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實(麩炒黃色)白術(shù)各30克 大麥蘗(面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日干)黃芩(刮去皮,生)神曲(炒黃色)各15克 干生姜 橘皮 青皮各6克 炒鹽1.5克
上藥研極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每服50丸,白湯下。
澤瀉0.3克(小便數(shù)減半)柴胡0.6~1.2克(消息脅痛多少用)神曲 姜黃各1.2克 當(dāng)歸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各1.8克 桃仁(湯洗,去皮、尖)2.1克 白僵蠶 吳茱萸(湯洗去苦烈味,焙干)益智仁 黃耆 陳皮 人參各2.4克 半夏3克(湯洗七次)草豆蔻仁4.2克(面裹燒,面熟為度,去皮用仁)麥蘗面(炒黃)4.5克
上藥十八味,同為細(xì)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細(xì)末一處研均,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主脾胃氣虛,惡風(fēng)怕寒,耳鳴,腰背疼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眩,食入反出,心胃疼痛,咽膈不通,四肢厥逆,身體沉重,不能轉(zhuǎn)側(cè),頭項轉(zhuǎn)動不利。
每服30~50丸,白開水送下。
草豆蔻半兩(去皮),桂心半兩,丁香3分,高良姜半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豆蔻半兩(去皮),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虛勞,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不下食。
每服20丸,食前以姜、棗湯送下。
草豆蔻(面包煨去油)1錢,陳皮6錢,澤瀉1錢,半夏1錢,桃仁(去皮尖)7粒,麥芽(炒)2錢半,神曲(炒)4錢,柴胡4錢,姜黃4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小兒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冷物,胃氣當(dāng)心而痛,啼哭悶絕,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熱手按摩則止者。
白湯送下。
白豆蔻3錢,白術(shù)1兩,三棱1兩,草豆蔻1兩,半夏1兩,砂仁5錢,片姜黃5錢,枳實5錢,青皮5錢,良姜(一作干姜)5錢,陳皮5錢,桂皮5錢,丁香5錢,蓬術(shù)5錢,木香5錢,藿香5錢,小草5錢。
生姜汁蒸餅為丸。
肥人胃脘當(dāng)心痛,或痞氣在中脘不散。
每服60-70丸,白湯送下。
草豆蔻1兩(去皮),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兩(銼),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為細(xì)末,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熱病后,脾胃氣冷,不思飲食。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草豆蔻1兩(去皮),木瓜半兩,當(dāng)歸3分,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檳榔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虛勞心腹痞滿,脅下妨悶,不思飲食。
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湯送下。
草豆蔻1兩(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茴香子1兩(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1兩,桂心1兩,干姜1兩(炮裂,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兩,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七疝,四肢寒冷,臍下妨痛,不欲飲食。
每服20丸,食前以熱酒送下。
草豆蔻(去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桂心1兩,細(xì)辛1兩,干姜(炮裂,銼)1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五膈氣,飲食難下,胸膈噎悶,四肢不利。
不拘時候,含1丸咽津。
草豆蔻1兩(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縮砂1兩(去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炮裂,銼),枳實半兩(麩炒微黃),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半分,雞舌香半兩,檳榔半兩,木香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上為末,以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五膈氣,脾胃久冷,嘔吐酸水,脾腹(疒丂)痛,不思飲食。
每服3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草豆蔻(去皮)1兩,干姜(炮)1兩,桂(去粗皮)1兩,訶黎勒皮(焙)半兩,甘草(炙)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
脾久虛,不下食,痰逆惡心;脾胃久冷,氣攻心腹,腸鳴脹滿。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豆蔻丸”。
草豆蔻仁1兩,丁香1兩,麝香1分,藿香葉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零陵香半兩,莎草根(去毛)半兩,木香半兩,白芷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檳榔(銼)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心脾蘊熱,隨氣上熏,發(fā)為口臭。
每含化1丸,咽津液,日3丸。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實(麩炒黃色)白術(shù)各30克 大麥蘗(面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日干)黃芩(刮去皮,生)神曲(炒黃色)各15克 干生姜 橘皮 青皮各6克 炒鹽1.5克
制法上藥研極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下。
