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黛蛤散

    出處

    黛蛤散,出自清·《衛(wèi)生鴻寶》。本方制丸,名“青蛤丸”。

    組成

    青黛三錢(9克)、煅蛤粉三錢(9克)。

    用法

    上藥共研細(xì)末,每服3克。布袋包煎,每用9克。丸劑,每服6克,睡前含化。

    功效

    清肝瀉火,化痰止咳。

    主治

    主治肝火犯肺,頭暈耳鳴,咳痰帶血,咽喉不利胸脅作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支氣管擴張咯血、肺心病急性發(fā)作期等病癥。

    1.支氣管擴張咯血:以黛蛤散加味治療支氣管擴張咯血35例,與用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卡巴克絡(luò)水楊酸鈉、垂體后葉素常規(guī)治療24例作對照。以1周內(nèi)出血停止,2周內(nèi)無再出血者為治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 20%,對照組91.7%;且止血時間治療組也短于對照組。(《中醫(yī)藥學(xué)刊》2006年第1期)

    2.慢性肺心病急性發(fā)作期:加味黛蛤散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發(fā)作期60例,1~2周為1個療程。以咳、痰、喘、哮等癥狀基本控制,病情穩(wěn)定,3個月內(nèi)無復(fù)發(fā)者為痊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總有效率85%,肺功能明顯改善。(《陜西中醫(yī)》1995年第10期)

    方解

    本方主治肝經(jīng)火盛,木火刑金之咳痰帶血證。方中青黛咸寒清肝火,瀉肺熱;蛤粉入肺經(jīng),清熱利濕,清肺化痰。二者相合,使肝火得降,肺熱得清,痰熱得化,則妄行之血歸經(jīng)。本方性屬寒涼,易傷脾胃,故胃寒者慎用。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傳染性膿皰病、喉源性咳嗽等病癥,又有外用于口腔潰瘍、皮膚病等。

    方歌

    黛蛤散劑治痰黃,蛤殼十倍黛一倍,咳嗽方中不能少,若加竹瀝效更過。

    摘錄清·《衛(wèi)生鴻寶》
更多中藥材
  • 別名拓痞丸處方桂心3分,曾青(無,代以空青)3分,牡丹3分,鳣頭甲(頭漬,炙令黃色)3分,干姜3分,蜀漆7分,細(xì)辛6分,龍膽5分,附子4分(炮)。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兒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
  • 處方白芷1兩,白及1兩,白蘞1兩,白附子1兩,白僵蠶1兩,白蒺藜1兩,白丁香1兩,白薇1兩,草烏1兩,杏仁(泡,去皮尖)1兩,甘松1兩,藁本1兩,山楂1兩,豆粉1兩,鷹條1兩,豬牙皂角1兩,兒茶3錢,輕粉3錢,樟腦5錢,密陀僧5錢,豬胰3兩......
  • 《衛(wèi)生寶鑒》卷二十:八白散處方白丁香3兩,白及3兩,白僵蠶3兩,白牽牛3兩,杜蒺藜3兩,新升麻(肉白者佳)3兩,三賴子2兩,白蘞2兩,白芷2兩,白附子半兩,白茯苓半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勞汗當(dāng)風(fēng),郁乃痤。用法用量至夜津調(diào)涂面,明旦以瑩肌如......
  • 處方當(dāng)歸、芍藥、地黃、川芎、鹿茸、阿膠(炒作珠,用干草火燒)、艾葉、續(xù)斷各等分。制法上為細(xì)末,醋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婦人無子。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好酒送下。摘錄《普濟方》卷三三六......
  • 《圣濟總錄》卷二十三:八石散處方代赭3兩,凝水石8兩,甘草(炙,銼,別為末)8兩,不灰木8兩,金星石4兩,銀星石4兩,云母4兩,石膏4兩,太陰玄精石4兩,陽起石2兩(別生研)。制法上藥除陽起石、甘草外,余8味固濟瓷罐中,歇口,約1秤,炭火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