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羊胲子

    《全國中草藥匯編》:羊胲子拼音注音Yánɡ Hǎi Zǐ別名

    羊嚼子、羊咬子、山羊胃結石

    來源

    偶蹄目???strong>山羊Capra hircus L.,以胃中草結入藥。

    生境分布

    內(nèi)蒙古、河北。

    功能主治

    寬胸止嘔。主治噎膈反胃,朝食幕嘔。

    用法用量

    0.5~1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羊胲子拼音注音Yánɡ Hǎi Zǐ別名

    羊哀(《輟耕錄》),百草丹(《綱日拾遺》)。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苿游?strong>山羊胃中的草結。宰羊時發(fā)現(xiàn)胃中草結,取出曬干或晾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于四川。其他地區(qū)亦產(chǎn)。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羊肉"條。

    性狀

    形圓如彈丸,大小不等,常見者直徑為2~3厘米。外表灰黑色,略現(xiàn)細小草筋狀物質(zhì),微帶光澤。質(zhì)輕松,體不沉重,無臭。以個大、體輕、色暗、有光澤者為佳。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胃經(jīng)。"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溫,無毒。"

    注意

    《四川中藥志》:"胃火熾,無氣滯者勿服。"

    功能主治

    ①《綱目》:"治翻胃。"

    ②《綱目拾遺》:"解百草藥毒,治噎膈翻胃。"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分;或入丸、散。

    復方

    治翻胃:羊胲子(煅存性),每一斤入棗肉、平胃散末一半,和勻。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diào)下。(《摘元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羊胲子拼音注音Yánɡ Hǎi Zǐ別名

    羊哀、百草丹

    英文名Nodules in Goat Stomach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1.《綱目拾遺》:羊哀,惟山羊有之,胡羊不能成也。亦牛黃、狗寶之類。牛黃細膩而疏松,且香烈,故以黃名;狗寶花白而堅凝如石,故以寶名;此則如爛草團成,輕松而氣膻,人多惜其不能如牛黃、狗寶之精美,故哀之,因名曰哀。《宦游筆記》載:軍營于羊腹中得石子,名鲊答,形如鴨卵,色紫黃,兩頭有二白圈,圓如黃豆,腰有束帶,寬如韭葉,色青藍,束帶上亦二白圈,質(zhì)細如玉,滋潤如水。《輟耕錄》亦載:鲊答,產(chǎn)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苿游锷窖蛭钢械牟萁Y。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ra hirc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山羊時剖腹取喟,如其中有草結,取出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品種多達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qū)為多。

    原形態(tài)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zhì)中空,表面有環(huán)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yǎng)的家畜?;w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nèi)層為纖細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nèi)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性狀

    1.形圓如彈丸,大小不等,常見者直徑為2-3cm。

    2.外表灰黑色,略現(xiàn)細小草筋狀物質(zhì),微帶光澤,質(zhì)輕松,體不沉重,無臭。

    3.以個大、體輕、色暗、有光澤者為佳。

    歸經(jīng)

    胃經(jīng)

    性味

    味淡;性溫

    注意

    胃火盛者禁服。

    功能主治

    降逆;止嘔;解百草毒。主噎膈反胃;噫氣;暈船嘔吐;草藥中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9-1.5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綱目》:治翻胃。

    2.《綱目拾遺》:解百草藥毒,治噎膈翻胃。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薄葉卷柏別名地柏、巖卷柏、地柏椏來源蕨類卷柏科薄葉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 (Desv.) Alsto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血,清熱解毒。主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
  • 拼音注音Báo Yè Jí Dòu來源豆科薄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 (Pall.)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吉林、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禿瘡,瘰疬。用法用量搗爛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
  • 拼音注音Báo Yè Huánɡ Qín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葉黃芩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utellaria regeliana Nakai var.ikonnikovii(Juz.)G.Y.Wu et H.W.Li[S.ik......
  • 拼音注音Báo Zhù Cǎo別名水澤蘭、冷水草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薄柱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rtera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邊或河旁巖石上。資源......
  • 《中國藥典》:薄荷拼音注音Bò He英文名HERBA MENTH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性狀本品莖呈方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