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錫葉藤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錫葉藤拼音注音Xī Yè Ténɡ別名

    澀葉藤、糙米藤、水車藤

    來源

    五椏果科(錫葉藤科)錫葉藤Tetracera asiatica (Lour.)Hoogl.;毛果錫葉藤T. scandens (L.)Merr.,以根、葉、藤入藥。

    生境分布

    廣東、廣西。

    原形態(tài)

    葉面粗糙,可供擦錫器和工具,故有“錫葉藤”之稱。

    性味

    酸、澀,平。

    功能主治

    收斂止瀉,消腫止痛。主治腹瀉,便血,肝脾腫大,子宮脫垂,白帶,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

    用法用量

    0.5~1兩。

    復(fù)方

    腹瀉:錫葉藤5錢,大飛揚(yáng)1兩,水煎服。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錫葉藤拼音注音Xī Yè Ténɡ別名

    錫葉(《嶺南采藥錄》),澀藤、澀沙藤(《陸川本草》),澀葉藤(《海南植物志》),大澀沙、澀谷藤(《廣西藥植名錄》),水車藤(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出處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來源

    為五椏果科植物錫葉藤。

    生境分布

    生灌叢或疏林中。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藤本,長(zhǎng)3~5來或更長(zhǎng)。小枝粗糙,被緊貼的疏毛或無毛。葉互生,革質(zhì),長(zhǎng)圓狀倒卵形至長(zhǎng)圓狀橢圓形,長(zhǎng)3~15厘米,寬2~7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形或漸狹,邊緣有波狀小鋸齒威全緣,兩面均粗糙,幾無毛或有極稀剛伏毛;葉柄長(zhǎng)6~20毫米,有較多剛伏毛。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花白色,極香,徑6~8毫米;苞片和小苞片線形,被緣毛,外面被疏毛;萼片5,近圓形,具緣毛,宿存;花瓣3,卵圓形,無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上部擴(kuò)大。蓇葖果長(zhǎng)圓狀卵形,褐黃色而光亮,先端有宿存花柱而呈喙?fàn)?。種子黑色,球形。花期夏月。

    化學(xué)成分

    錫葉藤屬的多種植物含異鼠李素、鼠李素、杜鵑黃素、鼠李檸檬素等甲基黃酮醇類。

    性味

    《陸川本草》:"性涼,味苦澀。"

    功能主治

    治腸炎,痢疾,脫肛,遺精,跌打。

    ①《嶺南采藥錄》:"葉:治紅白痢。"

    ②《陸川本草》:"葉:止瀉止血,生肌收口。治腹瀉,漬瘍。"

    ③《廣西藥植名錄》:"根:治脫肛,子宮下垂,久痢,遺精,跌打。"

    ④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收斂,止瀉,固精。治腸炎腹瀉,肝脾腫大,遺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治紅白?。哄a葉一兩。分三次煎服。如仍未愈,再用二錢,和木棉花二錢,扭肚藤二錢,服一、二次。濕熱痢亦可。(《嶺南采藥錄》)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錫葉藤拼音注音Xī Yè Ténɡ別名

    錫葉、澀藤、澀沙藤、水車藤、雪藤、糙米藤、擦錫藤。

    英文名root or leaf of Asian Tetracera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經(jīng)手冊(c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椏果科植物錫葉藤和行葉錫時(shí)藤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Tetracera asiatica(Lour.)Hoogl2.Tetracera scandens(L.)Merr.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低海拔的荒山、疏林地和灌叢中。

    2.生于山坡、山谷、疏林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2.分布于云南。

    原形態(tài)

    錫葉藤 常綠木質(zhì)藤本,長(zhǎng)3-7m或更長(zhǎng),多分枝。枝條粗糙,嫩枝被毛,老枝禿凈。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1-1.5cm,有較多剛伏毛;葉革質(zhì),極粗糙,長(zhǎng)圓形、橢圓形或長(zhǎng)圓狀倒卵形,長(zhǎng)4-14cm,寬2-5cm,先端鈍或稍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常不等側(cè),中部以上邊緣有小鋸齒,兩面被剛毛和短剛毛,用手觸之有極粗糙25cm,被柔毛;苞片1個(gè),長(zhǎng)4-6mm;小苞片長(zhǎng)1-2mm;花多數(shù),直徑6-8mm;萼片5,離生大小不等,長(zhǎng)4-5mm,無毛,公邊緣有睫毛;花瓣3,卵圓形,與萼片近等長(zhǎng),白色;雄蕊多數(shù),心皮1,無毛,花柱突出雄蕊之外。蓇葖果長(zhǎng)約1cm,成熟時(shí)黃紅色,有殘存花柱。種子1,黑色,基部有碗狀假種皮?;ㄆ?-6月,果期7-10月。

