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西洋參

    《中國藥典》:西洋參拼音注音Xī Yánɡ Shēn英文名RADIX PANACIS QUINQUEFOLII來源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m L.的干燥。均系栽培品,秋季采挖,洗凈,曬干或低溫干燥。

    性狀

    本品呈紡錘形、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2cm,直徑0.8~2cm。表面淺黃褐色或黃白色,可見橫向環(huán)紋及線狀皮孔,并有細密淺縱皺紋及須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數(shù)條側(cè)根;多已折斷。有的上端有根莖(蘆頭),環(huán)節(jié)明顯,莖痕(蘆碗)圓形或半圓形具不定根疔或已折斷。體重,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平坦,淺黃白色,略顯粉性,皮部可見黃棕色點狀樹脂道,形成層環(huán)紋棕黃色,本部略呈放射狀紋理。氣微而特異,味微苦、甘。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密閉,防蛀。

    炮制

    去蘆,潤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時搗碎。

    鑒別

    取本品粉末 1g,加甲醇25ml,加熱回流 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10ml,棄去乙醚液,水層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3次,每次15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水洗滌2次,每次10ml,分取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西洋參對照藥材 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擬人參皂苷 F、人參皂苷 Rb1、Re、Rg1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各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六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 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5~10℃放置12小時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及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水(30:7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03nm;柱溫40℃。理論板數(shù)按人參皂苷 Rb1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4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人參皂苷 Rb1對照品7.5mg,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每 1ml中含人參皂苷 Rb10.3m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細粉約0.5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25ml,置蒸發(fā)皿中,蒸干。殘渣以水飽和的正丁醇50ml分次轉(zhuǎn)移至分液漏斗中,加氨試液振搖提取 2次,每次5ml,合并水液。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正丁醇飽和的水洗滌2次;每次10ml,合并水液,再以水飽和的正丁醇10ml振搖提取。合并前后2次的正丁醇提取液,蒸干,殘渣加甲醇轉(zhuǎn)移至10ml量瓶中,并加甲醇至刻度。搖勻,用微孔濾膜(0.45μm)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人參皂苷 Rb1(C54H92O23)不得少于1.0%。

    歸經(jīng)

    歸心、肺、腎經(jīng)。

    性味

    甘、微苦,涼。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功能主治

    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用于氣虛陰虧,內(nèi)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干。

    用法用量

    3~6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西洋參拼音注音Xī Yánɡ Shēn別名

    西洋人參(《本草從新》),洋參(《藥性考》),西參(《增訂偽藥條辨》),花旗參、廣東人參(《中國藥植志》)。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選取生長3~6年的根,于秋季挖采,除去分枝、須尾,曬干。噴水濕潤,撞去外皮,再用硫黃熏之,曬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稱為"粉光西洋參"。挖起后即連皮曬干或烘干者,為"原皮西洋參"。

    生境分布

    原產(chǎn)北美,我國亦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木,全體無毛。根肉質(zhì),紡錘形,有時呈分歧狀。根莖短。莖圓柱形,長約25厘米,有縱條紋,或略具棱。掌狀5出復(fù)葉,通常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長5~7厘米;小葉片膜質(zhì),廣卵形至倒卵形,長4~9厘米,寬2.5~5厘米,先端突尖,邊緣具粗鋸齒,基部楔形,最下兩小葉最?。恍∪~柄長約1.5厘米,最下二小葉柄較短或近于無柄??偦üS汕o端葉柄中央抽出,較葉柄稍長或近于等長;傘形花序,花多數(shù),花梗細短,基部有卵形小苞片1枚;萼綠色,鐘狀,先端5齒裂,裂片鈍頭,萼筒基部有三角形小苞片1枚;花瓣5,綠白色,矩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稍寬,花藥卵形至矩圓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呈叉狀,下部合生;花盤肉質(zhì)環(huán)狀。漿果扁圓形,成對狀,熟時鮮紅色,果柄伸長。花期7月。果熟期9月。

