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清腎湯

    傅云江方:清腎湯處方

    生地15克,山藥12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連翹15克,益母草30克。

    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利水。主腎陰不足,熱蘊水停。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傅云江方《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八:清腎湯處方

    焦黃柏10克,生地10克,天門冬10克,茯苓10克,煅牡蠣20克,炒山藥15克。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滋腎養(yǎng)陰。主虛火迫精。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八近代·《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清腎湯組成

    知母(12克)、黃柏(12克)、龍骨(12克)、牡蠣(12克)、白芍(12克)、山藥(12克)、烏賊骨(6克)、茜草(6克)、澤瀉(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熱瀉火,滋陰潛陽。

    主治

    小便頻數(shù)澀痛,遺精自濁,舌紅,脈洪滑有力。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腎功能衰竭等病癥。

    腎功能衰竭:治療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均使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組加用清腎湯,檢測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瘦素( Leptin)與IL -6水平變化情況,結果:CRF急劇加重濕熱證患者血Leptin與IL-6均明顯升高,清腎湯可降低其水平,認為這是該方能明顯減輕患者惡心嘔吐、食少納呆等癥狀的機制之一。(《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5年第2期)

    方解

    本方用知母、黃柏瀉腎清熱,龍骨、牡蠣潛陽澀遺,澤瀉利尿;通利與收澀并投,清熱而不傷陰,收澀而不礙邪。用于治療腎中濕熱下注,小便淋瀝不暢之證,臨床應用以小便頻數(shù)澀痛、遺精、帶下、舌紅、脈洪滑有力為辨證要點。腎陽衰微者,不宜使用本方。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還用于治療慢性貧血。

    方歌

    清腎湯中知柏調(diào),茜薯龍牡海螵蛸,再加澤瀉生杭芍,實熱遺精白濁消。

    摘錄近代·《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更多中藥材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夏散處方紫菀(去苗.凈洗)、五味子(撿凈)、半夏(湯泡七次)、甘草(炙),各五兩;肉桂(去粗皮)、細辛(去苗),各二兩半。炮制上件為細末。功能主治治小兒咳逆上氣,心胸痰壅,不欲乳食。用法用量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盞......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半夏曲處方白面3斤,苦杏仁6兩,鮮辣蓼草8兩,半夏(姜制)1斤,赤小豆6兩,鮮青蒿8兩,鮮蒼耳草8兩。功能主治咳嗽痰多,停食作嘔。用法用量以鮮草3味,煎水和成曲服。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全國......
  • 《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半夏曲芽湯處方半夏 陳皮 茯苓 枳殼 檳榔 神曲 麥芽 香附子 厚樸 蒼術 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化痰消積,下氣止嘔。主飲食積滯,痰涎壅盛,嘔吐不已。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服。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醫(yī)統(tǒng)》......
  • 《圣濟總錄》卷一二四:半夏木通湯處方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半兩,木通(銼,炒)半兩,干姜(炮)半兩,芍藥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制法上為粗末。一方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咽喉如有物噎塞,飲食妨悶。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 《杏苑生春》卷五:半夏杏仁湯處方半夏3克 杏仁2.4克 枳殼 桔梗 片芩(炒)紫蘇各1.5克 麻黃1.8克 甘草12克功能主治主風痰哮喘,喉中痰聲不斷。用法用量上藥哎咀。加生姜5片,水煎,空腹時服。摘錄《杏苑生春》卷五《杏苑》卷五:半夏杏仁......