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附子(炮)1兩,續(xù)斷1兩,防風(去叉)1兩。
上為散。
打撲內損及墜馬傷。
每服2錢匕,童便和熱酒1盞調下,并3服,不拘時候。
白附子半兩,附子半兩,天南星1分,天麻半兩,半夏半兩,烏頭半兩,朱砂1分(細研),干蝎1分,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
上藥生為細散,入研了朱砂令勻。
傷寒中風,頭痛項強。身體壯熱,服諸藥不得汗者。
每服1錢,以生姜湯調下。良久,以熱蔥豉粥飲投之,當便汗出。
白附子2兩,青木香2兩,由跋2兩,麝香2分。
面靤癢腫。
以水和,涂面。
白附子6銖,知母6銖,細辛6銖,芎藭12銖,高良姜12銖。
上為末。
齲齒及蟲痛;口氣。
以綿裹少許著齒上,有汁吐出,1日2度含之。
白附子3分,朱砂3分,全蝎分半,黑附子(炮)半兩,雄黃半兩,羌活半兩,石膏7錢半,麻黃(去節(jié))1兩,腦、麝(隨意入,別研)。
夾驚傷寒。
每服半錢或1字,薄荷、臘茶湯調服,如熱再服。
白附散
麻黃(不去節(jié))半兩,烏頭半兩,天南星半兩,干姜1分,蝎5個,白附子1兩,朱砂1分(研),麝香1分(研)。
上為細末。
風寒留于骨髓,腦逆,頭痛連齒,時發(fā)時止,連年不已;風寒客于頭中,偏痛無時,久久牽引兩目,遂至失眠。
白附散(《準繩·類方》卷四引《本事》)。
《本事方釋義》:白附子氣味辛甘大熱,入足陽明;麻黃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南星氣味苦辛溫,直入手、足太陰;全蝎氣味甘平,入足厥陰,最能行走入絡;干姜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朱砂氣味苦溫,入心;麝香氣味辛香,入手足少陰,能引藥入絡。此因客邪入于頭中,偏痛無時,以致失明,非辛香溫熱能行之藥不能搜逐其邪,非溫散之藥不能送邪達外;外內清平,其病焉有不去者乎?
白附子8兩,大黃4兩,川烏2兩,草烏8錢,羌活2兩,防風2兩,半夏2兩,南星2兩,天麻2兩,白芷2兩,細辛2兩,麻黃2兩,馬前子2兩,當歸尾2兩,白芍2兩,川芎2兩,生地2兩,蘇木2兩,紅花2兩,骨碎補2兩,靈仙2兩,續(xù)斷2兩,延胡2兩,靈脂2兩,劉寄奴2兩,五倍子2兩,降香2兩,兒茶2兩,黃丹2兩,石膏(以上皆生曬)2兩,松香(去油)2兩,乳香(去油)2兩,沒藥(去油)2兩,雄黃1兩,輕粉3錢,龍骨(杵)7錢,象皮7錢,生龜版7錢,蟬蛻身5錢,蛇蛻5錢,山甲5錢,朱砂5錢,蕓香5錢,官桂(銼)5錢,發(fā)灰5錢(共末),血竭3兩(單研,在后和入),酌加冰、麝。
跌打各傷。
以少許摻散陰膏貼;如破者干摻;腫者用蔥汁和醋調敷。
白附子(生用)1分,莽草1分,細辛1分,芎藭1分,高良姜1分(銼)。
上為細散。
齲齒疼痛。
以綿裹少許,著齲上,有汁勿咽。
白附子、密陀僧、茯苓、白芷、定粉各等分。
面上熱瘡似癬,或生赤黑斑點。
先用蘿卜煎湯洗面凈,后用羊乳調,至夜敷患處,次早洗去。
白附子(生用)1兩,白術1兩,天麻1兩,白芷1兩,防風(去叉)半兩,蘆薈半兩,丹砂(研)1分,龍腦(研)少許,麝香(研)少許。
上藥先將白附子等搗羅為末,次將丹砂等研細,同前件藥末拌勻,瓷器中盛。
風邪循風府上至腦戶,為腦風頭痛。
早、晚每服1錢匕、用薄荷汁少許、溫酒1盞調下。
白附子半兩(炮),天南星半兩(炮),黑附子(炮,去皮臍)1分。
止吐化涎。主大人、小兒虛風呵欠。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5片,慢火煎6分,不拘時候服。小兒1錢,水1盞,加生姜3片,慢火煎,不住手攪勻,至小半盞,分3服。
白附子湯
荊芥穗4兩,菊花3兩,防風3兩,木賊(去節(jié))3兩,白附子3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粉草(炙)1兩,制蒼術半兩,人參半兩,羌活半兩。
發(fā)散初起黑花,昏蒙內障。
白附子湯(《審視瑤函》卷五)。方中白附子原脫,據《準繩·類方》補。
白附子1兩,木香半兩,由跋半兩,麝香1分(細研),細辛1兩。
肺臟風毒,及酒渣皰癢發(fā)歇。
方中由跋,《普濟方》作,“細辛”。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白附子(炮)1兩,續(xù)斷1兩,防風(去叉)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打撲內損及墜馬傷。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童便和熱酒1盞調下,并3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五《圣惠》卷十: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半兩,附子半兩,天南星1分,天麻半兩,半夏半兩,烏頭半兩,朱砂1分(細研),干蝎1分,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
制法上藥生為細散,入研了朱砂令勻。
功能主治傷寒中風,頭痛項強。身體壯熱,服諸藥不得汗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生姜湯調下。良久,以熱蔥豉粥飲投之,當便汗出。
摘錄《圣惠》卷十《外臺》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2兩,青木香2兩,由跋2兩,麝香2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面靤癢腫。
用法用量以水和,涂面。
摘錄《外臺》卷三十二引《古今錄驗》方出《千金》卷六,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二一: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6銖,知母6銖,細辛6銖,芎藭12銖,高良姜12銖。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齲齒及蟲痛;口氣。
用法用量以綿裹少許著齒上,有汁吐出,1日2度含之。
