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大辭典》:莧拼音注音Xiàn別名

    莧菜(李當之《藥錄》),青香莧(《湖南藥物志》)。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莧科植物莖葉。春、夏采收。

    生境分布

    各地均有栽植。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較少,枝綠色,高80~150厘米。葉互生;葉柄長3~10厘米;葉片菱狀廣卵形或三角狀廣卵形,長4~12厘米,寬3~7厘米,鈍頭或微凹,基部廣楔形,葉有綠色、紅色、暗紫色或帶紫斑等?;ㄐ蛟谙虏空叱是蛐危喜砍噬詳嗬m(xù)的穗狀花序,花黃綠色,單性,雌雄同株;苞片卵形,先端芒狀,長約4毫米,膜質(zhì);萼片3,披針形,膜質(zhì),先端芒狀,雄花有雄蕊3,雌花有雌蕊1,柱頭3裂。胞果橢圓形,萼片宿存,長于果實,熟時環(huán)狀開裂,上半部成蓋狀脫落。種子黑褐色,近于扁圓形,兩面凸,平滑有光澤。花期5~7月。

    本植物的根(莧根)、種子(莧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

    葉含維生素C,嫩葉含99~121毫克%,較老葉含119~178毫克%。

    性味

    甘,涼。

    ①陶弘景:"冷利。"

    ②《唐本草》:"赤莧:辛,寒。"

    ③《日用本草》:"甘,寒,無毒。"

    ④《飲膳正要》:"味苦,寒,無毒。"

    注意

    脾弱便溏者慎服。

    ①《本草求原》:"脾弱易瀉勿用。惡蕨粉。"

    ②《隨息居飲食譜》:"痧脹滑瀉者忌之。"

    功能主治

    清熱,利竅。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

    ①陶弘景:"赤莧:能療赤下。"

    ②《唐本草》:"赤莧: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

    ③孟詵:"補氣除熱。"

    ④《本草拾遺》:"紫莧:殺蟲毒。"

    ⑤《日華子本草》:"通九竅。"

    ⑥《本草圖經(jīng)》:"紫莧:主氣痢。赤莧:主血痢。"

    ⑦《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蟲去寒熱,能通血脈,逐瘀血。"

    ⑧《綱目》:"六莧,并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煮粥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①治產(chǎn)前后赤白?。鹤锨{葉(細銼)一握,粇米三合。上先以水煎莧葉,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壽親養(yǎng)老新書》紫莧粥)

    ②治小兒緊唇:赤莧搗汁洗之。(《圣惠方》)

    ③治漆瘡瘙癢:莧菜煎湯洗之。(《綱目》)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莧拼音注音Xiàn別名

    莧菜、人莧、紅人莧、雁來紅、老少年、十樣錦、老來少、三色莧、青香莧、老來變、秋紅

    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1.《蜀本草》:《圖經(jīng)》說有赤莧、白莧、人莧、馬莧、紫莧、五色莧,凡六種,惟人、白二莧實入藥用,按人莧小,白莧大,馬莧如馬齒,赤莧味辛,俱別有功,紫及五色二莧不入藥。

    2.《本草圖經(jīng)》:人、白二莧,亦謂之糠莧,亦謂之胡莧,亦謂之細莧,其實一也,但人莧小而白莧大耳。霜后方熟,實細而黑。紫莧莖葉通紫,吳人用染菜瓜(一作染爪)者。諸莧中此無毒。赤莧,亦謂之花莧,莖葉深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莧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aranthus tricolor L.[Amaranthus man-gostanus L.; A. gangeticus 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有時逸為半野生。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綠色或紅色,分枝較少,高80-150cm。葉互生;葉輛長3-10cm,綠色或紅色;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披針形,長4-12cm,寬3-7cm,綠色或常成紅色、紫色或黃色,或部分綠色加雜其他顏色,鈍頭或微凹,基部廣楔形,全緣或波狀,無毛?;ù匾干?,球形,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上都呈稍斷續(xù)的穗狀花序,花黃綠色,單性,雌雄同株;苞片及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芒狀,長約4mm,膜質(zhì),透明;等片3,披針形,膜質(zhì),先端芒狀;雄蕊3;雌蕊1,柱頭3裂。胞果卵狀長圓形,長于果實,熟時環(huán)狀開裂,上半部成蓋狀脫落,包干宿存花被片內(nèi)。種子黑褐色,近于扁圓形,兩面凸,平滑有光澤,邊緣鈍?;ㄆ?-8月,果期7-9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強光,要求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堿、耐旱。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種子發(fā)芽最適宜溫度為21-22℃,苗高10~15cm時定植,擇陰天或傍晚進行,株、行距40~50cm。

