、刺槐、女貞及多......
  • 《中藥大辭典》:橙葉拼音注音Chénɡ Yè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葉片?;瘜W成分橙葉含揮發(fā)油0.2~0.3%,其中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檸檬醛和檸檬烯等。功能主治《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能止疼散瘀?!罢洝吨兴幋筠o典》《......
  • 《中藥大辭典》:橙子拼音注音Chénɡ Zi別名橙(《上林賦》),黃橙(張籍),金橙(蘇軾),金球、鵠殼(《綱目》)。出處《食性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實。10月間果實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
  • 《中藥大辭典》:橙子核拼音注音Chénɡ Zi Hé出處《本草圖經》來源為蕓香種植物香橙的種子?;瘜W成分種子含脂肪油、蛋白質,以及苦味成分黃柏內酯和鬧米林。功能主治治疝氣,淋病,腰痛。①《綱目》:“面鼾粉刺,濕研,夜上涂之。“②《本草求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