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參苓散

    《景岳全書》卷五十三:參苓散處方

    人參 酸棗仁 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主睡中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空腹時(shí)用米飲調(diào)下。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三《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參苓散處方

    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藿香葉1兩,丁香枝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葛根(銼)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胃氣逆,干嘔惡心。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三《墨寶齋集驗(yàn)方》卷上:參苓散處方

    人參1兩,白茯苓4兩(蒸),蓮肉8兩(去心),薏苡仁6兩(炒),甘草(炙去皮)2兩,芡實(shí)粉5兩,砂仁5錢(炒),白扁豆4兩,桔梗(白者)1兩。

    制法

    上為末,欲留久,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養(yǎng)胃氣。主

    用法用量

    方能久貯。每服2錢,米湯或棗湯調(diào)下。

    摘錄《墨寶齋集驗(yàn)方》卷上《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形證論》:參苓散處方

    人參1錢,麻黃1錢,甘草(炙)1錢,款冬花1錢,小半夏(湯浸11次)半錢,葶藶半錢,馬兜鈴3個(gè)。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治嗽化痰。主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桑皮湯送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形證論》《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參苓散處方

    人參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黑豆黃(炒)3分,陳橘皮(去白,姜汁浸1宿,炒)3分,京三棱2兩(以冷水浸令軟,薄切,濕杵碎,焙干,炒),青橘皮(去白,焙)1兩,麥糵(炒)1兩,木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脾臟氣虛,風(fēng)冷乘之,正氣相擊,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加生姜、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普濟(jì)方》卷三六九:參苓散處方

    人參1分,茯苓1分,甘草(炙)1分,白術(shù)1分,黃芩半兩,干葛半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小兒風(fēng)吹著,渾身壯熱,頭疼面赤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5分,加生姜1片,大棗半個(gè),煎至4分。通口服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六九《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參苓散處方

    人參2分,白術(shù)2分,豬苓2分,澤瀉2分,干姜(炮)2分,赤茯苓2錢,木通2錢。

    功能主治

    小兒受濕,身痛面浮,發(fā)熱惡風(fēng),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入燈心10莖,車前子1撮,水煎,食前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幼幼新書》卷六引《丁時(shí)發(fā)傳》:參苓散處方

    人參1分,茯苓1分,白附子(炮)1分,羌活1分,甘草(炙)1分,芍藥1分,白術(shù)(水煮)1分,犀角屑半分,京芎半分,藿香半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通驚氣。主小兒解顱。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水1盞,用少金、銀同薄荷3葉煎至3分,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六引《丁時(shí)發(fā)傳》《普濟(jì)方》卷三七○:參苓散處方

    人參1錢,茯神1錢,麻黃(去節(jié))半兩,白術(shù)2錢,干葛1錢半,白芍藥1錢,升麻1錢,甘草2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鎮(zhèn)心,化痰涎。主小兒患驚風(fēng),傷寒咳嗽,身熱胸膈下不快,睡臥不安,或疹痘不能勻遍。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水5分盞,薄荷1葉,同煮3分服。

    如熱盛,再與青金丹、桃柳條7寸,煮湯下。微利相間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七○《傳信適用方》卷一引何伯應(yīng)方:參苓散處方

    人參2兩,茯苓1兩,白術(shù)20兩(銼細(xì)),桔梗10兩(去蘆),橘紅6兩,香白芷3兩,芍藥1兩,當(dāng)歸2兩(去蘆頭),川芎1兩半,半夏1兩(湯泡7遍),厚樸2兩(去皮,生姜汁制),官桂(去皮)春夏3兩,秋冬4兩,枳殼4兩(麩炒令黃,同桂舂為末),干姜春夏1兩半,秋冬2兩,麻黃(去根節(jié)),春夏2兩,秋冬3兩,甘草3兩。

