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骨皮丸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半兩,白芷半兩,升麻半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赤芍藥半兩,柴胡(去苗)1兩,生干地黃(焙)1兩半,大黃(銼,炒)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芎窮半兩,知母(焙)半兩,萎蕤半兩,檳榔(銼)半兩,細(xì)辛(去苗葉)半兩,甘菊花半兩,藁本(去苗土)半兩,牽牛子(炒)半兩,馬牙消(研)半兩,犀角屑半兩,胡黃連1兩,甘草(炙)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風(fēng)襲齒齦,腫痛有血。

    用法用量

    每眼30丸,食后、夜臥熟水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三: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1兩,龍膽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銼)1兩,山梔子(去皮)1兩,鱉甲(醋浸,炙黃)1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骨蒸羸瘦,經(jīng)久不愈,邪熱留連。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米飲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三《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1兩半,白檳榔(煨,銼)1兩半,桔梗(炒)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茯神(去木)1兩,百合1兩,訶黎勒(煨,取皮)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1兩,熟干地黃(焙)2兩,赤芍藥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虛勞咳嗽喘滿,食少脅痛,時(shí)發(fā)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煎黃耆湯送下,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圣惠》卷八十七: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半兩,龍膽2分(去蘆頭),子芩2分,紫參半兩,黃耆半兩(銼),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香1分,豬苓1分(去黑皮),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海蛤1分(細(xì)研)。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因奶熱所致小兒脊疳,漸漸黃瘦,以手指擊之,背如鼓響,脊骨高。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溫水送下,日3次。得微利為效。

    摘錄《圣惠》卷八十七《奇效良方》卷六十: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黃耆、桑白皮、山梔子、馬兜鈴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甘草膏為丸,如芡實(shí)大。

    功能主治

    肺熱口臭,口中如膠,舌干發(fā)渴,小便多。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噙化。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圣惠》卷四: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3分,柴胡1兩(去苗),子芩1兩,生干地黃1兩,麻黃根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犀角屑半兩,知母1兩,川升麻1兩,牡蠣粉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心臟壅滯,或時(shí)煩熱,頻多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淡竹葉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普濟(jì)方》卷三八三: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1分,龍膽1分,黃芩(去黑心)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木香1分,赤芍藥1分,豬苓(去黑皮)1分,海蛤(研)1分,紫參(研)半兩,大黃(銼,炒)半兩,郁李仁(炒,研)1兩1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疳瀉不定,黃瘦不思食。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溫湯送下。微利即止。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八三《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六: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6兩,牛膝6兩,菟絲子(焙)6兩,枳殼(去瓤,麩炒)6兩,遠(yuǎn)志(去心)6兩,熟干地黃6兩。

    制法

    上使酒浸3日,焙干為末,用浸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bǔ)血?dú)?。主風(fēng)濕。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六《圣惠》卷四十一:地骨皮丸處方

    地骨皮5兩,生干地黃5兩,牛膝3兩(去苗),覆盆子3兩,黃耆3兩(銼),五味子3兩,桃仁4兩(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菟絲子4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蒺藜子4兩(微炒去刺)。

    制法

    上為末,下桃仁,攪使相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益氣血,烏髭發(fā),堅(jiān)牙齒,益筋力。主

    用法用量

    本方能令髭發(fā)終身不白,但黑潤(rùn)而巳;黃者經(jīng)六十日變黑;已白者服百日如漆。

    注意

    忌食蒜、牛肉、生蔥、蘿卜等。

    摘錄《圣惠》卷四十一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人參、黃耆(炙)、甘草(炙)、茯苓、升麻、甲片(炮)。功能主治痘疹元?dú)馓撊酰荒苓\(yùn)毒,斑痕不化,不能起膿成漿。用法用量生姜為引,酒煎服。若見(jiàn)點(diǎn)時(shí)白頭如(疒咅),元?dú)馓撊?,色不紅活者,去山甲,加當(dāng)歸、紅花。各家論述方中參、耆、炙草以補(bǔ)元?dú)?.....
  • 處方黃耆、當(dāng)歸、僵蠶、白芍(炒)、防風(fēng)、丹皮、桔梗、陳皮、甘草、糯米。功能主治小兒痘疹火癥,在六七八九日,曾用涼血解毒之藥,毒氣稍退,顏色少淡者。摘錄《幼科直言》卷二......
  • 處方槐角3錢,當(dāng)歸3錢,生地3錢,黃芩3錢,黃柏3錢,側(cè)柏葉3錢,枳殼2錢,地榆2錢,荊芥2錢,防風(fēng)2錢,黃連1錢,川芎1錢,生姜1錢,烏梅3枚。制法用鮮荷葉汁、煉白蜜為丸。功能主治清火疏風(fēng)止血。主腸風(fēng)下血,便后純下清血,其疾如箭,肛門不腫......
  • 《博愛(ài)心鑒》:保元湯處方人參3克 黃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功能主治主痘瘡氣虛頂陷者。用法用量上藥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時(shí)服。備注方中肉桂原書無(wú)用量,現(xiàn)據(jù)《景岳全書》卷六十三補(bǔ)。摘錄《博愛(ài)心鑒》《觀聚方要......
  • 《博愛(ài)心鑒》:保元湯處方人參3克 黃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功能主治主痘瘡氣虛頂陷者。用法用量上藥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時(shí)服。備注方中肉桂原書無(wú)用量,現(xiàn)據(jù)《景岳全書》卷六十三補(bǔ)。摘錄《博愛(ài)心鑒》《觀聚方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