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蘇梗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 的干燥莖。秋季果實成熟后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本品呈方柱形,四棱鈍圓,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縱溝及細縱紋,節(jié)部稍膨大,有對生的枝痕和葉痕。體輕,質(zhì)硬,斷面裂片狀。切片厚2~5mm,常呈斜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松或脫落。氣微香,味淡。
置陰涼干燥處。
除去雜質(zhì),稍浸,潤透,切厚片,干燥。
歸肺、脾經(jīng)。
辛,溫。
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
5~9g。
紫蘇莖(《雷公炮炙論》),蘇梗(《藥品化義》),紫蘇桿(《湖南藥物志》)。
《本草蒙筌》
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莖。秋未,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葉片及果實,曬干?;蛟谙哪┎墒仗K葉時,切下粗梗曬干。前者稱為"老蘇梗",后者稱為"嫩蘇梗"。
產(chǎn)湖北、江蘇、河南、四川、廣西、山東、廣東、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條。
老蘇梗:呈方柱形,有槽。長0.3~1米,中部直徑約0.7~1.3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縱溝及順紋,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對生,或已除去。上部分枝常殘留花萼或果實。質(zhì)硬體輕,斷面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嫩蘇梗:色淡或青綠色,質(zhì)松,髓部較大。以老而粗壯、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氣濃者為佳。
除去雜質(zhì),用水浸泡后,潤透,切片,曬干。
《藥品化義》:"入脾、胃、肺三經(jīng)。"
辛甘,微溫。
①《綱目》:"辛,溫,無毒。"
②《藥品化義》:"味甘微辛,性微溫。"
③《本草崇原》:"氣味辛,平。"
理氣,舒郁,止痛,安胎。治氣郁,食滯,胸膈痞悶,脘腹疼痛,胎氣不和。
①《本草圖經(jīng)》:"宣通風毒。"
②《本草蒙筌》:"下諸氣略緩,體稍虛者用宜。"
③《本草通玄》:"能行氣安胎。"
④《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⑤《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氣,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內(nèi)服:煎湯,1.5~3錢。
①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上六味,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圣濟總錄》蘇橘湯)
②治水腫:紫蘇梗八錢,大蒜根三錢,老姜皮五錢,冬瓜皮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①《藥品化義》:"蘇梗,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入安胎飲,順氣養(yǎng)陰;入消脹湯,散虛脹滿。"
②《侶山堂類辯》:"紫蘇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jīng)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蓋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血脈疏通,則食飲自化?!督?jīng)》云,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下血,通其絡脈,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
同屬植物白蘇的莖(白蘇梗)在江蘇、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并通稱為蘇梗。參見"白蘇梗"條。
紫蘇莖,蘇梗,紫蘇枝莖,蘇莖,紫蘇桿,紫蘇草
出自《本草蒙筌》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或野紫蘇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arguta (Benth.) Hand.-Mazz. P.furtescens (L.)Britt .var .purpurascens (Hayata )H. W. Li
采收和儲藏:9-11月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葉片、果實,曬干。
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jié)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油腺點;側(cè)脈7-8對,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cè)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zhì);花梗長1-1.5mm,密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3mm,10脈,外面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jié)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mm,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nèi)有毛環(huán),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筒內(nèi)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mm,有網(wǎng)紋,果萼長約10mm?;ㄆ?-8月,果期7-9月。
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qū)別在于: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ㄆ?-8月,果期7-9月。
性狀鑒別 (1)紫蘇梗莖呈方柱形,四棱鈍圓,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縱溝及細縱紋,節(jié)部稍膨大,有對生的枝痕及葉痕。體輕,質(zhì)硬而脆,斷面裂片狀。切片厚2-5mm,常呈斜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松或與木部分離形成空洞。氣微香,味淡。
(2)野紫蘇梗 莖表面淡黃棕色。余與上同。
均以外皮色紫棕、有香氣者為佳。
