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橡實殼

    《中藥大辭典》:橡實殼拼音注音Xiànɡ Shí Ké別名

    橡斗殼(《日華子本草》),橡豆子殼(《余居士選奇方》),橡子殼(《玉楸藥解》)。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殼斗種植物麻櫟殼斗。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橡實"條。

    化學成分

    參見"橡實"條。

    炮制

    《日華子本草》:"入藥搗、炒焦用。"

    性味

    《綱目》:"澀,溫,無毒。"

    功能主治

    收斂,止血。治瀉痢脫肛,腸風下血,崩中帶下。

    ①《唐本草》:"為散及煮汁服,主痢。"

    ②《日華子本草》:"止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或入散劑。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下痢脫肛:橡斗殼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搽。并煎汁洗之。(《仁齋直指方》)

    ②治腸風下血:橡豆子殼,用白梅肉填滿,兩個合定,鐵線扎住,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一方用硫黃填滿,煅研酒服。(《余居士選奇方》)

    ③治走馬牙疳:橡斗殼入鹽填滿,合定燒透,出火毒,研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漱過搽之。(《全幼心鑒》)

    ④治風蟲牙痛:橡斗五個,皂莢一條(均入鹽在內(nèi))。同煅過,研末,日搽三、五次,荊芥湯漱之。(《經(jīng)驗良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橡實殼拼音注音Xiànɡ Shí Ké別名

    橡斗殼、橡豆子殼、橡子殼、橡碗子

    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麻櫟或遼東櫟的殼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Quercus acutissima Carr.2.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采收和儲藏:采收橡實時收集,曬足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00-2200m的山地、丘陵與針葉林、闊葉林中。

    2.生于海拔300-2500m的山坡或山頂闊葉落葉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

    2.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1.落葉喬木,高15-30m,樹皮深灰色,或灰黑色,具不規(guī)則深裂;幼枝黃褐色絨毛;后脫落。冬芽圓錐形,灰褐色,鱗片闊卵形、有毛。葉互生,葉柄長2-3cm,有毛;葉革質(zhì),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9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具芒狀鋸齒,側(cè)脈13-18對,直達齒端,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幼時有黃色短細毛,后脫落,僅脈腋有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長6-12cm,為葇荑花序,通常數(shù)個集生于新枝下部葉腋,被柔毛,花被通常5列,雄蕊4,稀較多;雌花1-3個集生于新枝葉腋,子房3室,花柱3。殼斗杯狀,包圍堅果的約1/2,小苞片鉆形、反曲,被灰白色絨毛;堅果卵球果或卵狀長圓形,直徑1.5-2cm,高1.7-2.2cm,先端圓形,果臍突起,栗褐色?;ㄆ?-5月,果期翌年9-10月。

    2.本種與麻櫟的區(qū)別在于:葉柄長2-5mm;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圓鈍,基部耳形或圓形,邊緣具深波狀圓齒;側(cè)脈5-7對;殼斗淺杯狀,小苞片扁平或背部凸起。花期5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殼斗杯狀,直徑1.5-2cm,高約2cm.外面鱗片狀苞片狹披針形,呈覆瓦狀排列,反曲,被灰白色柔毛;內(nèi)面棕色,平滑。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分

    麻櫟殼斗含鞣質(zhì)19%-29%。

    炮制

    《日華子本草》:入藥搗、炒焦用。

    性味

    澀;性溫

    功能主治

    澀腸止瀉;止帶;止血;斂瘡。主赤白下痢;腸風下血,脫肛;帶下;崩中;牙疳;瘡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炒焦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或煎汁洗。

    復(fù)方

    ①治下痢脫肛:橡斗殼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搽。并煎汁洗之。(《仁齋直指方》)②治腸風下血:橡豆子殼,用白梅肉填滿,兩個合定,銑線扎住,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一方用硫黃填滿,煅研酒服。(《余居士選奇方》)③治走馬牙疳:橡斗殼入鹽填滿,合定燒透,出火毒,研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漱過搽之。(《全幼心鑒》)④洽風蟲牙痛:橡斗五個,皂莢一條(均人鹽在內(nèi))。同煅過,研末,日搽三、五次,荊芥湯漱之。(《經(jīng)驗良方》)

    各家論述

    1.《唐本草》:為散及煮汁服,主痢。

    2.《日華干本草》:止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石竹科簇生卷耳Cerastium caespitosum Gil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西北和長江流域各省。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乳癰初起,疔疽腫痛。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搗......
  • 拼音注音Cū Yè Juǎn Bǎi別名肺筋草、石上柏、鳳尾草、鴨頭草、銀肺筋草英文名Roughleaved Spikemoss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吨袊幱脛游镏尽罚簯?yīng)用同于海龍。來源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粗葉卷柏的......
  • 《中藥大辭典》:粗葉懸鉤子拼音注音Cū Yè Xuán Gōu Zi別名大葉蛇泡竻、大破布刺、老虎泡、虎掌竻,九月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八月泡、牛尾泡、大竻壇(《廣西中草藥》)。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粗葉......
  • 拼音注音Cū Yè Mù別名白果雞屎樹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Lasianthus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sianthus chinensis Ben......
  • 拼音注音Cū Yè Mù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原形態(tài)灌木,高1-3m。小枝圓柱形,幼嫩部分被短絨毛。葉對生;葉柄長6-10mm;托葉小,三角形,頂端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