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赤石脂禹余糧湯

    《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處方

    赤石脂30克(碎)禹余糧30克(碎)

    功能主治

    收斂固脫,澀腸止瀉。主久瀉、久痢,腸滑不能收攝者。

    用法用量

    上二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注意

    急性腸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摘錄《傷寒論》《婦科切要》卷二。為《圣惠》卷七十三“禹余糧散”之異名:赤石脂禹余糧湯摘錄《婦科切要》卷二。為《圣惠》卷七十三“禹余糧散”之異名漢·《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組成

    碎赤石脂一斤(30克)、碎禹余糧一斤(30克)。

    用法

    湯劑,久煎,每日2次。

    功效

    收斂固脫,澀腸止瀉。

    主治

    主治久瀉、久痢,腸滑不能收攝者,舌質淡苔白,脈遲弱者。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腹瀉、功能性子宮出血、滑精自汗等病癥。

    1.頑固性腹瀉:以加味赤石脂禹余糧湯治療艾滋病合并頑固性腹瀉患者56例。結果:臨床治愈20例,好轉30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89.29%。(《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年第7期)

    2.功能性子宮出血(個案):以赤石脂禹余糧湯加減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病程4個月,沖任失司,山離其經,時時出血,以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合赤石脂禹余糧湯為主方,重用赤石脂和禹余糧以收斂固澀止血,烏賊骨、茜草補血止血,配以涼血止血的地榆、貫眾,輔以收澀止血的烏梅炭、仙鶴草、龜板,而補骨脂既用其收澀之性又取其溫補腎陽達到于寒涼藥中的反佐之功,出血很快得到了控制。(《中醫(yī)藥通報》2012年第4期)

    方解

    本方用于脾腎陽衰,寒濕中阻,絡脈不固,統(tǒng)攝無權,以致大腸滑脫不禁的瀉痢。方以赤石脂、禹余糧澀腸固脫。本方以久瀉伴面色萎黃、舌淡、脈虛無力為辨證要點。若氣虛加黨參、黃芪、白術;便血夾雜黏液白凍,加阿膠、干姜、黃芩;虛寒性月經過多和便血,加補骨脂、炒烏梅;腎陽虛見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者,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本方亦可用于治療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陰道炎、宮頸炎、崩中、漏下、白帶、脫肛之久不愈者等病癥。

    方歌

    赤石余糧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湯欣。理中不應宜斯法,爐底填來得所聞。

    摘錄漢·《傷寒論》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蒼術2錢,白術1錢半,半夏1錢,南星1錢,酒黃芩1錢,香附1錢,陳皮5分,赤苓5分,威靈仙3分,甘草2分。功能主治痰飲臂痛不能舉。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煎服。摘錄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見《東醫(yī)寶鑒·外形篇》卷四......
  • 《張氏醫(yī)通》卷十四:半夏蒼術湯別名柴胡半夏湯(《張氏醫(yī)通》卷十四)。處方升麻 柴胡 藁本各1.5克 茯苓 神曲(姜汁炒)各3克 蒼術(米泔制)半夏各6克 生姜10片 甘草(炙)1.2克功能主治祛風化痰。主素有風證,目澀,頭疼眩暈,胸中有痰,......
  • 處方半夏5兩(洗),蘇子1升,生姜5兩,大棗40個(擘),橘皮3兩,桂心3兩,甘草2兩。制法上切。功能主治卒上氣,胸心滿塞。用法用量水7升,煮取2升7合。分3服。注意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摘錄《外臺》卷十引《深師方》......
  •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二:半夏茯神散處方半夏2兩(制),茯神1兩半(去木),棗仁3兩,遠志1兩半,膽星2兩,天麻2兩(煨),陳皮1兩半,木香1兩,磁石3兩,烏梅3兩。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癲妄,脈弦滑者。用法用量水1盞,煎數(shù)沸,加姜汁1匙,調服3......
  • 處方茯苓、半夏、橘皮、枳殼、人參、甘草、干姜。制法煉蜜為丸。功能主治妊娠惡阻,甚者寒熱嘔吐,胸膈煩滿。用法用量每服20丸。摘錄《女科指掌》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