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蕁麻根

    《中藥大辭典》:蕁麻根拼音注音Xūn Má Gēn出處

    《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

    為蕁麻科植物麻葉蕁麻,狹葉蕁麻等的

    性味

    《文山中草藥》:"苦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止痛。治風濕疼痛,濕疹,麻風。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虛弱勞傷,舒筋活血,又可驅風。"

    ②《新疆中草藥手冊》:"治高血壓,手足發(fā)麻。"

    ③《文山中草藥》:"活血散風,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復方

    ①治風濕疼痛:蕁麻根適量,泡酒三至五天后,每服5~10毫升,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藥》)

    ②治麻風:蕁麻根干品四至六錢,水煎服。(《文山中草藥》)

    ③治濕疹:蕁麻根、麻黃根各二兩。煎水洗患處。洗一至三次后可見流黃水,繼續(xù)再洗。本方以頭部濕疹效果較好。(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蕁麻根拼音注音Xūn Má Gēn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段纳街胁菟帯罚罕酒?根、葉)有毒。過量服用,可致劇烈嘔吐、腹痛、頭暈、心悸,以至于虛脫。除對癥治療外,可用生姜加紅糖水沖服。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寬葉蕁麻蕁麻狹葉蕁麻麻葉蕁麻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Urtia laetevirens Maxim.2.Urtica fissa Pritz3.Urtica amgustifolia4.Urtica cannabin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除去雜質,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地林下或溝邊。

    2.生于海拔1000m左右的山坡路旁草叢中或溝邊。

    3.生于山地林邊或溝邊。

    4.生于干燥山坡或沙丘坡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山東、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3.分布于東北、華北等地。

    4.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多年生草本。莖高40-100cm。疏生螫毛和微柔毛,不分枝或分枝。葉對生;葉柄長1-3cm;托葉每節(jié)4枚,離生,有時上部多少合生,披針形;葉片狹卵形是寬卵形,長4-9cm,寬2.5-4.5cm,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銳牙齒或鋸齒,兩面疏生刺毛和細糙毛,鐘乳體短桿狀,有時點狀;基出脈3條。雌雄同株;雄花序生于莖上部葉腋,長約達8cm;花被片4,雄蕊4;雌花序生于下部葉腋,較短;花被片4,有細糙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稍扁,長達1.5mm?;ㄆ?-5月,果期5-8月。

    2.多年生草本,莖高60-100cm。生螫毛和反曲的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l-7cm;托葉合生,卵形;葉片寬卵形或近五角形,長及寬5-12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近掌狀淺裂,裂片三角形,有不規(guī)則牙齒,下面生微柔毛,沿脈生螫毛。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序長達10cm,具稀疏分枝,在雌雄同株時生雌花序之下;雄花直徑約2mm,花被片4;雌花序較短,分枝極短,雌花小,長約0.4mm,柱頭畫筆頭狀,瘦果近球形,扁平,有細柔毛。種子有黃色細點?;ㄆ?-10月,果期10-11月。

    3.多年生草本,高達150cm。莖直立,有四棱,被螫毛。單葉對生;葉柄長8-17mm;托葉線形,分離;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2cm,寬1.2-2.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粗鋸齒,齒尖朝向葉的先端。雌雄異株,花序長達4cm,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mm,花被4;雄蕊4;雌花較雄花小,花被片4,果期增大;于房長圓形,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長約1mm,包于宿有的花被內?;ㄆ?-8月,果期8-10月。

    4.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0cm。有棱,被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8cm;托葉離生,狹三角形;葉片五角形,長4-12cm,寬3.5-12cm,3深裂或3全裂,一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雌雄同株或異株;花序長達12cm,雄花序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mm,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片花后增大,長達2.5mm,有短柔毛和少數(shù)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約2mm,光滑?;ㄆ?-8月,果期8-9月。

    性味

    苦;辛;性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止痛。主風濕疼痛;蕁麻疹;濕疹;高血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

    復方

    ①治風濕疼痛:蕁麻根適量,泡酒三至五天后,每服5~10毫升,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藥》)②治麻風:蕁麻根干品四至六錢,水煎服。(《文山中草藥》)③治濕疹:蕁麻根。麻黃根各二兩。煎水洗患處。洗一至三次后可見流黃水,繼續(xù)再洗。本方以頭部濕疹效果較好。(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虛弱勞傷,舒筋活血,又可驅風。

    2.《新疆中草藥手冊》:治高血壓,手足發(fā)麻。

    3.《文山中草藥》:活血散風,止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鬼筆別名鬼筆、鬼筆菌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產生在林內地上。分布于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炮制采摘后切去......
  • 《中藥大辭典》:白魚拼音注音Bái Yú別名鲌魚(《滇南本草》),鱎魚(《綱目》),白扁魚(《本草求原》)。出處孟詵來源為鯉科動物翹嘴紅鲌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層,行動迅速,善跳躍,性兇猛,以魚類、昆蟲等為食。產卵......
  • 《中藥大辭典》:白魚尾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別名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蒲羌癀、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藥》)。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根、莖隨時可采。葉8~9月采為佳。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園。分......
  • 《中藥大辭典》:白魚尾果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 Guǒ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果實。9~10月采,陰干。功能主治治小兒蛔疳。用法用量白魚尾果一兩加水煎后去渣加米煮稀飯,連服三至四次。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魚......
  • 《中國藥典》:白鮮皮拼音注音Bái Xiān Pí別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英文名CORTEX DICTAMNI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