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除濕蠲痹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引林羲桐經(jīng)驗方:除濕蠲痹湯處方

    杜蒼術(shù)2錢,赤苓2錢,生于術(shù)1錢半,澤瀉1錢半,廣皮1錢半,川桂枝8分,拌研滑石4錢(包)。

    功能主治

    著痹,麻木不仁。

    用法用量

    先用酒炒桑枝、青松針各1兩,煎湯代水煮藥,再用淡竹瀝3瓢,姜汁3滴,和勻同沖服。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引林羲桐經(jīng)驗方清·《類證治裁》:除濕蠲痹湯組成

    蒼術(shù)(6克)、白術(shù)(3克)、茯苓(3克)、羌活(3克)、澤瀉(3克)、陳皮(3克)、甘草(1.5克)、姜汁3匙(沖)、竹瀝3匙(沖)。

    用法

    水煎服,每日2次。亦可加熱熏蒸用。

    功效

    健脾利濕,通痹止痛。

    主治

    主治著痹身重疼痛,痛有定處,舌淡苔白,脈弦細。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風濕關(guān)節(jié)炎、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肩節(jié)周圍炎等病癥。

    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組32例在口服通痹合劑和塞來昔布的基礎(chǔ)上合用除濕蠲痹方熏蒸治療,對照組28例單純口服通痹合劑和塞來昔布。結(jié)果:治療組療效滿意率達81.25%,對照組達61.71%,治療組療效滿意率優(yōu)于對照組。(《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2009年第4期)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療著痹疼痛。方用羌活、蒼術(shù)祛風除濕;白術(shù)、陳皮健脾燥濕;茯芩、澤瀉利水滲濕,加強除濕之功。臨床應(yīng)用以痹痛有定處、身重、苔膩為辨證要點。

    除濕蠲痹湯祛風濕,除痹痛力較弱,用時可適當加用稀薟草、木防己,以助羌活之力。此外,臨床如見寒邪,加川烏、附子、桂枝;熱邪,加木通、忍冬藤;發(fā)于上肢,加姜黃、桂枝;發(fā)于足膝,加牛膝、薏苡仁。

    現(xiàn)代研究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除濕蠲痹湯方中紅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纖溶作用;芍藥中的芍藥苷具有鎮(zhèn)靜、抗炎、鎮(zhèn)痛、解熱等作用。此外,本方藥物加熱熏蒸,藥物有效成分可透皮吸收,具有增加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代謝、促進炎性物質(zhì)排泄作用,解除肌肉痙攣等作用。

    方歌

    除濕蠲痹湯茯甘,蒼白二術(shù)羌澤添, 陳皮竹瀝喝姜汁,著痹身重痛定先。

    摘錄清·《類證治裁》
更多中藥材
  • 組成陳阿膠(烊沖)二錢(6克)、生白芍三錢(9克)、杵石決明五錢(15克)、雙鉤藤二錢(6克)、大生地黃四錢(12克)、清炙草六分(2克)、杵生牡蠣四錢(12克)、絡(luò)石藤三錢(9克)、茯神木四錢(12克)、雞子黃(先煎代水)兩枚(2個)。用......
  • 處方白姜(鹽、酒或米醋炒)8錢,香附子(童便浸,炒)1兩,玄胡索(炒)8錢,真阿膠(炒成珠)1兩,艾葉1兩(制成炙艾,用糯米糊作餅,瓦上炕干,勿令焦,研為細末)。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血崩,老婦尤效。用法用量每服30丸,......
  • 處方五苓散加阿膠1錢,川芎1錢,炙草1錢,當歸3錢,艾葉3錢,白芍4分,熟地4分。功能主治尿血,其人素好色,屬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嵩崖尊生》卷八......
  • 處方滴花燒酒1盞,潮腦7錢,阿片煙膏。功能主治跌撲內(nèi)損,風濕走注,支節(jié)酸疼,閃腰挫氣諸般形體之癥。用法用量和勻,重湯頓熱,以棉紗線蘸透,乘熱摩搨患處。摘錄《飼鶴亭集方》......
  • 處方羊肉1腳子(卸成事件),草果5個,良姜2錢。功能主治補中益氣。主用法用量上藥同熬成湯,濾凈,下羊肝醬同取清汁,入胡椒5錢。另羊肉切片,羊尾子1個,羊舌1個,羊腰子1付,各切甲葉,蘑菇2兩,白菜一同下清汁、鹽、醋調(diào)和。摘錄《飲膳正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