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恒山散

    《圣惠》卷九:恒山散別名

    常山湯

    處方

    恒山3分,甘草3分(生用),鱉甲3分(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石膏3分,柴胡3分(去苗),知母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4日,太陰初受病。

    用法用量

    常山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

    摘錄《圣惠》卷九《普濟(jì)方》卷一九七引《經(jīng)效濟(jì)世方》:恒山散處方

    真恒山、干青蒿、烏梅、赤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瘧疾。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露1宿,于發(fā)日五更服,如虛日溫過。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九七引《經(jīng)效濟(jì)世方》《醫(yī)心方》卷十四引《效驗(yàn)方》:恒山散處方

    恒山5分,干漆4分,牡蠣2分,杏子仁2分。

    制法

    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

    三十年瘧。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調(diào)服,1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四引《效驗(yàn)方》《圣惠》卷五十五:恒山散處方

    恒山1兩,茵陳1兩,赤茯苓1兩,知母1兩,鱉甲1兩(涂醋炙令微黃,去裙襕),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瘧黃。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入豉49粒,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五《圣惠》卷五十二:恒山散處方

    恒山1兩(銼),柴胡1兩(去苗),梔子仁1兩,石膏2兩,烏梅肉3-7枚(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蜀漆2兩,鱉甲2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心瘧,令人心煩,渴欲得飲水,寒熱不歇,乍來乍去,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竹葉2-7片,豉50粒,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圣惠》卷五十二:恒山散處方

    恒山1兩,烏梅肉1兩(2-7枚,搗),香豉1合,蔥白1握,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

    制法

    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

    腎熱為瘧,令人凄凄,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忽然手足寒。

    用法用量

    都以水2大盞,煎至1盞半,去滓,分為3服,于欲發(fā)時(shí)前服盡。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圣惠》卷五十二:恒山散處方

    恒山半兩,朱砂1分(細(xì)研),烏梅肉半兩(生用)。

    制法

    上為散,入朱砂研勻。

    功能主治

    痰實(shí)瘧,發(fā)歇寒熱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于發(fā)前以醋湯調(diào)下。以吐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圣惠》卷八十六:恒山散處方

    恒山半兩,川大黃半兩,桂心1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瘧疾,痰壅煩悶。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幼幼新書》引作“常山散”。

    摘錄《圣惠》卷八十六《圣惠》卷七十四:恒山散別名

    常山湯

    處方

    恒山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黃芩半兩,烏梅14枚(微炒),石膏1兩(搗碎)。

    制法

    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

    妊娠瘧疾。

    用法用量

    常山湯(《中藏經(jīng)》卷八)。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方出《千金翼》卷十九,名見《圣惠》卷四十:恒山散處方

    常山1兩,云母粉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痰飲頭痛,往來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1方寸匕,熱湯送服。吐之,止;吐不盡,更服。

    摘錄方出《千金翼》卷十九,名見《圣惠》卷四十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艾不拘多少。制法燒灰細(xì)研。功能主治吐血。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新汲水調(diào)下。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八......
  • 處方艾葉(燒灰留性)2錢,白龍骨2錢,定粉2錢,肉豆蔻1枚(面裹煨熟),黃丹半錢(火煅飛過)。制法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每1兩作40丸,捏作餅子。功能主治小兒吐瀉,日夜無度。用法用量每服1餅子,先取油燈盞,水洗過,乳食前煎油燈盞湯化下。摘錄《......
  •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14粒,膽礬(研)半豆許,鉛丹(研)半兩,膩粉1分。制法上藥再同研勻,入粟米粥和,以艾煙熏之,為丸如雞頭子大。功能主治赤目。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綿裹井花水浸,點(diǎn)眼。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艾煎丸處方人參 川芎 菖蒲各30克(節(jié)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飲調(diào)作餅,焙干)食茱萸(湯洗)當(dāng)歸各22克 白芍藥 熟干地黃各45克制法上為末,煮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補(bǔ)營衛(wèi),固經(jīng)脈。婦人崩漏,小腹?jié)M痛。用......
  • 處方人參、川芎、菖蒲(節(jié).蜜炒),各一兩;熟艾(糯米飲調(diào)作餅.焙干)四兩,食茱萸(湯洗)、當(dāng)歸,各七錢半;白芍藥、熟干地黃,各一兩半。炮制上為末,煮酒糊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崩傷淋瀝,小腸滿痛。常服補(bǔ)榮衛(wèi),固經(jīng)脈。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