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苓甘五味姜辛湯

    《金匱要略》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湯處方

    茯苓12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細辛3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

    溫肺化飲。治咳逆。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

    用法用量

    上藥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金匱》卷中:苓甘五味姜辛湯別名

    五味細辛湯、苓甘姜辛湯、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

    處方

    茯苓4兩,甘草3兩,干姜3兩,細辛3兩,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

    氣逆上沖,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后,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肺經(jīng)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

    五味細辛湯(《雞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湯(《普濟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湯(《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各家論述

    《金匱要略心典》:眼前湯己,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xù)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干姜、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寒,以泄?jié)M止咳也。

    摘錄《金匱》卷中《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組成

    茯苓四兩(12g),甘草三兩(9g), 干姜三兩(9g), 細辛三兩(6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溫肺化飲。

    主治

    寒飲內(nèi)停證。咳嗽吐痰,量多色白清稀,喜唾涎沫,胸滿喘逆,舌苔白滑,脈沉遲等。

    方解

    本方證是由于脾胃陽虛,運化失職,濕聚成飲,寒飲犯肺所致。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質(zhì)?。黄⑻摵嫴换?,則喜唾涎沫;痰聚氣壅,則胸滿氣喘;舌苔白滑,脈沉遲,為寒痰之征?!督饏T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治宜溫肺化飲。方中干姜辛熱,人脾肺經(jīng),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為君藥。細辛溫肺化飲;茯苓健脾滲濕,既使?jié)駨男”愣?,又能健脾以治生痰之源,共為臣藥。五味子收斂肺氣,斂陰止咳,又防干姜、細辛辛散耗氣,與之相伍,散收并行,收不戀邪,散不傷正,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脾肺同治,溫散并行,開中有合,標本兼顧,藥雖五味,法度嚴謹。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寒痰的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屬寒飲者。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溫肺化痰保安康。

    摘錄《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古今醫(yī)鑒》卷十三:保幼化風丹處方南星1兩,半夏1兩,川烏1兩,白附子1兩(水洗凈),郁金5錢。制法上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內(nèi),陰干,百日取出,研為末。功能主治祛風痰,散驚熱。主小兒驚風,四證八候。用法用量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發(fā)......
  • 處方藿香1兩6錢,赤苓6錢,清夏4錢,柴胡8錢,蘇葉8錢,木瓜6錢,白芷4錢,廣皮8錢,檀香6錢,扁豆6錢,三仙2兩,木通4錢,澤瀉6錢,竹茹6錢,山藥9錢,砂仁4錢,白術8錢(土炒),甘草4錢,木香4錢,川連4錢。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 處方天南星不拘多少(用石灰炒令焦黃色)。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腸風瀉血,諸藥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溫酒送下。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 處方蟾酥1分,牛黃1分,綠豆粉1錢,穿山甲1錢,天竺黃2錢,胎骨1分,人參5分。制法如初起只用蟾酥,酒化為丸,不用人參,至8-9日毒盛元虛,始用糞清水制人參3次,曬干,用蟾酥酒化為丸,如芡實大。功能主治痘瘡毒盛稠密,不能起發(fā)。用法用量大者1......
  • 處方真西黃1錢,冰片1錢,北細辛2錢,當門麝香1錢,鬧陽花3錢,蟾酥2錢,燈心灰1兩,牙皂2錢。制法上為極細末,瓷瓶收貯。功能主治暑痧、臭毒,肚腹急痛,氣閉神昏。用法用量吹鼻取嚏。摘錄《良方集腋》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