顯微鑒別 紫蘇莖橫切面:莖呈圓角狀四方形。表皮細胞切向延長,外壁被角質(zhì)層,幼莖有較多的非腺毛4-8細胞;腺毛頭部1-2細胞;腺鱗直徑約56μm。皮層較薄,外側(cè)有厚角細成層環(huán)明顯。木質(zhì)部導管徑向排列。髓部較大。
紫蘇地上部分含紫蘇酮(pe-rillaketone),異白蘇烯酮(isoegomaketone),白蘇烯酮(egomaketone),紫蘇為然(perillene)[1]亞麻酸乙酯(ethyllinolenate),亞麻酸(linolenic acid) 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2]。
1.孕激素樣作用 根據(jù)孕酮可以使雌激素激發(fā)的動物子宮內(nèi)膜碳酸酐酶活性增加,并與孕酮劑量成線性關系的效應,在連續(xù)3d肌注已烯雌酚的基礎上,給子紫蘇梗注射液0.1g,0.2g,0.4g和0.6g(生藥),腹腔注射,連續(xù)4d,其作用與孕酮相似,使小鼠子宮內(nèi)膜碳酸酐酶的活性劑量相關性顯著增加,說明其治療先流產(chǎn)及安胎的機制也與孕酮相同。此外,紫蘇梗也能使小鼠子宮內(nèi)膜較明顯增厚,表明其與孕酮一樣,也能促進子宮內(nèi)膜腺體的增長[1]。
2.干擾素誘導作用 以水從回蘇葉和梗中提取的干擾素誘導劑,在家兔及兔睥、骨髓和淋巴結(jié)細胞懸液的試驗中,均證實有干擾素誘導作用[2]。
歸脾;胃;肺經(jīng)
味辛;性溫
理氣寬中;安胎;和血。主脾胃氣滯;脘腹痞滿,胎氣不和,水腫腳氣,咯血吐衄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
①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 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 上六味,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圣濟總錄》蘇橘湯)②治水腫; 紫蘇梗八錢,大蒜根三錢,者姜皮五錢,冬瓜皮五錢。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
1.《藥品化義》:蘇梗,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入安胎飲,順氣養(yǎng)陰;入消脹湯,散虛腫滿。
2.《侶山堂類辯》:紫蘇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jīng)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蓋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血脈疏通,則食飲自化?!督?jīng)》云,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下血,通其絡脈,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
3.《本草圖經(jīng)》:宣通風毒。
4.《本草蒙筌》:下諸氣略緩,體稍虛者用宜。
5.《本草通玄》:能行氣安胎。
6.《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7.《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氣,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蘇梗
英文名CAULIS PERILL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 的干燥莖。秋季果實成熟后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性狀本品呈方柱形,四棱鈍圓,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縱溝及細縱紋,節(jié)部稍膨大,有對生的枝痕和葉痕。體輕,質(zhì)硬,斷面裂片狀。切片厚2~5mm,常呈斜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松或脫落。氣微香,味淡。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除去雜質(zhì),稍浸,潤透,切厚片,干燥。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5~9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紫蘇梗拼音注音Zǐ Sū Gěnɡ別名紫蘇莖(《雷公炮炙論》),蘇梗(《藥品化義》),紫蘇桿(《湖南藥物志》)。
出處《本草蒙筌》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莖。秋未,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葉片及果實,曬干?;蛟谙哪┎墒仗K葉時,切下粗梗曬干。前者稱為"老蘇梗",后者稱為"嫩蘇梗"。
生境分布產(chǎn)湖北、江蘇、河南、四川、廣西、山東、廣東、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條。
性狀老蘇梗:呈方柱形,有槽。長0.3~1米,中部直徑約0.7~1.3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縱溝及順紋,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對生,或已除去。上部分枝常殘留花萼或果實。質(zhì)硬體輕,斷面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嫩蘇梗:色淡或青綠色,質(zhì)松,髓部較大。以老而粗壯、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氣濃者為佳。
炮制除去雜質(zhì),用水浸泡后,潤透,切片,曬干。
歸經(jīng)《藥品化義》:"入脾、胃、肺三經(jīng)。"
性味辛甘,微溫。
①《綱目》:"辛,溫,無毒。"
②《藥品化義》:"味甘微辛,性微溫。"
③《本草崇原》:"氣味辛,平。"
功能主治理氣,舒郁,止痛,安胎。治氣郁,食滯,胸膈痞悶,脘腹疼痛,胎氣不和。
①《本草圖經(jīng)》:"宣通風毒。"
②《本草蒙筌》:"下諸氣略緩,體稍虛者用宜。"
③《本草通玄》:"能行氣安胎。"
④《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⑤《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氣,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
復方①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上六味,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圣濟總錄》蘇橘湯)
②治水腫:紫蘇梗八錢,大蒜根三錢,老姜皮五錢,冬瓜皮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①《藥品化義》:"蘇梗,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入安胎飲,順氣養(yǎng)陰;入消脹湯,散虛脹滿。"