    性狀

    干燥根略呈圓柱形而帶紡錘狀,長2~6厘米,粗0.5~1厘米,外表現(xiàn)細橫紋及不規(guī)則的縱皺,頂端的細紋較密而呈環(huán)狀。折斷面平坦,淡黃色,有暗色形成層環(huán),并散有多數(shù)紅棕色樹脂管及細管。由于加工不同,一般分為粉光西洋參及原皮西洋參二類,每類又因野生和栽培而有不同:

    ①粉光西洋參

    野生者形較小,或有分歧,色白而光,外表橫紋細密。體輕。氣香而濃,味微甜帶苦。栽培者,皮色白,細紋不及野生者緊密。體重質(zhì)堅而味淡。

    ②原皮西洋參

    野生者形粗如大拇指,或較小。外表土黃色,橫紋色黑而細密。內(nèi)部黃白色。體質(zhì)輕松。氣香味濃,品質(zhì)優(yōu)良。栽培者,形與野生者相似,但外皮淡黃,皮細,橫紋不黑而較疏。體質(zhì)結(jié)實而沉重。味較淡。以上二種均以條勻、質(zhì)硬、體輕、表面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一般又以野生者為上品,栽培者次之。

    主產(chǎn)美國、加拿大及法國。

    化學(xué)成分

    根莖含人參皂甙Ro、Rb1、Rb2、Rc、Rd、Re、Rg1以及假人參皂甙F1(pseudoginsenosideF11),尚含精氨酸、天冬氨酸等18種氨基酸;又含揮發(fā)油、樹脂等。

    藥理作用

    動物實驗,對大腦有鎮(zhèn)靜作用,對生命中樞則有中度的興奮作用。

    炮制

    原藥用清水噴潮,覆蓋濕布,夏秋潤2天,冬春潤3天,取出切片,晾干。

    歸經(jīng)

    《本草再新》:"入心、肺、腎三經(jīng)。"

    性味

    甘微苦,涼。

    ①《本草從新》:"苦微甘,寒。"

    ②《本草再新》:"味甘辛,性涼,無毒。"

    注意

    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

    ①《本草從新》:"臟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發(fā),反生寒熱。"

    ②《綱目拾遺》:"忌鐵器及火炒。"

    功能主治

    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治肺虛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虛熱煩倦。

    ①《本草從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②《藥性考》:"補陰退熱。姜制益氣,扶正氣。"

    ③《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呵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chǎn)諸虛。"

    ④《本草求原》:"清肺腎,涼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⑧《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能補助氣分,并能補益血分。"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另煎和服),0.8~2錢。

    復(fù)方

    治腸紅:西洋參蒸桂圓服之。(《類聚要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西洋參拼音注音Xī Yánɡ Shēn別名

    西洋人參、洋參、西參、花旗參、廣東人參

    英文名American Ginseng出處

    1.《本草綱目拾遺》:西洋參,若對半擘開者,名片參,不佳。反藜蘆。入藥選皮細潔,切開中心不黑,緊實而大者良。近日有嫌其性寒,飯鍋上蒸數(shù)十次而用者,或用桂圓肉拌蒸而用者。

    2.《增訂偽藥條辨》:西洋參,欲鑒別其真?zhèn)?,必須分氣味、形色、性質(zhì)。真光西參,色白,質(zhì)輕,性松,氣清芬,切片內(nèi)層肉紋有細微菊花心之紋眼,味初嚼則苦,漸含則兼甘味,口覺甚清爽,氣味能久留口中。若副光偽參,色雖白,質(zhì)重而堅,內(nèi)層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quinquefolium L.