    性狀

    性狀鑒別 莖長80-150cm,綠色或紅色,常分枝。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后呈菱狀卵形至披針形,長4-10cm,寬2-7cm,先端鈍或尖凹,具凸尖,綠色或紅色、紫色、黃色,或綠色帶有彩斑;葉柄長2-6cm。穗狀花序。胞果卵狀矩圓形,蓋裂。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莖含亞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要成分的不飽和脂肪酸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1]。葉中有莧菜紅甙(amaran-thin)[2],棕櫚酸,亞麻酸(linolen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花生酸(arachic acid),菠菜甾醇(spinasterol)[1],單半乳糖基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glyceride),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digalactosyldiglyceride),三半乳糖基甘油二酯(trigalacto-syldiglyceride),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甾醇(sterols),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3],維生素(vitamin)A、C、B和核黃素(ri-boflavine)[4]。地上部分含正烷烴(n-alkanes),正烷醇(n-alka-nols)和甾醇類(sterols)等[5]。全草揮發(fā)油分析存在56個化學成分,包括15個醇(alchols),5個酯(esters),13個醛(aldehydes),8個酮(ketones),3個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s),9個酸(acids)和5個其他成分[6]。

    藥理作用

    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正烷烴類、正烷醇類、16-三十一烷酮、甾醇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皆為革蘭陽性菌)、大腸桿菌、綠膿假單胞菌和克雷白桿菌(皆為革蘭陰性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中,16-三十一烷酮及甾醇類的抗菌作用強于正烷烴類[1,2]。

    歸經(jīng)

    大腸;小腸經(jīng)

    性味

    甘;性微寒

    注意

    1.脾弱便溏者慎服。

    2.《本草求原》:脾弱易瀉勿用。惡蕨粉。

    3.《隨息居飲食譜》:痧脹滑瀉者忌之。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通利二便。主痢疾;二便不通;蛇蟲螫傷;瘡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煮粥。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液熏洗。

    各家論述

    1.陶弘景:赤莧:能療赤下。

    2.《唐本草》:赤莧: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

    3.孟詵:補氣除熱。

    4.《本草拾遺》:紫莧:殺蟲毒。

    5.《日華子本草》:通九竅。

    6.《本草圖經(jīng)》:紫莧:主氣痢。赤莧:主血痢。

    7.《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蟲去寒熱,能通血脈,逐瘀血。

    8.《本草綱目》:六莧,并利大小腸。治初痢,滑胎。

    9.《本草衍義補遺》:莧,下血而又入血分,且善走,與馬齒莧同服下胎,妙,臨產(chǎn)時者食,易產(chǎn)。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uān Lí別名棠梨刺來源薔薇科川梨Pyrus pashia Buch.-Ham.ex D. Don,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消食積,化瘀滯。主治肉食積滯,消化不良,泄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楝子拼音注音Chuān Liàn Zǐ別名金鈴子、川楝實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
  • 別名木里仙來源榛科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tchuensis Franch.,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及西南各省。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胃。主治食欲不佳。用法用量7~8錢,......
  • 別名土大黃來源蓼科川滇大黃土Rumex hastatus D. Do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酸、澀、微辛,溫。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潤肺止咳。主治感冒,咳嗽,水腫,痰喘。用法用量0.5~1兩。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uān Diān Qī Mù別名滇赤楊來源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川滇榿木的嫩莖葉或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nusferdinandi-coburgiiSchneid.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摘嫩枝葉,或剝?nèi)淦?,鮮用或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