摘錄方出《千金》卷六,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二一《幼幼新書》卷十四引《石壁經》: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3分,朱砂3分,全蝎分半,黑附子(炮)半兩,雄黃半兩,羌活半兩,石膏7錢半,麻黃(去節(jié))1兩,腦、麝(隨意入,別研)。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夾驚傷寒。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或1字,薄荷、臘茶湯調服,如熱再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四引《石壁經》《雞峰》卷十八:白附子散別名白附散
處方麻黃(不去節(jié))半兩,烏頭半兩,天南星半兩,干姜1分,蝎5個,白附子1兩,朱砂1分(研),麝香1分(研)。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寒留于骨髓,腦逆,頭痛連齒,時發(fā)時止,連年不已;風寒客于頭中,偏痛無時,久久牽引兩目,遂至失眠。
用法用量白附散(《準繩·類方》卷四引《本事》)。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白附子氣味辛甘大熱,入足陽明;麻黃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南星氣味苦辛溫,直入手、足太陰;全蝎氣味甘平,入足厥陰,最能行走入絡;干姜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朱砂氣味苦溫,入心;麝香氣味辛香,入手足少陰,能引藥入絡。此因客邪入于頭中,偏痛無時,以致失明,非辛香溫熱能行之藥不能搜逐其邪,非溫散之藥不能送邪達外;外內清平,其病焉有不去者乎?
摘錄《雞峰》卷十八《理瀹》: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8兩,大黃4兩,川烏2兩,草烏8錢,羌活2兩,防風2兩,半夏2兩,南星2兩,天麻2兩,白芷2兩,細辛2兩,麻黃2兩,馬前子2兩,當歸尾2兩,白芍2兩,川芎2兩,生地2兩,蘇木2兩,紅花2兩,骨碎補2兩,靈仙2兩,續(xù)斷2兩,延胡2兩,靈脂2兩,劉寄奴2兩,五倍子2兩,降香2兩,兒茶2兩,黃丹2兩,石膏(以上皆生曬)2兩,松香(去油)2兩,乳香(去油)2兩,沒藥(去油)2兩,雄黃1兩,輕粉3錢,龍骨(杵)7錢,象皮7錢,生龜版7錢,蟬蛻身5錢,蛇蛻5錢,山甲5錢,朱砂5錢,蕓香5錢,官桂(銼)5錢,發(fā)灰5錢(共末),血竭3兩(單研,在后和入),酌加冰、麝。
功能主治跌打各傷。
用法用量以少許摻散陰膏貼;如破者干摻;腫者用蔥汁和醋調敷。
摘錄《理瀹》方出《圣惠》卷三十四,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二一: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生用)1分,莽草1分,細辛1分,芎藭1分,高良姜1分(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齲齒疼痛。
用法用量以綿裹少許,著齲上,有汁勿咽。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四,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二一《準繩·瘍醫(yī)》卷三: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密陀僧、茯苓、白芷、定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面上熱瘡似癬,或生赤黑斑點。
用法用量先用蘿卜煎湯洗面凈,后用羊乳調,至夜敷患處,次早洗去。
摘錄《準繩·瘍醫(yī)》卷三《圣濟總錄》卷十五: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生用)1兩,白術1兩,天麻1兩,白芷1兩,防風(去叉)半兩,蘆薈半兩,丹砂(研)1分,龍腦(研)少許,麝香(研)少許。
制法上藥先將白附子等搗羅為末,次將丹砂等研細,同前件藥末拌勻,瓷器中盛。
功能主治風邪循風府上至腦戶,為腦風頭痛。
用法用量早、晚每服1錢匕、用薄荷汁少許、溫酒1盞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五《百一》卷三: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半兩(炮),天南星半兩(炮),黑附子(炮,去皮臍)1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止吐化涎。主大人、小兒虛風呵欠。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5片,慢火煎6分,不拘時候服。小兒1錢,水1盞,加生姜3片,慢火煎,不住手攪勻,至小半盞,分3服。
摘錄《百一》卷三《永類鈐方》卷十一:白附子散別名白附子湯
處方荊芥穗4兩,菊花3兩,防風3兩,木賊(去節(jié))3兩,白附子3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粉草(炙)1兩,制蒼術半兩,人參半兩,羌活半兩。
功能主治發(fā)散初起黑花,昏蒙內障。
用法用量白附子湯(《審視瑤函》卷五)。方中白附子原脫,據《準繩·類方》補。
摘錄《永類鈐方》卷十一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見《普濟方》卷五十七:白附子散處方白附子1兩,木香半兩,由跋半兩,麝香1分(細研),細辛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肺臟風毒,及酒渣皰癢發(fā)歇。
用法用量方中由跋,《普濟方》作,“細辛”。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見《普濟方》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