    制法

    上各凈洗焙干,除芎、桂、枳殼別杵外,諸藥同為粗末。分作6分,于大鐵鍋內(nèi)以文武火炒令微赤黃為度,不可令焦,須攪勻取出,以凈紙襯安板床上侯冷,勿令侵塵土,入前枳殼,官桂,川芎和勻,杵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傷寒,百節(jié)疼,一切虛勞氣痰。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3片,蔥2寸,同煎7分,通口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引何伯應(yīng)方《衛(wèi)生總微》卷十:參苓散處方

    人參(去蘆)1分,茯苓1分,白附子1分,羌活(去蘆)1分,白術(shù)1分,肉桂1錢,犀角(鎊屑)1錢,藿香(去土)1錢,川芎1錢,芍藥1錢,甘草1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小兒傷風(fēng)冷,脾胃不調(diào),一切吐瀉。

    用法用量

    每用半錢,金銀薄荷湯調(diào)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衛(wèi)生總微》卷五:參苓散處方

    人參(去蘆)半兩,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1分(炙)。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忽作驚狀,目上視,手足強(qiáng),未可取驚藥,宜先與此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空腹溫湯調(diào)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五《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參苓散處方

    人參半兩,茯苓半兩,山藥半兩,干草半兩,麥門冬半兩,黑附子(炮,凈)半兩,桔梗半兩,甘草(炙)半兩,蓮子心1錢,木香(不見火)1錢,藿香1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吐瀉。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紫蘇米飲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吉氏家傳》《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莊氏家傳》:參苓散處方

    人參1兩,茯苓1兩,川芎1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黃耆半兩,青皮(去白)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小兒因積成疳,久致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小盞,煎3-5分,去滓溫服。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莊氏家傳》《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惠眼觀證》:參苓散處方

    白術(shù)半兩,人參(去蘆頭)1分,茯苓(去皮)1分,紫蘇子1分,甘草(炙)1分,木香半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常服養(yǎng)氣安神,益胃。主胃氣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濃煎棗湯調(diào)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惠眼觀證》《醫(yī)統(tǒng)》卷五十一:參苓散處方

    酸棗仁(炒,去衣)、人參、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睡中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錢,食遠(yuǎn)米飲調(diào)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五十一
更多中藥材
  • 《蘭室秘藏》卷下:安神丸別名朱砂安神丸(《東垣試效方》卷一)、黃連安神丸(《保嬰撮要》卷十三)。處方黃連4.5克(酒洗.)朱砂3克(水飛)酒生地黃 酒當(dāng)歸身 炙甘草各1.5克制法上藥除朱砂水飛外,余四味搗為細(xì)末,同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
  • 處方朱砂2錢半,南乳香半兩,酸棗仁(炒,去皮)1兩,人參2錢半,遠(yuǎn)志(去心)1錢半。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榛子大,每兩作30丸,金箔為衣。功能主治小兒心神不寧,困臥多睡,及痰涎壅塞,恍惚不定。用法用量每服1丸,人參湯化下。摘錄《御藥院方......
  • 處方龍齒3錢(煅),石菖蒲1錢。功能主治寧心安神。主心經(jīng)病。用法用量水煎,代茶。各家論述方中石菖蒲入心、脾經(jīng),具開竅安神之作用,《本經(jīng)》稱本藥可“開心孔,補(bǔ)五臟”;龍齒歸心、肝經(jīng),可鎮(zhèn)驚安神、平肝潛陽,治心悸、驚癇諸證。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
  • 處方當(dāng)歸3兩,生地3兩,棗仁3兩,黃連3兩,玄參3兩,白術(shù)3兩,人參1兩2錢,甘草1兩2錢,膽南星1兩2錢。制法上為末,荷葉湯為丸。功能主治癲證。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白滾湯送下。摘錄《玉案》卷四......
  • 處方茯神、棗仁、當(dāng)歸、遠(yuǎn)志、桔梗、芍藥、地黃、陳皮、甘草、龍眼肉。功能主治疫邪已退,脈證俱平,但元?dú)馕磸?fù),或因梳洗沐浴,或因多言妄動(dòng),遂致勞復(fù)發(fā)熱,前證復(fù)起,惟脈不沉實(shí)。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溫疫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