②《侶山堂類辯》:"紫蘇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jīng)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蓋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血脈疏通,則食飲自化?!督?jīng)》云,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下血,通其絡脈,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
備注同屬植物白蘇的莖(白蘇梗)在江蘇、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并通稱為蘇梗。參見"白蘇梗"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紫蘇梗拼音注音Zǐ Sū Gěnɡ別名紫蘇莖,蘇梗,紫蘇枝莖,蘇莖,紫蘇桿,紫蘇草
英文名Perilla Stem出處出自《本草蒙筌》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或野紫蘇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arguta (Benth.) Hand.-Mazz. P.furtescens (L.)Britt .var .purpurascens (Hayata )H. W. Li
采收和儲藏:9-11月采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葉片、果實,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jié)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油腺點;側(cè)脈7-8對,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cè)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zhì);花梗長1-1.5mm,密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3mm,10脈,外面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jié)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mm,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nèi)有毛環(huán),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筒內(nèi)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mm,有網(wǎng)紋,果萼長約10mm?;ㄆ?-8月,果期7-9月。
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qū)別在于: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ㄆ?-8月,果期7-9月。
性狀性狀鑒別 (1)紫蘇梗莖呈方柱形,四棱鈍圓,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縱溝及細縱紋,節(jié)部稍膨大,有對生的枝痕及葉痕。體輕,質(zhì)硬而脆,斷面裂片狀。切片厚2-5mm,常呈斜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松或與木部分離形成空洞。氣微香,味淡。
(2)野紫蘇梗 莖表面淡黃棕色。余與上同。
均以外皮色紫棕、有香氣者為佳。
顯微鑒別 紫蘇莖橫切面:莖呈圓角狀四方形。表皮細胞切向延長,外壁被角質(zhì)層,幼莖有較多的非腺毛4-8細胞;腺毛頭部1-2細胞;腺鱗直徑約56μm。皮層較薄,外側(cè)有厚角細成層環(huán)明顯。木質(zhì)部導管徑向排列。髓部較大。
化學成分紫蘇地上部分含紫蘇酮(pe-rillaketone),異白蘇烯酮(isoegomaketone),白蘇烯酮(egomaketone),紫蘇為然(perillene)[1]亞麻酸乙酯(ethyllinolenate),亞麻酸(linolenic acid) 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2]。
藥理作用1.孕激素樣作用 根據(jù)孕酮可以使雌激素激發(fā)的動物子宮內(nèi)膜碳酸酐酶活性增加,并與孕酮劑量成線性關系的效應,在連續(xù)3d肌注已烯雌酚的基礎上,給子紫蘇梗注射液0.1g,0.2g,0.4g和0.6g(生藥),腹腔注射,連續(xù)4d,其作用與孕酮相似,使小鼠子宮內(nèi)膜碳酸酐酶的活性劑量相關性顯著增加,說明其治療先流產(chǎn)及安胎的機制也與孕酮相同。此外,紫蘇梗也能使小鼠子宮內(nèi)膜較明顯增厚,表明其與孕酮一樣,也能促進子宮內(nèi)膜腺體的增長[1]。
2.干擾素誘導作用 以水從回蘇葉和梗中提取的干擾素誘導劑,在家兔及兔睥、骨髓和淋巴結(jié)細胞懸液的試驗中,均證實有干擾素誘導作用[2]。
炮制除去雜質(zhì),用水浸泡后,潤透,切片,曬干。
歸經(jīng)歸脾;胃;肺經(jīng)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理氣寬中;安胎;和血。主脾胃氣滯;脘腹痞滿,胎氣不和,水腫腳氣,咯血吐衄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
復方①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 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 上六味,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圣濟總錄》蘇橘湯)②治水腫; 紫蘇梗八錢,大蒜根三錢,者姜皮五錢,冬瓜皮五錢。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1.《藥品化義》:蘇梗,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入安胎飲,順氣養(yǎng)陰;入消脹湯,散虛腫滿。
2.《侶山堂類辯》:紫蘇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jīng)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蓋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血脈疏通,則食飲自化?!督?jīng)》云,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下血,通其絡脈,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
3.《本草圖經(jīng)》:宣通風毒。
4.《本草蒙筌》:下諸氣略緩,體稍虛者用宜。
5.《本草通玄》:能行氣安胎。
6.《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7.《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氣,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