    毛葉錫葉藤 本種和錫葉藤很相似,主要區(qū)別點(diǎn)為:本種的心皮顯著被毛,萼片及葉片下面帶有柔毛。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直或略彎曲,直徑0.5-1.5cm。表面灰棕色,具淺縱溝和橫向裂紋,栓皮極易剝離;剝離栓皮的表面呈淡棕紅色,具淺縱溝和點(diǎn)狀細(xì)根痕。質(zhì)硬,斷面木部灰棕色,射線淡黃棕色,有眾多小孔。氣微,味微澀。

    葉卷曲或皺折,平展后呈長(zhǎng)圓形,先端尖,基部近闊楔形,邊緣中部以上具鋸齒,上面灰綠色下面淺綠色,葉脈下面突出,兩面密布小突起,粗糙似砂紙;葉柄長(zhǎng)約1.5cm,腹面具溝。薄革質(zhì)。氣微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由數(shù)條寬窄相間排列的木栓細(xì)胞帶組成,寬帶的細(xì)胞壁厚,紋孔明顯。韌皮部有石細(xì)胞與含晶細(xì)胞,石細(xì)胞類圓形,單個(gè)散在或數(shù)個(gè)成群,含晶細(xì)胞較大,含草酸鈣針晶束。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導(dǎo)管單個(gè)散在;木射線細(xì)胞壁稍厚,紋孔明顯。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略呈波狀彎曲。上表皮非腺毛兩種均為單細(xì)胞,一種單個(gè)散在,長(zhǎng)150-650μm,基部直徑35-60μm,壁厚約18μm,層紋明顯,通常僅見斷后殘存的基部;另一種為刺狀毛,直徑18-30μm,極短,頂面觀呈兩個(gè)同心環(huán),常2-6個(gè)聚集。下表皮刺狀毛常3-8個(gè)聚集;氣孔平軸式。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xì)胞均為1列,類方形或長(zhǎng)方形,排列緊密,其間嵌生短刺狀毛。毛呈圓錐狀,先端突出葉表面,壁厚,層紋明顯,胞腔小。

    化學(xué)成分

    毛葉錫葉藤含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betulin),白樺脂醇(betulinic acid)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三萜類化合物。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回流1h,濾過。濾液濃縮至膏狀,加2%鹽酸溶,濾過。取濾液2ml,滴加濃鹽酸2滴,再加鎂粉少許,溶液呈紅色。(檢查黃酮)

    歸經(jīng)

    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酸;澀;平

    功能主治

    收澀固脫;消腫止痛。主久瀉久??;便血;脫肛;遺精;白帶;子宮脫垂;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莖、葉9-30g,大劑量可用至60g;根15-30g。外用:適量,鮮葉、莖藤,煎水洗;或鮮葉搗敷。

    復(fù)方

    治紅白痢: 錫葉一兩。分三次煎服。如仍末愈,再用二錢,和木棉花二錢,扭肚藤二錢,服一、二次。濕熱痢亦可。(《嶺南采藥錄》)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葉:治紅白痢。

    2.《陸川本草》:葉:止瀉止血,生肌收口。治腹瀉,潰瘍。

    3.《廣西藥植名錄》:根:治脫肛,子宮下垂,久痢,遺精,跌打。

    4.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朋》:收斂,止瀉,固精。治腸炎腹瀉,肝脾腫大,遺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綠葉拼音注音Bái Lǜ Yè別名羊奶果、胡頹子、天青地白、小羊奶果來源胡頹子科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ett. var. delavayi Lecte.,以莖皮、根皮、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
  • 拼音注音Bái Lǜ Yè Guǒ Shí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laeagnus viridis Serv.va......
  • 拼音注音Bái Dù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莖洗凈,切片,葉切碎,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此種產(chǎn)于美國(guó)東部,美國(guó)栽培葡萄品種多出自此種。現(xiàn)我國(guó)云......
  • 《中藥大辭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別名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yáng)、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三七“條。性味《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肮δ苤髦吻鍩幔娼?,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fēng)濕痛,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