    采收和儲藏:9月下旬采收,把參根泥土沖洗干凈,置于室外稍風(fēng)干,放進干燥室干燥架上,攤薄,加溫或紅外線干燥,開始溫度保持21-22℃每日使溫度略略增加,并行翻動,適時排潮,最后干燥的溫度不宜超過33℃,3星期至1個月時間干透,按大、中、小分等或加工成各種等級洋參。

    生境分布

    我國東北及北京、西安、江西等地有栽培。原產(chǎn)北美。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5-30cm。根肉質(zhì),紡錘形,時有分枝。莖圓柱形,具縱條紋。掌狀復(fù)葉,通常3-4枚輪生莖頂;葉柄壓扁狀,長5-7cm;小葉通常5,稀7片,下方2片較?。恍∪~柄長1-2cm;小葉片倒卵形、寬卵形或闊橢圓形,長4-9cm,寬2-5cm,先端急尾尖,基部下延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葉脈有稀疏細剛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有20-80多朵小花集成圓球形,總藥梗長10-20cm,苞片卵形;萼鐘狀,綠色,5齒裂;花冠綠白色,5瓣,長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稍扁;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環(huán)狀花盤,肉質(zhì)。核果狀漿果,扁球形,多數(shù),含集成頭狀,成熟時鮮紅色?;ㄆ?-6月,果期6-9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濕潤環(huán)境,美國主產(chǎn)區(qū)年平均氣濕為3.6-12.7℃,1月份平均氣溫為.0-3.9℃,7月份平均氣溫為20.1-24℃,年雨量1100-1200mm。土壤為森林灰棕壤,表層灰褐色,團粒結(jié)構(gòu),腐殖質(zhì)含量較高,pH5.3-6.5,通透性良好。

    西洋參是一種陰性植物,忌強光照射,故栽培時需搭棚遮光,參棚透光度20%-25%。不同季節(jié)透光度應(yīng)有不同,春季透光度稍大(22%)可減輕病害,夏季高溫季節(jié)透光度宜小。

    栽培技術(shù) 前作物宜選禾本科及豆科植物,不宜在煙草、茄等茄科作物土壤培。土壤宜選透水性能好,肥沃,并夾有大粒粗砂的砂質(zhì)壤土,不宜選粘土或排水不良容易積水的低洼地區(qū)栽培。土地選好后,休閑1年并進行翻曬8-10次,在翻曬同時施入基肥,翻深30-40cm。地整細后,南北走向做畦,畦寬1.5-1.8m,畦高25-30cm,作業(yè)道40cm。秋播或春播,播種深度3cm,行株距8.3cm×3cm或10cm×5cm,播后哇面覆稻草10cm,充分澆水,水分宜透過覆草層與畦面濕土相接。用葦簾或尼龍網(wǎng)搭棚遮蔭,透光度20%。

    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根據(jù)田間需水情況,采用澆灌或噴灌方式澆水。參畦內(nèi)雜草根及時清除。生長期、花果期、休眼期均需追肥。不留種地,當(dāng)花莖抽出1-2cm時,選晴天及時摘除。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立枯病,可用50%多菌靈防治。疫病,發(fā)病初期葉面噴瑞毒霉500倍液防治。銹腐病、根腐病,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灌病穴。還有猝倒病、黑斑病等、蟲害有地老虎、金針蟲等,人工捕捉或用毒餌誘殺。

    性狀

    性狀鑒別 全須生曬洋參的主根圓柱形或短圓柱形,下部有分歧狀支根,有時下部無支根分歧則主根,有時下部無支根分歧則主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長1.5-9cm,直徑0.5-3cm;外表淡黃色或土黃色,有必集的細環(huán)紋,另有縱皺及少數(shù)橫長皮孔。根莖已除去或部分殖留,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0.1-1.3cm,直徑0.1-1cm,具1-4個凹窩狀莖痕,不定根有時可見。支根無或2-6個,具須根,上有疣狀突起。質(zhì)硬脆,斷面淡黃白色,有棕色或棕黃構(gòu)環(huán),皮部散有橙紅色或紅棕色小點,有放射狀裂隙。氣微香,味苦微甘。