摘錄《內(nèi)外傷辨》卷下《脾胃論》卷下:草豆蔻丸處方澤瀉0.3克(小便數(shù)減半)柴胡0.6~1.2克(消息脅痛多少用)神曲 姜黃各1.2克 當(dāng)歸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各1.8克 桃仁(湯洗,去皮、尖)2.1克 白僵蠶 吳茱萸(湯洗去苦烈味,焙干)益智仁 黃耆 陳皮 人參各2.4克 半夏3克(湯洗七次)草豆蔻仁4.2克(面裹燒,面熟為度,去皮用仁)麥蘗面(炒黃)4.5克
制法上藥十八味,同為細(xì)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細(xì)末一處研均,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脾胃氣虛,惡風(fēng)怕寒,耳鳴,腰背疼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眩,食入反出,心胃疼痛,咽膈不通,四肢厥逆,身體沉重,不能轉(zhuǎn)側(cè),頭項轉(zhuǎn)動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白開水送下。
摘錄《脾胃論》卷下《圣惠》卷二十八: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半兩(去皮),桂心半兩,丁香3分,高良姜半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豆蔻半兩(去皮),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姜、棗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片玉心書》卷五: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面包煨去油)1錢,陳皮6錢,澤瀉1錢,半夏1錢,桃仁(去皮尖)7粒,麥芽(炒)2錢半,神曲(炒)4錢,柴胡4錢,姜黃4錢。
制法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小兒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冷物,胃氣當(dāng)心而痛,啼哭悶絕,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熱手按摩則止者。
用法用量白湯送下。
摘錄《片玉心書》卷五《丹溪治法心要》卷三:草豆蔻丸處方白豆蔻3錢,白術(shù)1兩,三棱1兩,草豆蔻1兩,半夏1兩,砂仁5錢,片姜黃5錢,枳實5錢,青皮5錢,良姜(一作干姜)5錢,陳皮5錢,桂皮5錢,丁香5錢,蓬術(shù)5錢,木香5錢,藿香5錢,小草5錢。
制法生姜汁蒸餅為丸。
功能主治肥人胃脘當(dāng)心痛,或痞氣在中脘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白湯送下。
摘錄《丹溪治法心要》卷三《圣惠》卷十八: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兩(銼),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熱病后,脾胃氣冷,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十八《圣惠》卷二十九: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木瓜半兩,當(dāng)歸3分,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1兩,檳榔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心腹痞滿,脅下妨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圣惠》卷四十八: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茴香子1兩(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術(shù)1兩,桂心1兩,干姜1兩(炮裂,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兩,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疝,四肢寒冷,臍下妨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熱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圣惠》卷五十: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遠(yuǎn)志(去心)1兩,桂心1兩,細(xì)辛1兩,干姜(炮裂,銼)1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飲食難下,胸膈噎悶,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不拘時候,含1丸咽津。
摘錄《圣惠》卷五十《圣惠》卷五十: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1兩(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縮砂1兩(去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半兩(炮裂,銼),枳實半兩(麩炒微黃),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半分,雞舌香半兩,檳榔半兩,木香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末,以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脾胃久冷,嘔吐酸水,脾腹(疒丂)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圣濟(jì)總錄》(人衛(wèi)本)卷四十四: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去皮)1兩,干姜(炮)1兩,桂(去粗皮)1兩,訶黎勒皮(焙)半兩,甘草(炙)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久虛,不下食,痰逆惡心;脾胃久冷,氣攻心腹,腸鳴脹滿。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豆蔻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人衛(wèi)本)卷四十四《圣濟(jì)總錄》卷—一八:草豆蔻丸處方草豆蔻仁1兩,丁香1兩,麝香1分,藿香葉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零陵香半兩,莎草根(去毛)半兩,木香半兩,白芷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檳榔(銼)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心脾蘊熱,隨氣上熏,發(fā)為口臭。
用法用量每含化1丸,咽津液,日3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