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鳣魚

    《中藥大辭典》:鳣魚拼音注音Zhān Yú別名

    鳣(《詩經(jīng)》),含光、蠟魚(啪海異物志》),黃魚(《爾雅》郭璞注),阿八兒忽魚(《飲膳正要》),頰魚(《醫(yī)學入門》),玉版魚、鱘蟥魚((綱目》)。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鱘科動物鰉魚。

    生境分布

    分布東北,黑龍江尤為常見。

    原形態(tài)

    鰉魚(寧原《食鑒本草》)

    體長約2米,最大的可長達5米以上。頭略呈三角形,吻長而較尖銳。頭部表面被有多數(shù)骨板。口下位,寬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須2對,內(nèi)側(cè)的須稍在前方,外側(cè)的須較后。眼小,距吻端較近。左右鰓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全體被縱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銳微彎的刺。背骨板1行,較大,10~16塊,位于背部正中,從頭后直連尾鰭。背、腹側(cè)骨板各2行,背側(cè)骨板32~46塊;腹側(cè)骨板8~12塊;腹鰭基部之后有不太明顯的骨板1~2塊。身體其他部分光滑無鱗。背鰭43~57,位于后方;臀鰭26~36;其起點在背鰭的后部下方。尾鰭歪形,上葉長而尖。體表黑青色,兩側(cè)黃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黃色,側(cè)骨板黃褐色。

    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棲息于兩江匯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渦處。捕食其他魚類。

    本動物的肝(鱣魚肝)、鰾(鱣魚鰾)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歸經(jīng)

    《本草撮要》:"入手太陰、厥陰經(jīng)。"

    性味

    甘,平,

    ①《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

    ②《醫(yī)學入門》:"味甘,平,小毒。"

    注意

    ①《食療本草》:"發(fā)諸氣病,不可多食。亦發(fā)瘡疥,動風。"

    ②寧原《食鑒本草》:"食多生熱痰。"

    ③《綱目》:"服荊芥藥,不可食。"

    功能主治

    益氣補虛。

    ①《飲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②《醫(yī)學入門》:"醒酒。"

    ③《醫(yī)林纂要》:"壯筋骨,長氣力。"

    ④《隨息居飲食譜》:"補虛,令人肥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鳣魚拼音注音Zhān Yú別名

    鳣、含光、蠟魚、黃魚、阿八兒忽魚、頰魚、玉版魚、鱘鱑魚

    英文名Northern snakehead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飲膳正要》:阿八兒忽魚,脂黃肉粗,無鱗骨,止有脆渭,胞可作鰾膠,甚粘,鰾與酒化服之,消破傷風。其魚大者有一、二丈長,生遼陽東北海河中。

    2.《綱目》: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無鱗大魚也。其狀似鱘,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長有須,其口近頷下,其尾歧,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其屠也在礬石湍流之間,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多誤人之,昔人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鱘科動物蝗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uso dauricus(Georgi)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撈,捕殺后,取肉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江河中下層魚類,多棲息于兩江匯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洲渦處,捕食其他魚類。性成熟遲,需17-20年,5-6月為產(chǎn)卵期,溯江產(chǎn)卵,卵深灰色,產(chǎn)卵約150萬粒。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黑龍江流域尤為多見。

    原形態(tài)

    蝗魚,體長約2m,大者可長達5m以上。頭略呈三角形,吻長而較尖銳,前端略向上翹,頭部表面被有多數(shù)骨板??趯挻?,弧形下位,前方有吻須2對。眼小,距吻端較近。左右鰓膜彼此相連,并向腹面伸展。體被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銳微彎的棘,背行骨板較大,黃色,10-16塊;體側(cè)骨板黃褐色,32-46塊;腹側(cè)骨板8-12塊;腹鰭基部后有不太明顯的骨板1-2塊。其他部分光滑無鱗。背鰭43-57,后位;臀鰭26-36,起點在背鰭的后部下方;尾鰭歪形,上葉長而尖。體背青黑色,兩側(cè)黃色,腹面灰白色。

    歸經(jīng)

    肺;肝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不宜久食。

    功能主治

    益氣養(yǎng)血。主病后體虛;筋骨無力;貧血;營養(yǎng)不良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適量。

    各家論述

    1.《飲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2.《醫(yī)學人門》:醒酒。

    3.《醫(yī)林纂要》:壯筋骨,長氣力。

    4.《隨息居飲食譜》:補虛,令人肥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葉藤別名紅藤仔、飛揚藤、胱皮藤、紅絲線、扛棺回[海南]來源蘿藦科白葉藤屬植物白葉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涼。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 拼音注音Bái Tǔ Fú Línɡ別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鐵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塊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采收和儲藏:春、秋二季采挖......
  • 來源蘿藦科白地牛Cynanchum mooreanum Hems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廣東。功能主治主治腸結(jié)核。用法用量配苦木霜、黃柏、毛冬青根各3錢,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ái Dì Zǐ Wǎn別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白葉不翻、小一支箭、白頭翁(《云南中草藥選》)。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鉤毛大丁草的根。秋、冬采挖。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邊、草叢中。原......
  • 《中藥大辭典》:白堊拼音注音Bái è別名白涂(《說文》),白善土(《別錄》),白土子(《本草衍義》),畫粉(《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沉積巖類巖石白堊的塊狀物或粉末。原形態(tài)由方解石質(zhì)點和有孔蟲,軟體動物和球菌類的方解石質(zhì)碎屑組成。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