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細辛3克 五味子6克
溫肺化飲。治咳逆。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
上藥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五味細辛湯、苓甘姜辛湯、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
茯苓4兩,甘草3兩,干姜3兩,細辛3兩,五味半升。
氣逆上沖,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后,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肺經(jīng)感寒,咳嗽不已。
五味細辛湯(《雞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湯(《普濟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金匱要略心典》:眼前湯己,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xù)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干姜、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泄?jié)M止咳也。
茯苓四兩(12g),甘草三兩(9g), 干姜三兩(9g), 細辛三兩(6g) ,五味子半升(6g)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溫肺化飲。
寒飲內(nèi)停證。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等。
本方證是由于脾胃陽虛,運化失職,濕聚成飲,寒飲犯肺所致。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質(zhì)?。黄⑻摵嫴换?,則喜唾涎沫;痰聚氣壅,則胸滿氣喘;舌苔白滑,脈沉遲,為寒痰之征?!督饏T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治宜溫肺化飲。方中干姜辛熱,人脾肺經(jīng),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為君藥。細辛溫肺化飲;茯苓健脾滲濕,既使?jié)駨男”愣?,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為臣藥。五味子收斂肺氣,斂陰止咳,又防干姜、細辛辛散耗氣,與之相伍,散收并行,收不戀邪,散不傷正,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脾肺同治,溫散并行,開中有合,標本兼顧,藥雖五味,法度嚴謹。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寒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屬寒飲者。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溫肺化痰保安康。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細辛3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溫肺化飲。治咳逆。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
用法用量上藥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金匱》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湯別名五味細辛湯、苓甘姜辛湯、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
處方茯苓4兩,甘草3兩,干姜3兩,細辛3兩,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氣逆上沖,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后,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肺經(jīng)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五味細辛湯(《雞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湯(《普濟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各家論述《金匱要略心典》:眼前湯己,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xù)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干姜、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泄?jié)M止咳也。
摘錄《金匱》卷中《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組成茯苓四兩(12g),甘草三兩(9g), 干姜三兩(9g), 細辛三兩(6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內(nèi)停證。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等。
方解本方證是由于脾胃陽虛,運化失職,濕聚成飲,寒飲犯肺所致。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質(zhì)?。黄⑻摵嫴换?,則喜唾涎沫;痰聚氣壅,則胸滿氣喘;舌苔白滑,脈沉遲,為寒痰之征?!督饏T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治宜溫肺化飲。方中干姜辛熱,人脾肺經(jīng),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為君藥。細辛溫肺化飲;茯苓健脾滲濕,既使?jié)駨男”愣?,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為臣藥。五味子收斂肺氣,斂陰止咳,又防干姜、細辛辛散耗氣,與之相伍,散收并行,收不戀邪,散不傷正,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脾肺同治,溫散并行,開中有合,標本兼顧,藥雖五味,法度嚴謹。
臨床應用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寒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屬寒飲者。
方歌苓甘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溫肺化痰保安康。
摘錄《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