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檳榔飲

    《經(jīng)驗方》:檳榔飲處方

    檳榔5~10克 蘿卜子5~10克 鮮橘皮10~15克白糖適量

    制法

    把檳榔打碎;把蘿卜子放小鍋內(nèi)炒香,然后搗碎;取新鮮橘皮(約1個整橘皮),煎成細絲狀;然后將上3味一同放入搪瓷杯內(nèi)加水適量,煎煮5~7分鐘后,去渣留汁,最后加入白糖適量,當(dāng)作飲料服用。

    功能主治

    行氣,消食,除脹。適用于小兒消食。

    用法用量

    以上為1日量,可以作2~3次,溫?zé)犸嬘谩?/p>注意

    適用于體壯兒童,只宜飲用1~2天,不可多飲久服;體弱兒童者傷食,用量宜減半。

    摘錄《經(jīng)驗方》方出《千金》卷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一六四:檳榔飲處方

    檳榔12枚,生姜4兩,杏仁4兩,白術(shù)4兩,半夏8兩,茯苓5兩,橘皮3兩。

    功能主治

    胸中痰飲,腸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

    用法用量

    方中白術(shù),《千金方衍義》作“柑皮”。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杏仁開拓胸中之氣,姜、半消豁膈上之痰,檳榔、茯苓泄利腸中之水,柑橘二皮一寒一溫,升降上下之氣,此惟病氣未固,元氣未漓者宜之。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一六四《圣濟總錄》卷五十三:檳榔飲處方

    檳榔(生,銼)半兩,羚羊角(鎊)半兩,大黃(銼)半兩,甘草(炙,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銼)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胞囊實熱,溲便癃閉,日夜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三《圣濟總錄》卷五十四:檳榔飲處方

    檳榔5枚(銼),木香1兩,生姜(切,焙)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芎半兩,前胡(去蘆頭)1分,丁香半兩,山芋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三焦榮衛(wèi)不通,氣滿水脹。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空心溫服。

    腳腫,加牽牛子半兩;面目浮腫,加郁李仁半兩。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更多中藥材
  • 《重樓玉鑰》卷上:保元丹處方稻草不拘多少。制法密扎成把,候冬日放露天糞缸內(nèi),至春分取起,于長流水洗凈污穢。置屋上,任日熾雨淋雪壓,愈陳愈妙,再將草燒成黑灰,為末,每兩加冰片3分,和乳極細。功能主治牙疳久不愈者。用法用量吹患處。摘錄《重樓玉鑰......
  • 處方黃耆(炙)2錢,人參1錢,川芎8分,木香8分,當(dāng)歸8分,肉桂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痘瘡起脹時,氣血俱虛,頂陷色白者。用法用量加酒半杯同水煎,和人乳半杯溫服。氣不虛,去木香;血不虛,去當(dāng)歸、肉桂;氣血弱甚者,加鹿茸1錢。各家論述此......
  • 處方人參、黃耆、甘草、當(dāng)歸、淮熟地、川芎、枸杞子、山楂。功能主治痘疹氣血兩虛,囊薄色淡,身涼體靜,頂平頂陷,漿清皺軟者。用法用量上加生姜2片,炒糯米百數(shù)粒,水煎服。摘錄《救偏瑣言》卷十......
  • 《金鑒》卷五十六:保元化毒湯處方人參、黃耆(蜜炙)、甘草(炙)、當(dāng)歸、南山楂、穿山甲(炒)、白芷、木香、僵蠶(炒、研)、川芎。功能主治氣血虛弱,痘瘡不能如期起脹,平扁頂凹,其色灰白,皮薄嫩亮,更現(xiàn)倦怠氣乏,不渴不煩等虛證。用法用量加煨姜,水......
  • 處方黃耆1兩,滑石末1兩。功能主治小兒痘疹5-6日后,痢疾或白或紅,或紅白相雜,及大人初痢、久痢。用法用量大人初痢,滑石用一兩五線、白糖一兩,不用黃耆;久痢,加黃耆,滑石仍用一兩五錢。摘錄《醫(yī)林改錯》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