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毛茛科秦嶺翠雀花Delphinium giraldii Diels,以根入藥。
陜西、甘肅、山西、河南。
辛,溫。
活血,止痛。主治頭痛,腰背痛,腹痛,勞傷。
1~2錢。
《陜西中草藥》
為毛茛科植物秦嶺翠雀花的根。秋季采挖,洗凈,曬干用。
生于山坡草叢中。分布甘肅、陜西、河南、山西等地。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生,堅(jiān)硬,暗褐色。莖直立,中空,無毛,高55~150厘米。下部莖生葉五角形,長6.5~10厘米,寬12~20厘米,3全裂,兩面疏生短柔毛;葉柄長約15厘米。圓錐花序頂生,稀疏,花序軸和花梗均無毛;小苞片鉆形;萼片藍(lán)紫色,卵形或橢圓形,外面疏生短毛:花瓣2,藍(lán)紫色,反折;退化雄蕊具爪,瓣片2裂。上面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shù);心皮3,無毛。蓇葖果3,長圓形。
活血止痛。治頭痛、腰背痛,腹痛,勞傷。
內(nèi)服:泡酒,1~3錢;或入丸劑,酒沖服。
出自《陜西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毛梗翠雀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elphinium honanense W.T.Wang var.piliferum W.T.Wang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挖根部,除去莖葉、須根,洗凈泥土,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草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
毛梗翠雀花,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上部分枝?;~在開花時(shí)枯萎,莖下部及中部葉有較長柄;葉柄長為葉片的1.5-2倍,被少許開展的糙毛;葉片五角形,長6-7cm,寬7-10cm,掌狀5深裂,中央深裂片菱形,先端短漸尖,中上部邊緣有三角形粗牙齒,有時(shí)為3淺裂,側(cè)深裂片不等2深裂,上面有少數(shù)糙毛,下面沿網(wǎng)脈疏被糙毛。總狀花序長約8-11cm,有花約10朵,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0.8-2.6cm;花梗只被白色柔毛,無黃色腺毛;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線形,長5-8mm,寬約0.5mm;花兩性,兩則對稱;萼片5,紫色,橢圓狀卵形,長1.5-1.6cm,外面疏被短柔毛,距長約2cm,稍向下彎曲;花瓣2,干時(shí)黃色,無毛;退化雄蕊2,紫色,瓣片近方形,2深裂,腹面有黃色髯毛,爪與瓣片近等長;雄蕊多數(shù),無毛;心皮3-5,無毛,花柱短。蓇葖果?;ㄆ?-6月,果期6-7月。
性狀鑒別 根呈不規(guī)則圓錐形,長6-10cm,直徑0.5-1.2cm,下部有分枝。表面棕褐色,具彎曲縱紋,有的表皮脫落,可見棕色纖維,支根痕及須根痕較多,凹凸不平;上部略膨大,根頭殘留少數(shù)葉柄殘基及莖基。質(zhì)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辛、苦。
腎;脾經(jīng)
辛;溫
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主瘀血阻滯或寒凝血滯引起的頭痛;腰背痛;腹痛;勞傷疼痛。
內(nèi)服:泡酒,3-10g;或入丸劑。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毛茛科秦嶺翠雀花Delphinium giraldii Diels,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陜西、甘肅、山西、河南。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治頭痛,腰背痛,腹痛,勞傷。
用法用量1~2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云霧七拼音注音Yún Wù Qī出處《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秦嶺翠雀花的根。秋季采挖,洗凈,曬干用。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叢中。分布甘肅、陜西、河南、山西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莖橫生,堅(jiān)硬,暗褐色。莖直立,中空,無毛,高55~150厘米。下部莖生葉五角形,長6.5~10厘米,寬12~20厘米,3全裂,兩面疏生短柔毛;葉柄長約15厘米。圓錐花序頂生,稀疏,花序軸和花梗均無毛;小苞片鉆形;萼片藍(lán)紫色,卵形或橢圓形,外面疏生短毛:花瓣2,藍(lán)紫色,反折;退化雄蕊具爪,瓣片2裂。上面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shù);心皮3,無毛。蓇葖果3,長圓形。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治頭痛、腰背痛,腹痛,勞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泡酒,1~3錢;或入丸劑,酒沖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云霧七拼音注音Yún Wù Qī英文名Root of Girald Larkspur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毛梗翠雀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elphinium honanense W.T.Wang var.piliferum W.T.Wang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挖根部,除去莖葉、須根,洗凈泥土,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草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
原形態(tài)毛梗翠雀花,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上部分枝?;~在開花時(shí)枯萎,莖下部及中部葉有較長柄;葉柄長為葉片的1.5-2倍,被少許開展的糙毛;葉片五角形,長6-7cm,寬7-10cm,掌狀5深裂,中央深裂片菱形,先端短漸尖,中上部邊緣有三角形粗牙齒,有時(shí)為3淺裂,側(cè)深裂片不等2深裂,上面有少數(shù)糙毛,下面沿網(wǎng)脈疏被糙毛。總狀花序長約8-11cm,有花約10朵,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0.8-2.6cm;花梗只被白色柔毛,無黃色腺毛;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線形,長5-8mm,寬約0.5mm;花兩性,兩則對稱;萼片5,紫色,橢圓狀卵形,長1.5-1.6cm,外面疏被短柔毛,距長約2cm,稍向下彎曲;花瓣2,干時(shí)黃色,無毛;退化雄蕊2,紫色,瓣片近方形,2深裂,腹面有黃色髯毛,爪與瓣片近等長;雄蕊多數(shù),無毛;心皮3-5,無毛,花柱短。蓇葖果?;ㄆ?-6月,果期6-7月。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不規(guī)則圓錐形,長6-10cm,直徑0.5-1.2cm,下部有分枝。表面棕褐色,具彎曲縱紋,有的表皮脫落,可見棕色纖維,支根痕及須根痕較多,凹凸不平;上部略膨大,根頭殘留少數(shù)葉柄殘基及莖基。質(zhì)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辛、苦。
歸經(jīng)腎;脾經(jīng)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主瘀血阻滯或寒凝血滯引起的頭痛;腰背痛;腹痛;勞傷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泡酒,3-10g;或入丸劑。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