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寒水石散

    《外臺(tái)秘要》卷四引《深師方》: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37.5克 白石脂37.5克 栝樓37.5克 菟絲子22克(酒漬)知母22克 桂心22克

    制法

    上六味,搗篩。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治飲酒過多,致患肉疸,飲少,小便多,白如泔色。

    用法用量

    用麥粥送服15克,一日三次。五日知。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生蔥。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四引《深師方》《普濟(jì)方》卷四○六: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1兩,石膏1兩,黃連1兩,黃柏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丹毒游走不定,焮熱,赤腫疼痛。

    用法用量

    水調(diào)刷患處。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六《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1分(燒通赤地上,碗合1宿,出火毒),白礬(熬令汁枯)1分,鉛白霜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口瘡。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摻口瘡上,食后臨臥用。以愈為度,咽津無妨。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外科理例·附方》: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樸消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痔發(fā)熱作痛。

    用法用量

    溫水調(diào)服。

    摘錄《外科理例·附方》《普濟(jì)方》卷二五五: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3斤,石膏3斤,磁石3斤,滑石3斤(搗為細(xì)末,用水1石,煮至4升4斗,去滓,入后藥),元參1斤(洗,焙,銼),羚羊角5兩,升麻5兩,丁香1兩,木香半兩,甘草8兩(以上6味搗為末,入藥汁中,再煮取1斗5升,去滓,頃入下2味藥),樸消(精者)2斤,消石2斤(好者,以上2味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篦攪,候有7-8斤許,投在木盆中半日久,候欲凝,卻入下2味),朱砂2兩(細(xì)研),麝香(當(dāng)門子)1兩2錢(乳細(xì),以上2味入前藥汁中拌勻,調(diào)令全)。

    制法

    上為末,同研令勻。

    功能主治

    腳氣毒遍內(nèi)外,壯熱不解,口中生瘡,狂走毒厲;及解中請(qǐng)熱藥毒,邪熱,卒黃等;及蠱毒,鬼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癇熱病。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或2錢,冷水調(diào)下,大人小兒仔細(xì)加減,食后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五五《蘇沈良方》卷十: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3兩,滑石(水研如泔,揚(yáng)去粗者,存細(xì)者,瀝干更研無聲乃止)3兩,甘草粉1兩(生)。

    功能主治

    行小腸,去心熱。主小兒因驚心氣不行,郁而生涎,逆為大疾,及心熱不可安臥。

    用法用量

    量兒大小,皆與一服,熱月,冷水下;寒月,溫水下。加龍腦更良。

    摘錄《蘇沈良方》卷十《圣惠》卷六十一: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2兩,羊桃根1兩(銼),消石1兩,木香半兩,白蘞半兩,丁香半兩,榆皮半兩(銼),赤小豆1合,漢防己半兩,川大黃1兩(生用)。

    制法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癰腫熱毒疼痛,攻蝕肌肉,赤色虛腫,手不可近,欲成膿,及已有膿者,四畔赤腫。

    用法用量

    用頭醋旋調(diào)和稀稠得所,涂故軟布上,貼瘡頭四畔赤掀處,候干即易之。其瘡頭別研汲斯青黛,以少許水和,時(shí)時(shí)以鳥翎敷之,勿令干燥。

    摘錄《圣惠》卷六十一《千金》卷五: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芒消、滑石、石膏、赤石脂、青木香、大黃、甘草、黃芩、防風(fēng)、芎、麻黃根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兒身體壯熱,不能服藥。

    用法用量

    上合治下篩,以粉1升,藥屑3合相和,復(fù)以篩篩之,以粉兒身,1日3次。

    摘錄《千金》卷五《圣惠》卷三十四: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2兩,白石英2兩,石膏2兩,細(xì)辛半兩,川升麻1兩,朱砂半兩(細(xì)研),麝香1分(細(xì)研),丁香1分,沉香半兩,鐘乳1兩(細(xì)研)。

    制法

    上為細(xì)散,入研了藥令勻。

    功能主治

    令齒光白。主

    用法用量

    每早晨、夜間常用揩齒。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圣惠》卷八十五:寒水石散處方

    寒水石半兩,紫石英半兩,石膏半兩,龍齒1兩,貝齒半兩。

    制法

    上搗碎。

    功能主治

    小兒驚癇,四肢抽掣,及反張,目睛上視,色青大叫,聲不轉(zhuǎn)者。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熟地5錢,當(dāng)歸3,山藥2錢(炒),肉桂5分,茯苓1錢5分,白芍1錢5分(炒),附子5分,丹皮1錢,澤瀉5分,山萸肉1錢。功能主治陽虧眩暈。用法用量水2鐘,煎7分,食遠(yuǎn)服。各家論述《證因方論集要》:地黃、萸肉、山藥補(bǔ)足三陰經(jīng),澤瀉、丹皮、......
  • 處方熟地、萸肉、茯苓、山藥、丹皮、附子、肉桂、澤瀉、人參、黃耆(炙)、白術(shù)(上炒)、菟絲子、枸杞。功能主治厥陰虛寒,大虛之吐蛔。各家論述八味地黃湯益火以消陰翳,復(fù)以參、術(shù)、耆溫補(bǔ)脾陽;菟絲,枸杞溫補(bǔ)肝腎之陽,胃中得溫而蛔自止。摘錄《證因方論......
  • 別名厚樸丸、厚樸煎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取肉,生用)1兩,桂(去粗皮,取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干姜(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1兩。制法上為細(xì)末,拌令勻,煉蜜......
  • 別名回陽飲處方人參(無者,以蜜炒黃耆1兩代之),附子2-3錢,干姜(炒)2-3錢,當(dāng)歸身3錢(如泄瀉者,或血熱動(dòng)血者,去之),熟地?cái)?shù)錢或1-2兩,甘草(炙)1錢,白術(shù)3-4錢,黃耆(蜜炒)3錢。功能主治傷寒脈虛將絕,陰陽將脫。白喉,其痛甚,......
  • 處方大黃16銖,定粉18銖,雄黃6銖,黃芩6銖,雷丸8銖,附子1兩12銖,生商陸根4兩。制法煎豬膏3斤,去滓;入藥,沸7上下,濾,入雄黃,攪至凝。功能主治小兒癇證。用法用量以摩頂、掌中、背脅皆遍訖。治粉粉之。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