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米草

    《中藥大辭典》:小米草拼音注音Xiáo Mǐ Cǎo別名

    心木涕區(qū)蒺(藏名)。

    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lái)源

    為玄參科植物小米草全草。7~8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草叢中。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莖直立,少分枝,散生白色微卷毛,混雜有少數(shù)腺毛。葉對(duì)生,倒卵形至長(zhǎng)圓狀菱形,先端鈍,基部楔形,每邊具2~4個(gè)鈍或尖頭齒,密被短腺毛。穗狀花序頂生,花密集,苞片葉狀;花冠2唇形,淡黃白色,上唇2裂,下唇3裂,先端稍有凹缺。蒴果長(zhǎng)橢圓形,與宿存的花萼近等長(zhǎng)。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利尿。治熱病口渴,頭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小米草拼音注音Xiáo Mǐ Cǎo別名

    芒小米草、藥用小米草

    英文名Herb of Regel Eyebright出處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小米草、高枝小米草或短腺水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Euphrasia pectinata Ten.[E.tatar-ica Fisch.; E.officinalis L.]2.Euphrasiapectinata Ten. Subsp.simplex (Freyn) Hong[E. maximowicziiWettst. Var. simplex Freyn;E.maximowiczii Wettst.]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坡草地及灌叢中。

    生于山坡草地,極少生近水邊或疏林下草叢。

    生于高冊(cè)草地、濕草地及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新疆。

    分布于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及山東半島。

    分布于西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一年生草本,高10-45cm。莖直立,不分枝或下部分枝,被白色柔毛。葉對(duì)生;無(wú)柄;葉片卵表至卵圓形,長(zhǎng)5-20mm,基部楔形,每邊有數(shù)枚稍鈍或急尖的鋸齒,兩面脈上及葉緣多少被剛毛。穗狀花序疏花,長(zhǎng)3-15cm,初花期短而花密集、逐漸伸長(zhǎng);苞片稍大于葉;花萼管狀,長(zhǎng)5-7mm,被剛毛,裂片狹三角表,漸尖;花冠白色或淡紫色,背面長(zhǎng)5-10mm,上唇直立,下唇開(kāi)展,裂片叉狀淺裂;花藥裂口露出白色須毛,藥在下面延成芒。蒴果長(zhǎng)圓形,長(zhǎng)4-8mm。種子白色,長(zhǎng)1mm?;ㄆ?-9月。

    2.本種與小米草的區(qū)別是:莖較高大,高(15)25-50cm,通常在中上部多分枝,葉及苞片卵圓形至三角狀圓形,基部近于平截形,邊緣鋸齒急尖至漸尖,有時(shí)成芒狀。

    3.本種與小米草的區(qū)別是:莖上部、葉、苞葉及花萼多少被大頭狀針狀腺毛,腺毛的柄僅有1-2個(gè)細(xì)胞?;ü诎咨?。

    歸經(jīng)

    歸膀胱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主熱病口渴;頭痛;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熱淋;小便不利;口瘡;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大托葉菝葜、翅柄菝葜、九牛力、川太來(lái)源百合科穿耳菝葜Smilax perfoliata Lour.,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廣西、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健脾益胃,強(qiáng)筋壯骨。治風(fēng)濕腰痛。用法用量3~5錢。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 別名川腸草、屎瓜秧、甜瓜秧來(lái)源葫蘆科穿腸草Cucumis melo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全國(guó)各地。功能主治祛火敗毒。主治痔瘡腫毒,漏瘡生管,臟毒滯熱,流水刺癢。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uān Qiào Huā別名獨(dú)竹草、納鬧紅英文名Hispid Amischotolype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穿鞘花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mischotolype hispida (Le......
  • 《中藥大辭典》:穿魚藤拼音注音Chuān Yú Ténɡ別名大穿魚草、水楊柳、疏脈山茱萸出處《紅河中草藥》來(lái)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小梾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半山坡、溪邊、林陰處。分布陜西、甘肅、湖北至西南、華南等地。原......
  • 來(lái)源石竹科簇生卷耳Cerastium caespitosum Gil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西北和長(zhǎng)江流域各省。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乳癰初起,疔疽腫痛。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