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瓦松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為景天科植物黃花巖松或紅花巖松的全草。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①黃花巖松
多年生草本,高16~22厘米。根稍分枝,彎曲,向下漸細(xì),如鼠尾狀。莖直立,分枝,老時(shí)木化;幼枝綠色,有棱;老枝細(xì)柱形,灰色,留有葉痕。葉互生,上部排列緊密而呈覆瓦狀;葉片線形,長(zhǎng)1.8~3.3厘米,寬1.8~3.3毫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抱莖,全緣。聚傘花序頂生,呈圓錐狀,花多數(shù),排列緊密,偏生于枝的一側(cè);花冠黃色;花萼4~5;花瓣5。蓇葖果。種子多數(shù)。
生于山野,巖石或房頃之上。分布云南等地。
②紅花巖松,又名:石蓮。
二年生草本,肉質(zhì)。莖直立,帶紅色,高15~50厘米?;~蓮座狀,匙狀矩圓形,先端漸尖;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但較狹小?;ㄐ騻惴繝?;上部苞片條形;萼片5,寬三角形;花瓣5,粉紅色,矩圓形至披針形;雄蕊5;心皮5。蓇葖果。種子細(xì)小,平滑。
生于山區(qū)石上。分布云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陜西等地。
辛,平。
清熱消炎。治肝炎,中耳炎,燙傷。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搗汁滴耳。
治肝炎:巖松、苦馬菜等量。水煎服。
黃花巖松。
出自《昆明民間草藥》。
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白果景天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edum leucocarpum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四季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及云南等地。
白果景天 多年生草本,高5-20cm。全株無(wú)毛。多須根。莖直立,有分枝,老時(shí)木化。葉互生,稀3葉近輪生;無(wú)柄;葉片匙形或倒卵形,長(zhǎng)1.2-2cm,寬4-7mm,先端鈍或有細(xì)尖,基部楔形,有短距,全緣。傘房狀花序,頂生,分枝3條,每分枝常再分枝,有微乳頭狀突起;花無(wú)梗,花多數(shù),偏生于分枝的一側(cè);萼片4-5,不等長(zhǎng),長(zhǎng)圓狀線形或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3-10mm;花瓣4-5,深黃色,披針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7mm;雄蕊8-10,2輪,對(duì)瓣的著生近基部;鱗片4-5,近四方形;心皮4-5,腹面淺囊狀。蓇葖昨芒狀開(kāi)展。種子多數(shù),長(zhǎng)圓形,有微乳頭狀凸起,棕色?;ㄆ?-10月,果期10月。
腎;肝經(jīng)
辛;寒
清熱解毒;涼血。主肝炎;化膿性中耳炎;燒燙傷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絞汁滴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瓦松
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lái)源為景天科植物黃花巖松或紅花巖松的全草。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①黃花巖松
多年生草本,高16~22厘米。根稍分枝,彎曲,向下漸細(xì),如鼠尾狀。莖直立,分枝,老時(shí)木化;幼枝綠色,有棱;老枝細(xì)柱形,灰色,留有葉痕。葉互生,上部排列緊密而呈覆瓦狀;葉片線形,長(zhǎng)1.8~3.3厘米,寬1.8~3.3毫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抱莖,全緣。聚傘花序頂生,呈圓錐狀,花多數(shù),排列緊密,偏生于枝的一側(cè);花冠黃色;花萼4~5;花瓣5。蓇葖果。種子多數(shù)。
生于山野,巖石或房頃之上。分布云南等地。
②紅花巖松,又名:石蓮。
二年生草本,肉質(zhì)。莖直立,帶紅色,高15~50厘米?;~蓮座狀,匙狀矩圓形,先端漸尖;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但較狹小?;ㄐ騻惴繝?;上部苞片條形;萼片5,寬三角形;花瓣5,粉紅色,矩圓形至披針形;雄蕊5;心皮5。蓇葖果。種子細(xì)小,平滑。
生于山區(qū)石上。分布云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陜西等地。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消炎。治肝炎,中耳炎,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搗汁滴耳。
復(fù)方治肝炎:巖松、苦馬菜等量。水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巖松拼音注音Yán Sōnɡ別名黃花巖松。
英文名Herb of Whitefruit Stonecrop出處出自《昆明民間草藥》。
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白果景天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edum leucocarpum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四季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及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白果景天 多年生草本,高5-20cm。全株無(wú)毛。多須根。莖直立,有分枝,老時(shí)木化。葉互生,稀3葉近輪生;無(wú)柄;葉片匙形或倒卵形,長(zhǎng)1.2-2cm,寬4-7mm,先端鈍或有細(xì)尖,基部楔形,有短距,全緣。傘房狀花序,頂生,分枝3條,每分枝常再分枝,有微乳頭狀突起;花無(wú)梗,花多數(shù),偏生于分枝的一側(cè);萼片4-5,不等長(zhǎng),長(zhǎng)圓狀線形或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3-10mm;花瓣4-5,深黃色,披針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7mm;雄蕊8-10,2輪,對(duì)瓣的著生近基部;鱗片4-5,近四方形;心皮4-5,腹面淺囊狀。蓇葖昨芒狀開(kāi)展。種子多數(shù),長(zhǎng)圓形,有微乳頭狀凸起,棕色?;ㄆ?-10月,果期10月。
歸經(jīng)腎;肝經(jīng)
性味辛;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主肝炎;化膿性中耳炎;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絞汁滴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