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米柴

    《全國中草藥匯編》:小米柴拼音注音Xiáo Mǐ Chái別名

    牛屎柴、小豆柴、亮子藥

    來源

    杜鵑花科小米柴Lyonia villosa (Wall.)Hand.-Mazz.,以枝、葉入藥。

    生境分布

    貴州。

    性味

    微酸、澀,溫。

    功能主治

    殺蟲止癢。

    疥瘡發(fā)癢:葉適量,挫絨擦患處。

    麻風:小米柴、八面風、牛屎樹各半斤,搗絨煎水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小米柴拼音注音Xiáo Mǐ Chái別名

    牛屎柴、小豆柴、亮子藥(《貴州民間藥物》)。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杜鵑花科植物小米柴枝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林中。

    原形態(tài)

    灌木,多分枝。葉互生,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1.5~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全緣,革質,上面光滑,下面散生細柔毛;具葉柄。總狀花序腋生,長3~8厘米;基部有小葉數(shù)枚,橢圓形;萼5深裂;花冠白色,鐘形,5淺裂,裂片反曲;雄蕊10,花藥無芒狀附屬體,頂端孔裂;子房上位,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shù)。

    性味

    性溫,味澀微酸。

    功能主治

    治皮膚瘡毒。

    復方

    ①治疥瘡及爛瘡:小米柴煎水洗。

    ②治疥瘡發(fā)癢:小米柴葉搓絨,擦患處。(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麻風:小米柴、三棱草、牛屎樹各半斤。搗緘,煎水洗。(《貴州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小米柴拼音注音Xiáo Mǐ Chái別名

    米飯花、山胡椒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珍珠花的枝葉、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onia ovalifolia(Wall.) Drude[An-dromeda ovalifolia Wall.;Poeris ovalifolia(Wall.) D.Don;Xolisma ovalifolia(Wall.)Rehd.」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700-2800m的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半常綠或落葉灌木、小喬木,高4-12m。枝條淡褐色;冬芽長卵圓形或心形,淡紅色。葉互生;葉片堅紙質,卵形或橢圓形,長5-10cm,寬3-6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鈍圓形,稀為心形,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中脈在表面下陷,背面凸起,側脈6-8對,羽狀,連同網(wǎng)脈在表面明顯??偁罨ㄐ蛞干L5-10cm,近基部有2-3枚葉狀苞片,小苞片早落;花序軸上微被柔毛,有花15-25朵,花梗長3-4mm,下彎;花萼深5裂,裂片長橢圓形;花冠圓筒狀,白色,有香氣,上部淺5裂,裂片向外微反折,先端鈍圓;雄蕊10花絲線形,先端有2枚芒狀附屬物;子房近球形,花柱長約6mm,柱頭頭狀,略伸出花冠外。蒴果球形,直徑4-5mm,5室,室背開裂,縫線增厚。種子短線形,無翅?;ㄆ?-7月,果期7-9月。

    化學成分

    珍珠花葉中含毒性成分淚木毒(lyoniol)A[1],淚木毒(lyoniol)D[2],還含有槲皮素(querce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甙(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3],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圣草素(eriodictyol),落新婦甙(astilbin),熊果酸(urso-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4]。嫩芽中含有金絲桃甙,左族表兒茶精(epicatechin),槲皮素以及微量的木犀草素(luteolin)和芹菜素(apigenin)[5]。從其木質部提取物中檢出左旋表兒茶精[5]。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辛;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祛風解毒。主跌打損傷;骨折;癬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搽;或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玄參科斑唇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Rudolph var. tubiformis (Klotz.) Tsoo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脾開胃,消食化積,利水澀精。......
  • 拼音注音Bān Dì Jǐn別名血筋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的全草。6~9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邊和園圃內。分布浙江、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高15~25厘米,含白色乳汁......
  • 來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細齒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Thunb.) Schott,以球莖入藥。秋冬采收,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解毒。用于毒蛇咬傷。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ān Chǔ Tóu Hónɡ來源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斑點楮頭紅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pyramis nepalensis Wall.var.maculata C.Y.Wu ex C.Chen采收和儲藏:夏、秋......
  •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虎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xifraga punct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