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子龍丸(《外科壘生集》卷四)。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為細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干。
攻逐痰飲。治痰涎內伏,胸背、手腳、頸項、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內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走易不定,或頭痛不可舉,昏倦多睡,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多有鋸聲,及手腳沉重,腿冷痹麻,氣脈不通等。
食后及臨臥時用姜湯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氣實,酌加用量。
本方是從《圣濟總錄》卷十“趁痛丸”演化而來。參見該條。
黑丑3兩(生熟各半),枳實1兩5錢,橘紅1兩5錢,白芥子1兩,樸消3錢,生礬2錢5分,熟礬2錢5分,牙皂1錢5分。
白蘿卜汁為丸,如麻子大。
滌除痰癖伏飲。主男婦素有停痰積飲,隱伏于兩脅之下,腰腎腸胃之間,遠年則隨氣走注,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氣猶旺者。
空心姜湯吞服1錢。
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每服5-7丸,漸加至10丸,臨臥姜湯送下。
大戟2兩,白芥子2兩,瓜蔞曲2兩,薄桂3錢,全蝎8個,雄黃2錢,朱砂2錢。
上為末,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一切痰飲癥,或漉漉有聲,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者。
每服60-70丸,臨臥姜湯送下。
控涎丹,出自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本方又名“子龍丸”,由十棗湯衍化而來。
甘遂、大戟、白芥子。
上藥各等分,共為細末,面糊為丸。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臨臥時用生姜湯送服。
祛痰逐飲。
主治水飲痰涎停于胸脅,脅肋疼痛,舌苔黏膩,脈弦或滑。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高脂血癥、結核性胸腔積液、食道癌術后胸腔積液等病癥。
1.高脂血癥:應用控涎丹治療高脂血癥30例,5日為1個療程,1個月后再服第2個療程,共服2個療程;與吉非貝齊治療30例作對照,連服2個月。觀察兩組血脂變化。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能降低TC、T克,升高HDL - C,但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陜西中醫(yī)》2006年第7期)
2.結核性胸腔積液:84例確診為結核性胸腔積液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4例常規(guī)給予抗結核化學治療,胸腔穿刺抽液,適當輸液及支持療法;治療組60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控涎丹治療,隔日1次。療程均為2周。以2周內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胸片及胸腔B超示胸腔積液消失為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75%,兩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7年第7期)
3.食管癌術后胸腔積液:采用控涎丹原方鼻飼食管癌術后胸腔積液患者。根據(jù)患者體質情況及腹瀉程度,每日1次,每次1.0~2.5克;或每日2次,每次1.0克,療程15日,每周進行X光胸透或攝片1次,12例患者均在1個療程內治愈,治愈率100%,最快的1周內胸腔積液即完全吸收。(《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4年第6期)
本方大戟蕩滌臟腑曲道之水飲痰毒、惡血,甘遂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峻逐痰飲水濕,兼入血分,消癥化瘀;白芥子蕩滌皮里膜外之水飲、痰毒、惡血。宋·陳言謂:“控涎丹專為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而設?!敝灰莆蘸糜昧浚瑩褡C無誤,其療效安全可靠。體氣虛弱者應當慎用。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脂肪瘤、頸淋巴結結核、骶髂關節(jié)炎、頸椎病、慢性前列腺炎、神經性嘔吐癥、慢性腹瀉、多囊卵巢綜合征等證屬水飲痰涎停滯的病癥。實驗研究表明,方中甘遂含有一種無水酸,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亢進,產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對組織中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滌痰涎力不差。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子龍丸(《外科壘生集》卷四)。
處方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干。
功能主治攻逐痰飲。治痰涎內伏,胸背、手腳、頸項、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內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走易不定,或頭痛不可舉,昏倦多睡,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多有鋸聲,及手腳沉重,腿冷痹麻,氣脈不通等。
用法用量食后及臨臥時用姜湯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氣實,酌加用量。
備注本方是從《圣濟總錄》卷十“趁痛丸”演化而來。參見該條。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活人方》卷六:控涎丹處方黑丑3兩(生熟各半),枳實1兩5錢,橘紅1兩5錢,白芥子1兩,樸消3錢,生礬2錢5分,熟礬2錢5分,牙皂1錢5分。
制法白蘿卜汁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滌除痰癖伏飲。主男婦素有停痰積飲,隱伏于兩脅之下,腰腎腸胃之間,遠年則隨氣走注,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氣猶旺者。
用法用量空心姜湯吞服1錢。
摘錄《活人方》卷六《丹溪心法》卷四:控涎丹處方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漸加至10丸,臨臥姜湯送下。
摘錄《丹溪心法》卷四《玉案》卷三:控涎丹處方大戟2兩,白芥子2兩,瓜蔞曲2兩,薄桂3錢,全蝎8個,雄黃2錢,朱砂2錢。
制法上為末,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痰飲癥,或漉漉有聲,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臨臥姜湯送下。
摘錄《玉案》卷三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控涎丹出處控涎丹,出自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本方又名“子龍丸”,由十棗湯衍化而來。
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
用法上藥各等分,共為細末,面糊為丸。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臨臥時用生姜湯送服。
功效祛痰逐飲。
主治主治水飲痰涎停于胸脅,脅肋疼痛,舌苔黏膩,脈弦或滑。
臨床應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高脂血癥、結核性胸腔積液、食道癌術后胸腔積液等病癥。
1.高脂血癥:應用控涎丹治療高脂血癥30例,5日為1個療程,1個月后再服第2個療程,共服2個療程;與吉非貝齊治療30例作對照,連服2個月。觀察兩組血脂變化。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能降低TC、T克,升高HDL - C,但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陜西中醫(yī)》2006年第7期)
2.結核性胸腔積液:84例確診為結核性胸腔積液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4例常規(guī)給予抗結核化學治療,胸腔穿刺抽液,適當輸液及支持療法;治療組60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控涎丹治療,隔日1次。療程均為2周。以2周內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胸片及胸腔B超示胸腔積液消失為痊愈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75%,兩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7年第7期)
3.食管癌術后胸腔積液:采用控涎丹原方鼻飼食管癌術后胸腔積液患者。根據(jù)患者體質情況及腹瀉程度,每日1次,每次1.0~2.5克;或每日2次,每次1.0克,療程15日,每周進行X光胸透或攝片1次,12例患者均在1個療程內治愈,治愈率100%,最快的1周內胸腔積液即完全吸收。(《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4年第6期)
方解本方大戟蕩滌臟腑曲道之水飲痰毒、惡血,甘遂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峻逐痰飲水濕,兼入血分,消癥化瘀;白芥子蕩滌皮里膜外之水飲、痰毒、惡血。宋·陳言謂:“控涎丹專為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而設?!敝灰莆蘸糜昧浚瑩褡C無誤,其療效安全可靠。體氣虛弱者應當慎用。
現(xiàn)代研究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脂肪瘤、頸淋巴結結核、骶髂關節(jié)炎、頸椎病、慢性前列腺炎、神經性嘔吐癥、慢性腹瀉、多囊卵巢綜合征等證屬水飲痰涎停滯的病癥。實驗研究表明,方中甘遂含有一種無水酸,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亢進,產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對組織中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方歌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滌痰涎力不差。
摘錄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