    全須生曬洋參如除去支根與不定根則稱為生曬洋參,性狀與全須生曬洋參相似。

    進口西洋參多加工成生曬洋參。表面灰黃色、棕黃色或土黃色,環(huán)紋較明顯,多元根莖。質(zhì)堅硬。

    以條勻、質(zhì)硬,表面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淡米黃以或淡黃白色。①樹脂道縱斷面觀呈管道狀,內(nèi)含大量金黃色油滴狀分泌物和少量橘狀分泌物和少量橘紅色條塊狀分泌物;橫斷面觀呈類圓形、圓多角形或類長圓形,內(nèi)徑34-340μm,由5-11個分泌細胞圍成,分泌物多呈油滴狀,少為顆粒狀或團塊狀;周圍分泌細胞中含油滴狀或顆粒狀分泌物。②草酸鉬簇晶較多,直徑17-78μm。③木栓細胞無色、淡黃色或淡黃棕以,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薄,細波狀彎曲,內(nèi)偶見草酸鉬小方晶。④導(dǎo)管主要為網(wǎng)紋、梯紋導(dǎo)管,少數(shù)為環(huán)紋、螺紋、穿孔多位于側(cè)壁。⑤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長圓形,含細顆粒狀物。⑥淀粉粒單粒類圓形、類橢圓形或卵形,直徑7-22μm,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或V字形,當(dāng)選數(shù)十字形,層紋不明顯;復(fù)粒較少,2-8分粒組成。

    化學(xué)成分

    根莖含甙類,主要是人參皂甙(Panaquilon);又含揮發(fā)油、樹脂等。含總皂甙6.4%-7.3%,水解主要得到人參二醇;另含人參三醇和齊墩果酸。遼寧栽培品中含人參皂甙(ginsenosides)Rb1、Rb2、Rd、Re、Rf、Rg1、Rg2、Rg3、Rh1、R。和RA0,亦有報道Rc。此外,含胡蘿卜甙(daucosterin)、齊墩果酸、豆甾烯醇(stigmast-5-en-3ol)、豆甾-3,5-二烯-7-酮(stigmast-3,5-diene-7-one)。栽培品尚含揮發(fā)油、油脂、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揮發(fā)油中已鑒定出32種成分,其中β-金合歡烯含量最高為26.05%,其次為十六烷8.9%和β-古蕓烯7.89%,另外含量在1%以上的尚有己酸、十二烷、長葉薄荷酮、長葉烯、β-甜沒藥烯、反丁香烯、3-苯基-十一烷、6-苯基-十二烷、4-苯基-十二烷、3-苯基-十二烷、2-苯基-十二烷。油脂中含有己酸、辛酸、庚酸、壬酸、十五酸、十六酸、十七酸、十八酸、十八烯酸、十八二烯酸、9,12,15-十八三烯酸、8-甲基癸酸,亦有報道尚含乙酸。氨基酸有17種以上,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有蘇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和苯丙氨酸;另組氨酸和精氨酸等。含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鐵、鉻、銅、硼、錳、鍶、和鋅,另含鈣、鉀、鎂、磷幾種人體宏量元素。有報道自西洋參根中尚得到假人參皂甙-F11(pseudoginsenoside-F11)。

    藥理作用

    1.西洋參皂甙60mg/kg腹腔注射,有抗疲勞作用,可延長小鼠游泳時間。

    2.抗利尿:西洋參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對大鼠有抗利尿作用。

    3.耐缺氧:西洋參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可延長缺氧小鼠的存活時間。

    4.抗驚厥:西洋參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對戊四唑驚厥及士的寧驚厥死亡率均有降低。

    5.其他:西洋參水提物(2g/ml)0.5ml/只灌胃,對小鼠切尾取血毛細管法試驗有促進凝血作用。西洋參皂甙60mg/kg灌胃,對實驗性瘀血大鼠,可降低血漿比粘度,增加紅細胞膜流動性。西洋參總皂甙能抑制膠原誘導(dǎo)的大鼠血小板聚集,IC50為1.012mg/ml。

