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蟹殼

    《中藥大辭典》:蟹殼拼音注音Xiè Ké出處

    《千金·食治》

    來源

    為方蟹科動物中華絨螯蟹甲殼。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蟹"條。

    化學成分

    大約3/4為碳酸鈣,余1/4中約有一半為甲殼質(zhì),余一半主要為蛋白質(zhì)。甲殼質(zhì)系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所成的多糖,不溶于稀的酸、堿,如與酸共煮則水解而生乙酸與D-葡萄糖胺。甲殼質(zhì)為蟹、蝦等殼的特殊成分,但亦含于某些昆蟲的殼、菌絲、孢子中。

    性味

    《千金·食治》:"味酸,寒,有毒。"

    功能主治

    破瘀消積。治瘀血積滯,脅痛、腹痛,乳癰,凍瘡。

    ①《綱目》:"燒存性,蜜調(diào),涂凍瘡及蜂蠆傷;酒服,治婦人兒枕痛及血崩腹痛,消積。"

    ②《本草崇原》:"攻毒,散風,消積,行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存性研末。外用:燒灰調(diào)敷。

    復方

    ①治蓄血發(fā)黃,胸脅結(jié)痛而不浮腫者:蟹殼煅存性,黑糖調(diào),無灰酒下三錢,不過數(shù)服效。(《本經(jīng)逢原》)

    ②治血崩甚而腹痛:毛蟹殼燒存性,米飲下。(《證治要訣》)

    ③治婦人乳癰硬腫:蟹殼灰一服即散。(《本經(jīng)逢原》)

    ④治蜂蠆傷:蟹殼燒存性,研末,蜜調(diào)敷。(《證治要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蟹殼拼音注音Xiè Ké英文名Crab shell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來源

    藥材基源:為方蟹科動物中華絨螯蟹和日本絨螯蟹的甲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2.Erocheir japonicus de Haan

    采收和儲藏:加工或食用螃蟹時取殼,剔凈殘余的蟹肉、蟹爪及雜質(zhì),洗凈,干燥。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 1.秋季?;赜蔚浇7敝?,雌蟹所抱的卵,至驚翌年3-5月間孵化,經(jīng)多次變態(tài),發(fā)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成長。

    2.生活于河流中,以河口半咸底層較多。

    資源分布:1.我國沿海各地均有他布。

    2.他布于福建、臺灣、廣東等沿海。

    原形態(tài)

    1.中華絨螯蟹,頭胸甲呈圓文武有,后半部寬于前半。一般長約55mm,寬61mm左右,個別可寬80-90mm。背面隆起,額及肝區(qū)凹陷,胃區(qū)前面具6個對稱的顆粒狀突起,胃區(qū)與心區(qū)分界顯著,前者周圍有凹點。額寬,分4齒,眼窩上緣近中部處突出,略呈三角形、眼1對,具短柄,能活動。前側(cè)緣具4銳齒,末齒最小而引入一隆線,斜行于鰓區(qū)外側(cè),沿后側(cè)緣內(nèi)方亦具一隆線。雄體螯足粗壯,比雌體的為大,掌與指節(jié)基部內(nèi)外面密生絨毛,腕節(jié)內(nèi)末端具1銳刺,長節(jié)背緣末端附近及步足的長節(jié)同樣均具1銳刺。步足以最后3對較為扁平,腕七與前節(jié)的背緣各具剛毛,第4步足前節(jié)與指節(jié)基部的背緣與腹緣皆密具鍘毛。雌體腹部近圓形,雄體略呈三角形,末端狹尖。背面青褐綠色,腹面色淡或灰白色。

    2.日本絨螯蟹,形態(tài)、大小與中華絨蟹頗為近似,額分4齒,居中的兩齒較鈍圓,兩側(cè)的較尖銳,額后部的突起不若前種那樣鋒銳。前側(cè)緣另亦4齒,但末齒甚小,幾乎僅留痕跡。螯足掌節(jié)有厚密的絨毛,并擴展至腕節(jié)末端及兩指的基部,而指內(nèi)緣的齒較鈍。

    化學成分

    大約3/4為碳酸鈣,余 1/4中約有一半為甲殼質(zhì)(Chitin),余一半主要為蛋白質(zhì)。甲殼質(zhì)系由 N-乙酸氨基葡萄糖(N-Acetyl glucosamine)所成的多糖,不溶于稀的酸、堿,如與酸共煮則水解而生乙酸與 D-葡萄糖胺。甲殼質(zhì)為蟹、蝦等殼的特殊成分,但亦含于某些昆蟲的殼、菌絲、孢子中。

    炮制

    《串雅內(nèi)偏》:“砂鍋內(nèi)焙焦,研細末?!爆F(xiàn)行,取原藥材,用時搗碎。

    歸經(jīng)

    肝;脾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寒

    功能主治

    散淤止血;解毒消腫。主蓄血發(fā)黃;血瘀崩漏;癰瘡腫毒;走馬牙疳;毒蟲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煅存性,研末,5-10g。外用:適量,研末擦牙或調(diào)敷。

    復方

    ①治蓄血發(fā)黃,腦脅結(jié)痛而不浮腫者:蟹殼煅存性,黑糖調(diào),無灰酒下三錢,不過數(shù)服效。(《本經(jīng)逢原》)②治血崩甚而腹痛:毛蟹殼燒存性,米飲下。(《證治要訣》)③治婦人乳癰硬腫:蟹殼灰一服即散。(《本經(jīng)逢原》)④治蜂蠶傷:蟹殼燒存性,研末,蜜調(diào)敷。(《證治要訣》)

    各家論述

    1.《綱目》:燒存性,蜜調(diào),涂凍瘡及蜂蠶傷;酒服,治婦人兒枕痛及血崩腹痛,消積。

    2.《本草崇原》:攻毒,散風,消積,行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篦梳劍拼音注音Bì Shū Jiàn別名閂門草、矛葉蹄蓋蕨、小石劍、蛇輪草來源蕨類蹄蓋蕨科矛葉蹄蓋蕨Diplazium lanceum (Thunb.) Presl,以全草、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區(qū)。性味甘、辛......
  • 拼音注音Bì Chǐ Hāo別名惡臭蒿、粘蒿、籽蒿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出處始載于《內(nèi)蒙古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櫛葉蒿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
  • 拼音注音Bèi Huā Chuānɡ別名獨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銅錢草、石莧菜、阿飛虻來源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lea peltata Hance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achiaria villosa(Lam.)A.Camus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資源分布......
  • 拼音注音Bā Máo別名竿青、竿芒。出處本品《綱目》始載之,在“白茅”條下云:“芭茅叢生,葉大如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又云:“五月抽短莖,開花如芒也。”所述乃本種,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種。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莖。拉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