    炮制

    原藥去蘆,用清水噴潮,覆蓋濕布,潤透,夏秋潤2天,冬春潤3天,取出切薄片,干燥或用時搗碎。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已醚30ml,水浴上回流1h,棄去已醚液,殘?zhí)队?0%已醇20ml回流提取1h,提取液蒸去已醇,加水適量溶解,水浴液移至分液漏斗,用水飽和的正丁醇萃取3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濃縮至干,以甲醇溶解成每毫升相當(dāng)于1g生藥的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皂甙Rb1和人參皂甙Rg1,以甲醇溶解成每1ml各2mg的對照深液,再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點于同一硅膠H板上,以氯仿-已酸已酯-甲醇-水(15:14:22:10)下層液展開,展距12-14cm,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已醇液,110℃烘烤數(shù)分鐘,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色斑馬點。

    歸經(jīng)

    歸肺;胃;心;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注意

    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

    1.《本草從新》:臟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發(fā),反生寒熱。

    2.《綱目拾遺》:忌鐵器及火炒。不宜與藜蘆同用。

    功能主治

    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主氣虛陰?;鹜人蕴笛?,虛熱煩煩倦,內(nèi)熱消渴,口燥煙干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肺氣本于腎,凡益肺氣之藥,多帶微寒,但此則苦寒,唯火盛傷氣,咳嗽痰血,勞傷失精者宜之。

    2.《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惟白虎加人參湯中之人參,仍宜用黨參,而不可代以西洋參,以其不若黨參具有升發(fā)之力,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且《本經(jīng)》謂人參味甘,未嘗言苦,適與黨參之味相符,是以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若西洋參與高麗參,其味皆甘而兼苦,故用于古方不宜也。

    3.《增訂偽藥條辨》:西參滋陰降火,東參提氣助火,效用相反,凡是陰虛火旺,勞嗽之人,每用真西參,則氣平火斂,咳嗽漸平,若用偽光參,則反現(xiàn)面赤舌紅,干咳痰血,口燥氣促諸危象焉。

    4.《本草從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5.《藥性考》:補陰退熱。姜制益氣,扶正氣。

    6.《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呵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chǎn)諸虛。

    7.《本草求原》:清肺腎,涼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8.《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能補助氣分,并能補益血分。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菠菜子拼音注音Bō Cài Zǐ別名刺蒺藜(《滇南本草》)出處《滇南本草》來源為藜科植物菠菜的果實?;瘜W(xué)成分含蔗糖、棉子糖,水蘇糖。歸經(jīng)入脾、肺二經(jīng)。性味性微溫,味微辛甜。功能主治祛風(fēng)明目,開通關(guān)竅,利腸胃。(性味以下出《滇......
  • 拼音注音Bō Luó Gēn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鳳梨科植物鳳梨的根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anas comosus(L.)Merr.[Bromeliaco-mosa L.;A.sativus Schult.et Schult.f]采......
  • 拼音注音Bō Luó Pí別名波羅、番婁子、露兜子、地菠蘿、草菠蘿出處本品始載于《植物名實圖考》,以露兜子為名。云:“露兜子產(chǎn)廣東,一名波羅,生山野間,實如蘿卜,上生葉一簇,尖長深齒,味、色、香具佳……又名番婁子,形如蘭,葉密長大,抽莖結(jié)子......
  • 《中藥大辭典》:萆薢拼音注音Bì Xiè別名百枝(《吳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論》),赤節(jié)(《別錄》),白菝葜(《日華子本草》),粉萆薢(《本草從新》),金剛、硬飯團(《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山田薯、土薯蕷(《泉州本草》),麻甲頭(《廣......
  • 《中國藥典》:萹蓄拼音注音Biǎn Xù別名扁蓄、大萹蓄、鳥蓼、扁竹、竹節(jié)草、豬牙草、道生草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